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2 16:3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的殖民扩张导致的人口转移和族群变化。
难点:人口和族群的变化最终引起了文化的冲突、交融和认同
三、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近代人口从何迁移—— 梳理近代人口迁移的概况
活动1:阅读教材P38—41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在下面地图上画出16——19世纪人口迁徙的路线图。要求:思路明确,将近代(16-19C)人口迁徙的信息尽可能多地呈现出来。
活动2:阅读教材P38-P41内容,提取相关信息,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别类 时间 迁出地 迁入地 人口迁移特点
欧洲移民
非洲黑人
华工
任务二: 为何出现人口迁移——探究近代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
活动3: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人口迁移的原因(8分)
材料一: 广东1830年人口2266万人,1897年达到2989万人,增长率达到30%,1820年占全省人口27%的潮汕人,耕地面积仅占15%。1851年到1908年,广东台山县就发生水灾10次,大台风7次,地震5次,旱灾4次,瘟疫4次,饥荒5次。潮汕有民谣:“断柴米,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苦力)”。
——《华工史话》
材料二: 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续增条约》
材料三:1834年,英国在西印度殖民地废除奴隶制度,禁止黑奴贸易。这一时期,正是工业革命轰轰烈烈之际,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增加,特别是在人口相对较少的美国、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
—— 《文化交流与传播·教师教学用书》第106页
材料四:19世纪中后期的一则招工广告:美国人是非常富裕民族,彼等需要华人前往,极表欢迎。彼有优厚工资,大量上等房舍、食物与衣着。你可随时寄信或汇款给亲友,我等可负责传递驳汇,稳当无误。 ——《台山华侨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 人口迁移有何影响——分析近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活动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材料一: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田种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材料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6:根据下列图表指出美洲族群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教科书内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7: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我们该如何从单向度的文化认同(文化冲突)走双向度的文化认同(文化交融)?
一位华工的高贵梦想
丁龙,已安眠百年。
百年后的今天,网络上却律动着对他的怀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简称哥大)250周年校庆的时候,在该校任教的我被邀请做演讲,主题是:一个人和一个系。人是100多年前一个默默无名的中国劳工,身份低微,当年被称为“猪仔”;而这个系却是声名显赫、被称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重镇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哥大东亚系是全美最早的汉学系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研究的一块高地。胡适、冯友兰、徐志摩、马寅初、陶行知、陈衡哲、潘光旦、闻一多等在这里留下足迹;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等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口述实录……
而这一切,都与一个普通的中国劳工有关。这个人就是丁龙。
100多年前,哥伦比亚大学在其建校近150周年时,从美国纽约下城、中城两地搬迁到现在位于116街的新址,正值生机勃勃、百废待兴。那时的丁龙,是清末时期一个贫穷的、到美国撞大运的中国“猪仔”。初到美国时,他参加修铁路、做苦工,历尽异国他乡的艰难辛酸。
天无绝人之路。他巧遇了美国人卡本蒂埃。卡本蒂埃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成功的企业家。他承建铁路、修建拦海大坝、组建军队甚至圈地为王,建立了今天的加州奥克兰市,并自任市长,成为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
卡本蒂埃把丁龙从修路大军中挑选出来,成为自己的私佣和管家。卡本蒂埃日理万机,脾气暴躁,不是一个好侍奉的主子,被他辞去的仆人,不计其数。
一日,又为了一件小事,卡本蒂埃突然发火要解雇丁龙,并让他立即离开。谁知,第二天一早,眼前呈现的情景,让他感动不已:早餐已经备好,温热的咖啡就在桌边,连雪茄烟都依然放在办公桌右侧,丁龙微笑着望着他。
“你……,你没走?”这个倔强暴躁的主人眼睛湿润了,嗫嚅着。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丁龙一如既往打理着家务,不卑不亢。
卡本蒂埃被征服了。他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普通的、底层的中国仆人,怎么会有如此容忍的精神和博大的胸襟?
事后,他问丁龙:你为什么会留下来?丁龙告诉他:我们中国的先哲孔夫子曾经说过,做人要仁慈、宽厚。我知道你不是恶人,只是一时脾气暴躁,我理解你。
孔夫子!这位哥大毕业生第一次听说了这个东方圣人。中国人居然有这样伟大的思想。从此,卡本蒂埃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和敬佩。
无知产生狂妄,不解滋生隔阂。如果两种文化相互了解,互相尊重,会结出和谐共融的果实。但那时的美国是西方强国,东方的中国积贫累弱。让这两个不对等的文明融合,谈何容易!
