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内涵和特点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
地域文化发展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传承、保护、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教材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
发展历程
内涵
特点与价值
异国文化
向外辐射、传播
吸收
第1课: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
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北京社稷坛
概念辨析
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和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
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代
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
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何为文化
何为中华传统文化
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各阶段文化特征的背景;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辩证的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理解其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壹
源远流长:观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当时黄河泛滥,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辽河流域
黄河下游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天山南北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多元一体
华夏中心
(一)起源----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特征
远古时期是指上古时期,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上古时期”。或称为“上古时代”、“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
华夏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少数民族内迁
融入华夏族
(二)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特征
华夏认同
百家争鸣
推崇法家
汉:巩固大一统局面
秦:建立大一统国家
尊崇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形成----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特征
虎溪三笑图
材料2: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 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四)发展----魏晋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特征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
儒、道、佛交汇融通
◎集大成者朱熹
宇宙观
人生观
方法论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宇宙的本原
“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提倡“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以把握“理”
变化
哲学化
思辨化
世俗化
社会化
(五)繁荣----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特征
(六)转折----明清时期中华文化---传承
结合材料,概括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思考其产生的根源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材料“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日知录》
反对君主专制
提倡工商皆本
提倡经世致用
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的加强
经济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方面:理学的僵化
材料 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钞》
(六)转折----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禁锢
根源:君主专制高度发展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线索与问题》
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代表人物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
史实
思想
层面 —
自主性
开眼看
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戊戌维新
君主立宪制,开国会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思想
器物
制度
文化
走他人的道路
走自己
的道路
(七)转型与进步----近代的中华文化
思考: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结合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任一阶段史实进行论证。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政治
阶级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
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文化
素养提升
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 ——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科举制
经济:古代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思想文化:传统、文字、典籍的不间断传承。儒家思想
交往:民族交融、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
素养提升
起源
奠基
形成
发展
繁荣
传承禁锢
远古时期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隋唐
宋元
明清
近代
转型进步
近代:西学东渐
古代:儒学长期占统治地位
小结一
多元一体
华夏认同
百家争鸣
正统主流
三教交融
理学
新儒学
文化专制
救亡图存
贰
推宗明本: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具有创新精神和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和而不同
以人为本
崇德尚贤
家国情怀
自强不息
天人合一
文化内涵
根据教材P4-5, 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自主学习
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
协调人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和而不同
以人为本
崇德尚贤
家国情怀
自强不息
天人合一
文化内涵
(一)伦理观:
人本思想
(二)政治观:
民本思想
(四)家国观:
追求家国情怀
(三)自然观:
天人合一
(五)价值观: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六)人生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七)处世观:
和而不同
协调人与君的关系关系
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
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协调人与他人的关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重视以人为本
崇尚天人合一
追求家国情怀
坚持崇德尚贤
强调自强不息
主张和而不同
自然观
家国观
价值观
人生观
处世观
伦理观
自我检测
和而不同
以人为本
崇德尚贤
家国情怀
自强不息
天人合一
文化内涵
自然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内涵: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处世观:和而不同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1)内涵:和睦的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君子对同一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可能跟别人的看法和观点不一样,但并不强求别人一定要赞同和拥护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思考:中国在此次抗疫伟大斗争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材料1:“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与时间赛跑,同病毒竞速。
材料2: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材料3:新冠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以民为本,生命至上。
和谐大同,命运共同。
活学活用
概念辨析
义、礼、廉、俭、智、信、忠、贤、诚、敬、孝、耻、宽、正、公、勤、能、与时俱进、脚踏实地 、穷则思变、居安思危、实事求是、求同存异……
古为今用
和而不同
以人为本
崇德尚贤
家国情怀
自强不息
天人合一
文化内涵
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主席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真正做到“弘义融利”。
材料反映出,在习主席的外交思想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你能列举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畅所欲言
你能从日常生活场景中
列举更多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例子吗?
尊祖敬宗
家族认同
纪念屈原
忧国忧民
团圆和睦
和和美美
叁
博大精深: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和价值
大禹治水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他的牺牲精神让人为之感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典而又优秀的英雄,值得我们后世铭记。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延续至今。
多样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
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概念辨析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发展
动力
材料二 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价值标准
材料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维护中国团结统一
提供治国理政和道
德建设的借鉴
当代
借鉴
1
2
3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2014年9月24日)
学习拓展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应如何应对?谈谈你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精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
糟粕:纲常礼教;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扼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士”等等。
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
价值: 中华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源泉;
中华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古代:从先秦到明清(图表)
近代: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特点
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本课小结
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科技:青蒿素、
杂交水稻
国际关系:
一带一路;
孔子学院
人类命运共同体
......
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中国诗词大会
典籍里的中国
国风奇妙纪
如果国宝会说话
大国工匠
......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