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2 16: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思维—训练导向型”教学模式是在体验、讨论、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互动。“问题”和“思维”是课堂最核心的两个关键词,而“任务”和“训练”是学生能力提升的两个增值点。课堂教学必须是有效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双向深度互动关系的建立,师和生的互动,讲和练的互动,思和问的互动,情和智的互动。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其他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材分析】本课题位于选必三《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主要内容是了解不同类型的商贸通道,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同区域的商品蕴含着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不同区域商品的交换本身就承载着文化的交流。世界各地的人们穿越不同商道所从事的商贸活动,也带动了人文、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传播。第一子目“丝绸之路”,介绍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即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道,它是东西方长距离交通线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欧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最主要的桥梁。第二子目“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简介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的其他三组长距离交通线。它们分别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第三子目“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方交流”简介通过上述交通线开展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伴随着丝绸之路及其他古代商路的开通,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交流更加便利。古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如今“一带一路”倡议赢得广泛响应。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古丝绸之路这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地建设符合世界发展要求,顺应国际社会期待,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努力贡献“中国智慧”。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地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在必修内容中对“丝绸之路”有碎片化的了解,但缺乏整体意识。学生尚未建立起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教学目标
根据地图,梳理欧亚大陆各条重要商路的路线和基本状况,理解古代欧亚地区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业贸易道路(素养目标:时空观念)。通过阅读、提取史料信息,说出丝绸之路产生的作用或影响(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理解商业贸易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列举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比较古代的丝绸之路与现代的一带一路,理解开拓创新、包容互鉴的丝路精神,体会丝绸之路的当代价值。(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二)教学难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凉州词【唐】张籍边城暮雨燕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息。【提问】请同学们赏析本诗,说一说这首诗中描绘了什么画面?找出关键词(提示:天气、事件)【讲授】这首诗描述了一支商队牵着满载货物的骆驼,伴着叮咚的驼铃声前进,他们穿过茫茫戈壁,运送丝绸前往西域。这幅画面的背景正是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见证了古代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遗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走丝绸之路,欣赏这段汇聚了东西方文明的历史画卷。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赏析诗词。回答关键词:暮雨、铃声、白练、安西 利用诗词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概况1.“丝绸之路”概念:【展示材料】教材P54学习拓展: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概念。【讲解】广义的丝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狭义的丝路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2.【学生活动一】从地图看古丝绸之路,结合教材p51地图和p50—p52正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内容。【评价标准】初步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繁荣时间,理解古代商路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古代丝绸之路以和平交流为主的特征。(二)丝绸之路实证1.史料实证——陆上丝绸之路(1)张骞出使西域展示材料:【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这则史料,为什么张骞要出使西域?【讲授】月氏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而西汉正需要西域的力量支持以对抗匈奴,二者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军事目的,即联络大月氏等政权共同夹击匈奴(教材p49)【思考1】p49: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①张骞通西域前就已经存在经中国西北和中亚的贸易路线,但断断续续,不为人所知;②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思考2】汉朝开通丝绸之路的原因?展示材料: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节选【思考3】汉朝开通丝绸之路的影响?展示材料:《汉书·西域传》节选、佛教传入中国路线图【针对训练】(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卷2)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 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B ) 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2.史料实证——草原丝绸之路【展示材料】朝阳北塔伎乐砖雕胡旋舞图像(辽宁省)、《辽史·太宗下》节选、巴泽雷克墓出土的战国几何纹锦、丝绸之路(北)示意图【讲授】文献史料与文物史料相互印证,证实草原丝绸之路3.史料实证——西南丝绸之路【思考4】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教材P52(1)探险计划:从四川到印度,再由印度到大夏的新路线“西南丝绸之路”(2)原因:①身毒国物产丰富,地势气候适合生活;②距离蜀地较近,条件不是非常险恶,可以避开匈奴与天险,达到沟通西域的目的。③交通方便又无干扰。④从西南地区建立与中亚国家的联系,扩大政治影响,彻底孤立匈奴。4.海上丝绸之路——史料实证【学生活动二】阅读教材p52,梳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填写表格。