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2 16:3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
内容主旨
2000年,西递作为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化的见证,是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经过岁月沉淀的古建筑映射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品格,传递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式文化”,体现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盛大气象。本课围绕“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这一主题,以西递古村为切口带领学生游览中华文化遗产,品味中华文化之内涵,思考中华文化之价值,厚植中华文化之自信。
二、教学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对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以及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情况有一定的认知,但对文化发展的认识未形成体系,不能准确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特点和价值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展现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从学生已有的文化感受出发,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为切口直观地、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通过分析史料、开展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此外,部分学生对于西递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进行过实地旅游,利于教师推动课堂进程,这是教学时一个很重要的促进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该条件,激发学生积极性。 2.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从课标的要求来看,本课重点要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而教材论述的重点是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内涵,对价值和特点的论述反而较少。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标扣本,兼顾课标和教材,删繁就简,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作为选修三的开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作为第一课,有利于学生从熟悉的中华文化入手,进而更自然地学习其他内容。本课共有三个子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介绍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对《中外历史纲(上)》相关中国文化史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重在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主要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从比较中深化理解。根据教材内容的逻辑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课进一步整合为“疏源浚流植自信:探中华文化之源流”,带领学生从历史发展中探究中华文化的源流,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西递古村藏乾坤:品中华文化之内涵”,通过带领学生游览西递古建筑去品味中华文化的内涵;“历久弥新焕光彩:思中华文化之价值”,带领学生从当今的西递文旅融合看中华文化的价值,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弦歌不辍。
教学目标
能通过时间线索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加强时空观念,从历史发展角度概括出主要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能通过西递村标志性建筑——胡文光牌坊、追慕堂和敬爱堂,感悟背后的文化底蕴,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感;通过了解西递旅游业和合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感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涵养家国情怀;通过对多种史料的分析,提升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能力,并认识西递村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的内涵进行解释;能搜集有价值的符合要求的信息,能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提高信息筛选整合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难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图1 安徽省黟县西递村 【教师讲述】图1中所在地是安徽省黟县西递,2000年西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递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文化魅力?今天,让我们走进《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一课,一起走进西递来探究一下。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身边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导入,由现实进入历史,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为后面课程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疏源浚流植自信:探中华文化之源流 材料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彖传》
1.源:从地形特征看中华文化本土起源 图2 亚洲地形图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空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这一片地理上自成单元的土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
【教师设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亚洲地形图》(图2),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预设学生回答】本土起源,具有本土性。 2.源:从考古成果看中华文化多元起源 图3 中国境内的主要考古成果 材料三: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呈现出文化生成的多源性,更呈现出文化创造主体持续不断的互动、融合和大一统格局下的民族和文化的多元一体。 ——素晓霞:《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内在特征》,载《孔学堂》,2017年第4期。
【教师设问】根据图3和材料三分析,中华文化的起源还有什么特征? 【预设学生回答】多元性;多元一体。 3.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师设问】阅读教材第3—4页,概括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并完成表1。 表1 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教师设问】大家从表1“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归纳出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凝聚性;(2)包容性;(3)连续性。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凝聚性和生命力,正因为有了儒家思想支撑,中华文化才有了连续性,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 【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老师总结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简表,我们从表2中可以从更多方面分析概括出中华文化的特点。 表2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简表 【合作探究】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表2来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并予以解释说明。 【预设学生回答】源远流长和多元一体;多样性;包容性;连续性;凝聚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追溯源头、阶段梳理,使学生明确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培育时空观念,并在分析发展过程中带领学生分析出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本环节运用图片+文字史料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培养学生图文互证意识,并落实本课的第一个重点。
