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在宽容、理解和对话中实现文化交融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在宽容、理解和对话中实现文化交融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2 16:3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思合悦”是笔者研究多年探索出来的一个重要教育教学理念。“情”就是历史老师带着情怀对待历史教学,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推进和多元评价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努力实现师生与编者、历史、现实、人物之间的共情。“思”就是历史教师通过以境启思、以问诱思、以情悟思三个递进的环节,推动高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积极融入情境,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升华情感。“合”指的是师生、师师、生生之间良性互动和密切合作。“悦”即是愉悦的课堂感知,包括师生关系和谐,思维开放活跃,师生在教学中都能最大限度地收获成就感、愉悦感和幸福感。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是统编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中的第二课。本单元共3课时内容,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人口迁徙的全部内容。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主要介绍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白人的涌入、土著印第安人的锐减、非洲黑人的迁入,各族群之间长期共同生活,彼此通婚,逐渐形成了新的混血族群;二是“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介绍了随着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展开,欧洲人大量移居大洋洲,原住民锐减,欧洲文化成为了当地的主流文化;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介绍了奴隶贸易被禁止后,殖民者大量掳掠华工出国,勤奋踏实的华工促进了美洲、大洋洲经济发展的同时传播了中华文化,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本课通过了解西方殖民者在对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地进行殖民侵略的过程中带来的人口转移,认识被殖民地区族群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的冲突、交融与认同。由于转移人口的身份和转移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文化认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学习群体为选考历史学科,参与学科等级考试的高二学生,因此学生的学科兴趣、基础知识、学科能力、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上都有一定的培养和提升。同时,经过对《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学生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人口迁移、全球化等概念有较清晰的了解,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来良好的基础。同时经过第6课的学习,学生应对古代区域性人口迁移有一定了解,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出国游、留学等短期的跨国界人口流动现象,会对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引导学生从人口别类(何人迁移)、时间(何时迁移)、迁出地(从何处迁移)、迁入地(迁移到何处)等方面梳理近代人口迁徙的表现,了解人口迁徙的多种形式,运用唯物史观解释殖民扩张与人口迁徙关系;2.利用历史地图形式对近代人口迁徙史事加以描述,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人口迁徙对各洲的影响;3.借助史料理解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史料辩证认识人口迁徙与文化的冲突、融入和认同,引导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博大人文情怀,增强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人口迁徙的表现、原因、影响;教学难点近代人口迁徙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视频(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在宽容、理解和对话中实现文化交融一、艰险历程——梳理近代人口迁移的概况二、艰难抉择——探究近代人口迁移的原因三、艰辛奋斗——分析近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央视纪录频道《中国人丁龙》视频,辅之以如下文字:迟到百年的寻人启事:2019年闻名世界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起一则寻人启事,他们要寻找的是一位百年前的卑微的“猪仔”:丁龙。几乎一夜之间,全世界都开始寻找这个中国人,中央电视台也加入其中。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丁龙是谁,丁龙为什么值得全世界的人们寻找? 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考虑到是异地借班上课,通过播放央视纪录频道《中国人丁龙》视频,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把兴奋点转移到《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一课的学习中来。
任务一、理解人口迁移的内涵 探究任务一:请您结合人口迁移的内涵判断下列哪个现象属于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摘自百度百科人口迁徙(人口迁移):是指人们由于各种原因从原居住地永久性地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空间位置与长期住所同时发生变动——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丁龙于清咸丰七年(即1857年)生于中国广东江门台山白沙镇 ,1875年随同伴Mah Jim由旧金山登录美国。1906年,丁龙买船票回到中国。(2)历史老师中午12点由从化坐车来到花都,下午6点回去了。 结合人口迁移的内涵判断下列哪个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培养学生学会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并准确做出判断能力。
