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旨在通过探索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历史,培养学生对全球历史进程的深刻理解能力。在强调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度,也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和解读历史资料,同时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全球视野与跨文化理解:课程将古代商路视为全球一体化的早期形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培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分析能力:通过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批判性地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结果。历史连续性与现实联系:强调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动态性和持续性,以及它在塑造现代世界的角色。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索和实践活动主动构建知识的主体。课程设计中,将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场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记住所学知识。本课在设计充分考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互动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上取得全面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程属于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的内容,主要聚焦于古代世界各地的商路网络、贸易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交流。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贸易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本课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先讲商路、贸易,再以此为基础讲文化交流。在商路、贸易方面,先讲沟通欧亚大陆东西方的历史最为悠久的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再讲欧亚大陆内部和沿海的其他重要交通路线。第一子目“丝绸之路”,主要介绍西北(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它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狭义的丝路就是指这条丝路;第二子目“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介绍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阐述海上丝路的发展历程;第三子目“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意义,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了起来,对促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上有物质文化交流,当然也有精神文化交流,物质文化交流涉及双向交流的内容。精神文化交流则主要限于单向交流,即外来精神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既是经贸交流之路,也是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之路,并因此成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和推力。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来生今世有更充分的理解,对“一带一路”战略有更强烈的认同。(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认知水平与背景①熟悉程度:学生可能对丝绸之路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以及其他古代商路的知晓程度较低。②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框架,了解一些主要文明的发展脉络,但对古代贸易的具体运作机制和文化交流的细节可能较为陌生。③技能水平:大多数学生具备阅读历史文本、查找资料和撰写简短报告的能力,但在批判性思维、分析复杂历史事件和撰写深入历史论文方面可能需要进一步培养。2.学习障碍与支持需求①学习障碍:缺乏对古代全球经济体系的整体理解,可能难以把握商路贸易对社会变革的影响。②支持需求:需要教师提供清晰的历史脉络、图表和地图,帮助学生建立时空概念,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式学习来促进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大量的不同商路上的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史实为例,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形成对商贸活动更全面的价值判断,初步拥有国际视野下的经济与文化互动的大格局。2.通过时空定位、史料阅读、图片的辨析、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不同时期的路线,了解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和方法,实现时空观念的培养。3.以商路上不同样态的文化交流为例,说明商路上的经贸往来也是商路上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认识因商路上的文化交流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特点和意义。(二)教学难点: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策略情境导入:利用汉代大象壁画的艺术特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跨学科整合:将历史与地理、经济学、艺术等学科知识相融合,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古代商路的全貌。个性化指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二)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质量等。成果性评价:通过小论文、历史报告、创意作品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自我评价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在小组内进行互评,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根据图片总结汉代大象壁画的艺术特点:大象与人物图像的组合(胡人牵象、骑象形象)。【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壁画艺术特点的变化? 根据图片总结汉代大象壁画的艺术特点 通过设问汉代大象壁画艺术特点出现的变化原因,来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出本课之后所讲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中国人接触到了中亚与南亚的驯象习俗,艺术特点逐渐发生变化,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大象壁画演变之源——丝绸之路 环节一:汉以前大象元素艺术特点在上古乃至商周时期,中国为产象之地。汉以前大象元素艺术特点:单一的动物塑像传统,组成某种特定的涵义。殷墟、三星堆、金沙遗址均有象牙制品的发现,湖南醴陵出土有商代青铜象尊,均可证明华夏族对大象艺术形象的塑造已构成其重要的艺术传统。环节二:丝绸之路概念学习 狭义的丝路: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广义的丝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教师展示】 材料1:《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的半枚蚕茧,成为当时能借以证明丝绸起源于中国的“唯一实物凭证”。 材料2:“……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的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更早的估计则明确,在4000年前,中国的丝绸便传到了欧洲。”因此,丝绸之路也是亚非欧各国人民在长远历史进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多条连接几大文明和人文交流之路。——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总结】开辟条件:(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2)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环节三:凿空:张骞通西域【教师展示】材料一 《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材料二 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的半枚蚕茧,成为当时能借以证明丝绸起源于中国的“唯一实物凭证”材料三 建元三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流畅,贸易大盛。后来印度佛教输入,就是取到西域的。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品质为后人所传颂。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总结】背景:(1)东西交往的需要: 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联通欧亚大陆的商路。(2)中国丝织业的发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张骞凿空西域】(1)时间:公元前138年。(2)目的: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3)经过: 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后辗转抵达大月氏。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4)影响:①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有效管理,推动民族交融。②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是丝绸之路发展史的标志性事件;③促进民族之间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中华文化内涵;④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合作探究】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的举动是“凿空”?【总结】一方面,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因此司马迁等中国古代学者将张骞通西域视为开辟道路的创举,称其为“凿空”。 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教师展示】总结汉代大象壁画艺术风格的变化源于丝绸之路。 【艺术特点】一方面继承了商周以来的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大象与人物图像的组合逐渐取代了单一的动物塑像传统,组成某种特定的涵义。其中,胡人占据了很高的比例。汉代工匠进行汉画像创作时,有意将胡人同大象联系在一起,这在商周时期的艺术中是没有的。 【原因】 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中国人所接触到的中亚或南亚人善于驯象的习俗。“胡人骑象”这一题材也同其他艺术母题一样,沿着“贵霜-西域-汉王朝”丝绸之路东传至广袤的汉地,并最终融入汉代艺术的洪流之中。 总结汉以前大象元素艺术特点根据材料总结丝绸之路开辟条件。根据材料总结张骞凿空西域的背景。同桌合作探究问题总结大象壁画艺术特点变化原因 简单了解汉代以前大象壁画艺术特点,为学习变化做铺垫。通过材料分析得出丝绸之路开辟条件,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落实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学生根据材料具体了解张骞凿空西域。通过讨论得出问题答案,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在历史情境中理解大象图画的艺术风格的变化源于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