二、西递古村藏乾坤:品中华文化之内涵 【过渡】西递的古建筑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呢?下面,让我们进入西递一起寻找。 图4西递地形图 图5 西递卫星图 【教师设问】首先我们来到西递村上方看一看,根据图4、5,大家可以看出西递村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西递村的布局是尊重自然的,按照周围地形布局,减少破坏自然环境。 【教师讲解】卫星图(图5)可以比较明显看出它是船形。从古村的船形布局我们可以看出族人的智慧,这鲜明体现了古人的自然观——天人合一的观念。 图6 西递旅游线路图 【过渡】西递村口,一座高大雄伟的牌坊耸立在眼前,我们来到了第一站:著名的“胡文光牌坊”。 图7 胡文光牌坊 图8 牌坊第三层“恩荣”二字 材料四:“胡文光,字原中,西递人。嘉靖乙卯举人,知万载县(属江西省)。革宿弊,擒巨贼,决两省积狱,筑城垣,修学校,起养济院,立水次仓(水次仓是靠近运河以接运漕粮的粮仓)。 ——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黟县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材料五:“(胡文光)嘉靖间知县事,询瘼察隐,善政甚多……民甚德之。” ——江西省万载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万载县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教师设问】大家结合老师刚才的讲解并阅读材料四、五思考一下,胡文光牌坊的修建反映出了中华文化怎样的内涵? 【预设学生回答】崇德尚贤;民本思想。 【教师总结】从牌坊上的“恩荣”二字(图8)和两则节选县志史料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国古代崇德尚贤、重用贤人的观念,并且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民本思想。 图9 追慕堂 【教师讲解】追慕堂(图9)建于清朝甲寅年间(1794年),为明经胡氏24世祖胡贯三,追思慕念祖父、父亲一生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而建。 图10 追慕堂后大厅 【教师讲解】来到追慕堂的后大厅(图10),走进去便看到两幅字屏,右边一幅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左边另一幅是:“去奢省费,轻征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教师设问】通过追慕堂建立的寓意和堂内的两幅字屏,大家能感受出中国古代的什么思想观念? 【预设学生回答】多做好事,乐善好施;善于纳谏;以仁治国;任用贤才;民本思想 【过渡】走出追慕堂,我们来到村子里最宏大的建筑——胡氏宗祠,西递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为胡姓,胡氏宗祠取名为“敬爱堂”。 图11 敬爱堂 【教师设问】胡氏宗祠取名为“敬爱堂”(图11)有何寓意? 【预设学生回答】启示后辈要敬爱先祖、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过渡】堂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幅传闻南宋理学家朱熹亲笔所提“孝”字匾。 图12 “孝”字匾 【教师设问】这个“孝”字(图12)它既是字,又是一幅画,寓意深长,看看谁能帮大家解读一下其中的寓意?有没有去过西递旅游的同学? 【预设学生回答】“孝”字的上半部分,往右看,酷似一个人脸的侧面,并双手作揖,跪地敬拜长辈;往左看,是一个猴子的嘴脸。整个字表明能敬孝长辈则为人;不能孝敬长辈则为猴。如果沿着这个分割线来看,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人,你就要尽孝。 【教师追问】这种字画的巧妙结合,生动形象的揭示了中华文化它追崇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孝道。 【过渡】在敬爱堂的厅堂中还挂着胡适始祖昌义公立的一个家训(图13),用来教化后人。 图13 胡氏家训( 堂内实物拍摄) 【合作探究】请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下老师节选的胡氏家训的内容(图13),来思考一下胡氏家训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观念? 【预设学生回答】认真读书、勤俭持家、忠君爱国、竭忠尽孝、临危不乱。 【过渡】古村之旅到此也就结束了,我们通过游览西递感悟到了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教师设问】中华文化的内涵一定不局限于此,关于中华文化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下面问题来了,大家觉得中华文化还有哪些内涵?可以从个人、国家等角度畅所欲言。 【预设学生回答】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和合共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教师总结】我们以西递为切口学习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华夏子孙,面对这样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有义务传承,也有责任去担当和弘扬,我们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自信!要让优秀文化遗产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村中的标志性建筑带领学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内涵,使学生能结合实际去感受中华文化的智慧内涵,培育家国情怀,并在分析内涵过程中带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迸发。本环节突破本课的难点。
【过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有着深厚的内涵,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不管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有着巨大的价值。
三、历久弥新焕光彩:思中华文化之价值 【教师设问】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共同梳理分析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来探讨一下你们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 【预设学生回答】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体现着评判是非的价值标 准;为当今面临的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过渡】我们把目光再次聚集在西递上,我们在探讨内涵的时候以西递文化遗产作为切入点,那现在我们同样以西递文化遗产为切口来思考中华文化的价值。 图14“西递传奇”光影秀 材料六:“为丰富旅游业态,西递打造大型水幕秀《西递传奇》,将深厚文化历史从“静态展览”转向“活态传承”,以“梦礼徽乡,西递传奇”为主题,定位于“绝美山居、那时情怀、如梦光影秀、越夜越美丽”,赋予游客融入其中的沉浸式体验。 ——王涛、毕琛:《西递镇:古镇新韵 画里乡村》,载《黄山日报》,2023年2月18日第3版。 材料七: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村民把自己的房屋改造后经营民宿、餐厅、旅游纪念品店等,也吸引了外来移民开店创业。目前,西递村从事旅游相关营业户有260家,从业人数超过1000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3273元增长到如今的近5万元。 ——李俊杰、徐靖:《黟县西递:乡村生态好 旅游业态新》,载《人民日报》,2023年1月19第13版。
【教师设问】阅读材料六、七,并结合“西递传奇”光影秀(图14)思考中华文化的价值。 【预设学生回答】材料六、七和图14向我们展示了西递将文化遗产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教师总结】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里,以古开今、传承创新的实践精彩纷呈。20多年来,西递立足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秉持着“和合共生”的理念,在合理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展示形式,以一种新面貌将中华文化展现给世界,真正实现了文化赋能、文旅融合。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握手”、与现代生活“拥抱”,在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辍。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西递村文旅产业为切口带领学生从现实视角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数据去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培育家国情怀,并在分析材料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本环节落实本课的第二个重点。
课堂小结 材料八: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蔡奇主持》,载《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3日第 01 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必须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垦殖新生产力提供的丰厚土壤,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汲取中外古今文明精粹,重新赢得原创性动力,创造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世界的新文化,使我们的文化在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中历久弥新、卓卓不凡。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带领学生领悟本课主题,使学生能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
优点: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中华文化展开,并将安徽黟县西递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能够带领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树立文化自信。 不足:因为个人能力还有不足之处,设计中以西递村串联稍显生硬,在真实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热情的效果有限,在以后的设计中会不断改进,在教与学的碰撞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