任务二、艰险历程——梳理近代人口迁移的概况任务三: 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8—41相关内容,结合所学,在世界地图之上画出近代人口迁移的路线示意图。要求:思路明确,将近代(16-19C)人口迁徙的信息尽可能多地呈现出来。 活动二:阅读教材P38-P41内容,提取相关信息,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相关知识,完成下表。别类时间迁出地迁入地人口迁移特点欧洲移民 非洲黑人 华工 局部训练:1.在构成美利坚民族的最初“原料”中,有一群人被称为“不情愿的移民”。“这群人”主要属于(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棕色人种拓展:近代人口迁移形式:(1)主动迁移(2)被动迁移 阅读教材P38—41相关内容,在世界地图之上画出近代人口迁移的路线示意图。要求:思路明确,将近代(16-19C)人口迁徙的信息尽可能多地呈现出来。 引导学生掌握近代人口迁移的概况等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学习任务三: 艰难抉择——探究近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出示材料:丁龙于清咸丰七年(即1857年)生于中国广东江门台山白沙镇 ,1875年随同伴Mah Jim由旧金山登录美国。提出问题:孔子曾言:父母在,不远游。为什么丁龙要在1875年漂洋过海去美国呢?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材料一: 广东1830年人口2266万人,1897年达到2989万人,增长率达到30%,1820年占全省人口27%的潮汕人,耕地面积仅占15%。1851年到1908年,广东台山县就发生水灾10次,大台风7次,地震5次,旱灾4次,瘟疫4次,饥荒5次。潮汕有民谣:“断柴米,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苦力)”。——《华工史话》材料二: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续增条约》材料三:1834年,英国在西印度殖民地废除奴隶制度,禁止黑奴贸易。这一时期,正是工业革命轰轰烈烈之际,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增加,特别是在人口相对较少的美国、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 —— 《文化交流与传播·教师教学用书》第106页材料四:19世纪中后期的一则招工广告:美国人是非常富裕民族,彼等需要华人前往,极表欢迎。彼有优厚工资,大量上等房舍、食物与衣着。你可随时寄信或汇款给亲友,我等可负责传递驳汇,稳当无误。 ——《台山华侨史》思维拓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请结合上述理论指出:下列因素中哪些属于推力因素,哪些属于拉力因素?①迫于生计:国内人地矛盾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小农经济逐渐解体②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合法地招募华工③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④殖民者的诱骗、绑架推力:______ 拉力:________ 根据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艰辛奋斗——分析近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活动4: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导致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是造成非洲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迁入地影响:(1)推动了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和经济发展(2)对迁入地影响:2.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问题四:根据下列图表指出说明美洲族群发生了什么变化(1)变化表现:①土著美洲(印第安人)急剧减少: ②欧洲白人的数量大大增加③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④新的族群混血出现并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思考:阅读以下材料,从文化角度概括出人口迁徙的影响材料一: “有迹象令人担忧地表明印第安人表面上热情地接受了新的信仰,但仍然秘密地崇拜他们的老偶像。在那些地方,传教士企图灌输与久已确立的行为典范相冲突的基督教道德方面的教义,也碰到顽强的反抗。” 材料二:中国人虽有助于加州的繁荣,但旧金山之中国居民有35000之多,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合公共卫生标准,不遵守法律,文化上不能与美国人民同化。——美国国会调查报告(1876年)互动讨论:面对文化冲突该我们该怎么办?活动7: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我们该如何从单向度的文化认同(文化冲突)走双向度的文化认同(文化交融)?一位华工的高贵梦想 丁龙,已安眠百年。 百年后的今天,网络上却律动着对他的怀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简称哥大)250周年校庆的时候,在该校任教的我被邀请做演讲,主题是:一个人和一个系。人是100多年前一个默默无名的中国劳工,身份低微,当年被称为“猪仔”;而这个系却是声名显赫、被称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重镇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哥大东亚系是全美最早的汉学系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研究的一块高地。胡适、冯友兰、徐志摩、马寅初、陶行知、陈衡哲、潘光旦、闻一多等在这里留下足迹;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等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口述实录…… 而这一切,都与一个普通的中国劳工有关。这个人就是丁龙。 100多年前,哥伦比亚大学在其建校近150周年时,从美国纽约下城、中城两地搬迁到现在位于116街的新址,正值生机勃勃、百废待兴。那时的丁龙,是清末时期一个贫穷的、到美国撞大运的中国“猪仔”。初到美国时,他参加修铁路、做苦工,历尽异国他乡的艰难辛酸。 天无绝人之路。他巧遇了美国人卡本蒂埃。卡本蒂埃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成功的企业家。他承建铁路、修建拦海大坝、组建军队甚至圈地为王,建立了今天的加州奥克兰市,并自任市长,成为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 卡本蒂埃把丁龙从修路大军中挑选出来,成为自己的私佣和管家。