二、大象壁画演变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环节四: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教师展示】草原丝绸之路【总结】(1)路线: 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2)作用: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3)特点: 全方位、文化传播速度快、多样性、复杂性。【教师展示】茶马古道【总结】1.开通:(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2)兴衰:兴起于夏商,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隋唐鼎盛,宋明衰落,主要贸易以茶马为主。2.作用: 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总结】1.含义: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发展: (1)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2)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 (3)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3.作用:①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③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总结草原丝绸之路总结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总结海上丝绸之路。
三、大象壁画演变之质——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环节五:物质技术与文化交流一、物质和技术交流1.西传——中国向西方传播:①丝绸: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与冶铁: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科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⑤茶叶:茶叶也大量从海路向西销售,引发了西方的饮茶风气。2.东入——西方向中国传播: 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棉花传入中国,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二、精神文化交流1、东入——向中国传播:①佛教的传入及影响: 佛教在汉代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②其他宗教的传入: 西亚的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欧洲的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③艺术的传入: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2、西传——向西方传播: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环节六:合作探究【教师展示】材料: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设问: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影响:(1)对世界文明的影响:①成为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物质文化生活;②沟通了东西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③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认知和文化交融,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2)对中国的影响:①经济:农作物、畜牧品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国的物质生活;②文化:佛教、基督教以及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艺术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③社会生活: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我国的饮食结构,扩大了食物来源。【探究】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今天的“一带一路”有何价值?(1)对中国: ①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②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 ①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②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根据材料总结物质技术交流。根据材料总结精神文化交流。结合材料谈论回答问题。思考问题。 学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让学生认识到古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在当今仍然发挥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作用,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既是经贸交流之路,也是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之路,并因此称为文化传承与创生的载体和推力。形成对商贸活动更全面的价值判断,初步拥有国际视野下的经贸与文化互动的大格局。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探讨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这一课时,我们以大象壁画的演变以小见大,不仅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也体验了人类历史中最为生动的一章。我们认识到了连接东西方的纽带丝绸之路,也跨越了海上的桥梁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我们是不是也认识到了古代的商路?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渠道,更是文化和思想交流的桥梁。他们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为之后经济全球化也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这些古老的贸易路线,我们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以及全球化进程中持续的文化互动和融合。希望本课的学习能够激发大家对古代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对“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这一课的教学,我意识到,虽然课堂上充满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但作为教师,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和改进之处。这门课程旨在揭示古代贸易路线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途径,它们更是文化、思想、技术和宗教交流的桥梁,对塑造现代社会的多元面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教学目标回顾上,仍有一下几点需要考虑。知识传授:学生是否充分理解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商品与文化交换的内容,技能培养:学生是否学会了分析贸易如何促进文化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是否发展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全球化的初步认知。在学生反馈上,学生的理解深度:通过提问和讨论,学生是否能提出有见地的问题,显示出他们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参与程度:所有学生是否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特别是那些通常较为安静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机会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还需要再做考虑。同时,我认识到,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全球历史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我应该在课程中融入更多的比较研究,比如将古代商路与现代国际贸易网络相联系,或者探讨古代文化交流如何预示了今日的全球化趋势。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历史教育的相关性和吸引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当今世界的批判性思考。总之,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深化历史理解、促进技术整合以及增强课程相关性方面存在的空间。未来,我将致力于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这一课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