时光流逝。风烛残年的丁龙到了退休的年龄,他要告别卡本蒂埃了。主仆一场,依依不舍。卡本蒂埃要给丁龙一笔钱养老,或者满足他一个心愿。丁龙拒绝了前者,在卡本蒂埃一再追问下,他忐忑地说出了一个久藏于心的梦想:愿把自己一生的积蓄捐给美国的一所大学,让它建立研究中国的科系,希望美国人了解中国。丁龙深信,如果美国人了解中国文明、研究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善良、勤劳、谦逊、厚道,一定会跟中国人做朋友的。
卑微丁龙的高贵梦想,深深地感动了卡本蒂埃……
老实憨厚的丁龙哪里知道,在美国名校建立一个科系,尤其是汉学系,需要什么代价?他终身未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2万美元,在当时可谓巨款,但对于建立一个大学科系来说,却是九牛一毛。更何况,凭他的身份,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根本不会接受这样的捐款。
可贵的是,卡本蒂埃为了丁龙,追随着他的梦想,不仅积极奔走,也几乎捐出了一生的积蓄。
有人捐钱,西方的学校大都乐意接受。但100年前的美国是冷漠森严的。捐款一波三折:首先,丁龙的捐款是有条件的,他要求专款专用筹建东亚系;第二,这笔钱远远不够;第三,丁龙是个小人物,这样的身份他们不接受。
在哥大,闻听丁龙的故事,历时多年,我也踏上了追寻之旅……
当我打开一个世纪前卡本蒂埃给哥大校长的书信时,这样几行滚烫的文字映入眼帘:“这笔钱随此信奉上。我以诚悦之心情将之献予您去筹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这个捐赠是无条件的,唯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还想保持今后再追加赠款的权利……”
说到丁龙的个人品格,卡本蒂埃这样写道:不错,正像苏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也都是异教徒一样……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如一、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卡本蒂埃热情洋溢地夸赞了丁龙的为人、品性和高贵的人格,甚至把他和享誉世界历史的伟人、哲人相提并论。
在这溢美之词的背后,是当时美国社会反华、仇华的时代背景,甚至连哥大校长在接受了卡本蒂埃的捐款和丁龙的终身积蓄后,都纠结不已,写信给卡本蒂埃质询丁龙的身份。
这,激起了正直的卡本蒂埃的义愤,他激动地回复道:“丁龙的身份没有任何问题。他不是一个神话,而是真人真事。可以这样说,在我有幸所遇出身寒微,却生性高贵的、天生的绅士性格的人中,如果真有那种天性善良、从不伤害别人的人,他就是一个。”在信中,卡本蒂埃还愤怒抨击了美国人蹂躏华人的暴行,以及国会通过迫害华人法案的不义。
卡本蒂埃拒绝了校长愿用他本人名字的好意,坚持汉学讲座教授的荣誉必须用丁龙的名字。丁龙此举传入国内,震动朝野。清政府捐赠了五千余册珍贵图书。
而卡本蒂埃为了丁龙的梦想,奋斗了后半生,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又陆续追加捐款将近50万美元,甚至捐出了自己在曼哈顿的住房而迁居乡下,直至濒临破产。考稽这段史实,令人感叹不已……
百年来,丁龙和卡本蒂埃捐款筹建的哥大东亚系,没有辜负他们。从建系伊始,东亚系就走在了世界汉学研究的最前列。直到今天,哥大东亚系依然发挥着了解中国、促进美中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作用。
丁龙的精神感染了他的雇主,感动了他的祖国,感召着后人继续前行。据报道,不久前,受丁龙故事影响,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企业家、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捐款5万美元,用于支持哥大东亚图书馆发展更多的中国研究领域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文献馆藏。除此之外,近期,香港某慈善机构正在与哥大东亚系洽谈有关赠书事宜。
位卑未敢忘忧国。丁龙,这个普通的小人物,远在天涯却心怀家国。历史走过了百年,丁龙的梦想依然在路上,在今天炎黄子孙的肩上,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以近代人口迁移为关键词绘制出本课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