卡本蒂埃日理万机,脾气暴躁,不是一个好侍奉的主子,被他辞去的仆人,不计其数。 一日,又为了一件小事,卡本蒂埃突然发火要解雇丁龙,并让他立即离开。谁知,第二天一早,眼前呈现的情景,让他感动不已:早餐已经备好,温热的咖啡就在桌边,连雪茄烟都依然放在办公桌右侧,丁龙微笑着望着他。 “你……,你没走?”这个倔强暴躁的主人眼睛湿润了,嗫嚅着。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丁龙一如既往打理着家务,不卑不亢。 卡本蒂埃被征服了。他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普通的、底层的中国仆人,怎么会有如此容忍的精神和博大的胸襟? 事后,他问丁龙:你为什么会留下来?丁龙告诉他:我们中国的先哲孔夫子曾经说过,做人要仁慈、宽厚。我知道你不是恶人,只是一时脾气暴躁,我理解你。 孔夫子!这位哥大毕业生第一次听说了这个东方圣人。中国人居然有这样伟大的思想。从此,卡本蒂埃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和敬佩。 无知产生狂妄,不解滋生隔阂。如果两种文化相互了解,互相尊重,会结出和谐共融的果实。但那时的美国是西方强国,东方的中国积贫累弱。让这两个不对等的文明融合,谈何容易! 时光流逝。风烛残年的丁龙到了退休的年龄,他要告别卡本蒂埃了。主仆一场,依依不舍。卡本蒂埃要给丁龙一笔钱养老,或者满足他一个心愿。丁龙拒绝了前者,在卡本蒂埃一再追问下,他忐忑地说出了一个久藏于心的梦想:愿把自己一生的积蓄捐给美国的一所大学,让它建立研究中国的科系,希望美国人了解中国。丁龙深信,如果美国人了解中国文明、研究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善良、勤劳、谦逊、厚道,一定会跟中国人做朋友的。 卑微丁龙的高贵梦想,深深地感动了卡本蒂埃…… 老实憨厚的丁龙哪里知道,在美国名校建立一个科系,尤其是汉学系,需要什么代价?他终身未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2万美元,在当时可谓巨款,但对于建立一个大学科系来说,却是九牛一毛。更何况,凭他的身份,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根本不会接受这样的捐款。 可贵的是,卡本蒂埃为了丁龙,追随着他的梦想,不仅积极奔走,也几乎捐出了一生的积蓄。 有人捐钱,西方的学校大都乐意接受。但100年前的美国是冷漠森严的。捐款一波三折:首先,丁龙的捐款是有条件的,他要求专款专用筹建东亚系;第二,这笔钱远远不够;第三,丁龙是个小人物,这样的身份他们不接受。 在哥大,闻听丁龙的故事,历时多年,我也踏上了追寻之旅…… 当我打开一个世纪前卡本蒂埃给哥大校长的书信时,这样几行滚烫的文字映入眼帘:“这笔钱随此信奉上。我以诚悦之心情将之献予您去筹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这个捐赠是无条件的,唯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还想保持今后再追加赠款的权利……” 说到丁龙的个人品格,卡本蒂埃这样写道:不错,正像苏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也都是异教徒一样……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如一、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卡本蒂埃热情洋溢地夸赞了丁龙的为人、品性和高贵的人格,甚至把他和享誉世界历史的伟人、哲人相提并论。 在这溢美之词的背后,是当时美国社会反华、仇华的时代背景,甚至连哥大校长在接受了卡本蒂埃的捐款和丁龙的终身积蓄后,都纠结不已,写信给卡本蒂埃质询丁龙的身份。 这,激起了正直的卡本蒂埃的义愤,他激动地回复道:“丁龙的身份没有任何问题。他不是一个神话,而是真人真事。可以这样说,在我有幸所遇出身寒微,却生性高贵的、天生的绅士性格的人中,如果真有那种天性善良、从不伤害别人的人,他就是一个。”在信中,卡本蒂埃还愤怒抨击了美国人蹂躏华人的暴行,以及国会通过迫害华人法案的不义。 卡本蒂埃拒绝了校长愿用他本人名字的好意,坚持汉学讲座教授的荣誉必须用丁龙的名字。丁龙此举传入国内,震动朝野。清政府捐赠了五千余册珍贵图书。 而卡本蒂埃为了丁龙的梦想,奋斗了后半生,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又陆续追加捐款将近50万美元,甚至捐出了自己在曼哈顿的住房而迁居乡下,直至濒临破产。考稽这段史实,令人感叹不已…… 百年来,丁龙和卡本蒂埃捐款筹建的哥大东亚系,没有辜负他们。从建系伊始,东亚系就走在了世界汉学研究的最前列。直到今天,哥大东亚系依然发挥着了解中国、促进美中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作用。 丁龙的精神感染了他的雇主,感动了他的祖国,感召着后人继续前行。据报道,不久前,受丁龙故事影响,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企业家、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捐款5万美元,用于支持哥大东亚图书馆发展更多的中国研究领域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文献馆藏。除此之外,近期,香港某慈善机构正在与哥大东亚系洽谈有关赠书事宜。 位卑未敢忘忧国。丁龙,这个普通的小人物,远在天涯却心怀家国。历史走过了百年,丁龙的梦想依然在路上,在今天炎黄子孙的肩上,任重而道远……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人口迁移对文化认同的影响。阅读材料思考:我们该如何从单向度的文化认同(文化冲突)走双向度的文化认同(文化交融)感悟,思考感悟,思考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和素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和素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借助史料理解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史料辩证认识人口迁徙与文化的冲突、融入和认同,引导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博大人文情怀,增强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评价一节课,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本节课围绕“人口迁移如何推动文化认同?”这个核心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通过问题驱动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密集且难度偏大,对学生材料阅读和读图识图的能力要求较高。本节课内容涉及殖民扩张与全球联系相关,以及地理学、政治学的理论知识,如人口迁移、文化认同等名词,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本课的学生参与性不足。对历史教师自身而言,既要整体把握历史全貌,又要深度了解历史细节。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内容都离不开自身对历史的把握,所以要及时更新观念,补充新的或者欠缺的知识,因而广泛且深入的阅读就变得非常必要。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