西汉已经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史料实证)(2)【思考5】为什么宋代前后,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降,然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却上升?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传统的商路(陆上丝路)受阻。②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发达。③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④海路比陆路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⑤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5.图说历史——丝绸之路概况【学生活动三】从地图看古丝绸之路,阅读教材p49—p52,在地图上找出丝绸之路。(1)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个起点城市(明州、泉州、广州)(2)分别指出陆地丝绸之路在欧洲和非洲的终点城市。(3)图上少了哪条丝绸之路?你能画出来吗?【针对训练】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C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评价标准】理解不同时期丝绸之路兴盛原因;归纳在商业贸易推动下的古代区域文化交流表现;理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材,明确丝绸之路的概念结合教材p51地图和p50—p52正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内容。小组合作成果展示,派代表回答表格内容学生找出关键词“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回答问题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练习检测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回答问题阅读教材p52,梳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填写表格。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找出史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归纳,回答问题带问题阅读教材,在地图上标注几条丝绸之路的相关概况练习检测 通过图表、地图、图片、文字等材料,丰富材料形式,培养学生全面提取信息,论从史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锻炼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创设学习情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的解决达成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课堂针对性练习,进行学习评价采用史料教学,提供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对史料进行细致分析,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逐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自主梳理教材,掌握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解读史料能力,客观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丝绸之路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强化时空观念,从地图上了解几条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这幅莫高窟初唐壁画中向我们展现出异域文化,如西域乐器、波斯地毯、吐火罗灯树【学生活动四】阅读教材p52-p53,总结中西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表现。经贸往来之路2.文化交流之路【讲解】主动吸纳外来文化是本国文化长盛不衰的要因。三彩俑上的乐器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当时属于胡乐。不断注入的新鲜血液让文化更加绚丽多彩。【针对训练】(上海卷)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中“?”处应填入( A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B.中国丝绸受到罗马帝国上层人士喜爱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3.民族融合之路【思考6】两则史料表明了胡人和汉人在交往中出现了什么趋势?趋势:胡人汉化、汉人胡化。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评价标准】深刻认识古代丝路贸易推动下的文化交流,认识到古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在当今仍然发挥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作用,而且增加了其他功能。和平友好,文明互鉴,人类文化发展也是命运共同体。 带问题阅读教材,小组分工协作,找出答案填写表格。练习检测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在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商的双重意义。通过图片、文字材料,丰富材料形式,培养学生全面提取信息,论从史出
三、以史为鉴,古道新生 丝绸之路的意义体现在驼队和善意,也体现在宝船和友谊。中国在发展,但是始终没变的,是中国仍然秉持“向外看”的胸襟和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将中国和世界紧密联系,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添砖加瓦,提供和平又强大的中国力量!与古代的丝绸之路相比,“一带一路”无疑会成为更加开放包容、充满生机的希望之路。一带一路,通过交通实现互联互通。历史经验证明,动乱破坏经济文化交流,和平友好的商贸活动承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人类文化也构成了命运共同体。 以史鉴今,学生养成自主查找相关信息的习惯,认识到古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在当今仍然发挥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作用,而且增加了其他功能,体会中国的大国担当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通过比较“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 之路”,深化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体会中国的大国担当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涵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一代代“丝路人”用骆驼承载着善意,而不是手握利剑开疆拓土,用宝船传播着友谊,而不是船坚炮利轰开它国之门,今天追寻古“丝绸之路”的脚印,怀着古“丝绸之路”的善意和友谊,共建“一带一路”,在合作中深耕和平发展、文明互鉴的种子。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对于经济文化交流的双重意义。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注重学术与教学的相结合,依据新教材的补充内容,引入相关学者论著,从“丝绸之路”概念发展史角度多层次丰富“丝绸之路”概念的内涵。注重素养与教学的相结合,利用地图分析丝绸之路兴衰历程,强化时空观念;深挖教材文献图片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最后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厚植家国情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不足之处:1.课程内容繁多,注意删繁就简,突出核心内容,精细化教学时间分配。2.缺乏国际视野,丝绸之路的兴衰转向与周边国家的状况结合,与纲要下世界史的内容结合,对本课的认知将会更加深化。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