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5 23:3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在历史课上上课的你,不小心睡着了,醒来竟重生为了一个不知名路人甲,还绑定了一个“走商路”系统!系统告诉你,如果想要回去,就必须完成三个任务。为了早日回到历史课堂的怀抱,你决定跟着系统的指示,完成它的任务,甚至不惜开启金手指,运用现代人的智慧,拿回属于你的一切。
你知道古代的商路就是指丝绸之路,但是你回忆了一下你贫瘠的历史知识,发现你对丝绸之路知之甚少,这时候你求助了系统,系统给了你一本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让你阅读第九课。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著作《中国》 中将源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直达西方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思考:定义丝绸之路,其地位如何?
狭义: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
地位: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广义:凡是中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往来交通的道路,一概都被人们称之为丝绸之路。
在系统的帮助和你的努力之下,你终于对丝绸之路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候系统发布了第一个任务——跟着张骞去冒险。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冒险之前你决定先了解一下汉朝的基本情况以及张骞本人。
主线任务一:跟着主播张骞去冒险
招募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今上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②汉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的经济基础;
③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④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力;
①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
你发现张骞是个很靠谱的人,就这样你应聘成了出使团队中的一员,跟着张骞开始了西域之旅。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城固县)人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出生。
“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的气度,又具有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
主线任务一:跟着主播张骞去冒险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
出发时间
结果 意义 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河西地空”,联合乌孙东返伊犁河谷,遏制匈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直接的外交目的并未实现
①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大大促进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②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③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主线任务一:跟着主播张骞去冒险
材料一:其后岁馀,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於是西北国始通於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於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司马迁
材料二:《史记索隐》:“案谓西域险,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
“凿空”之意:
①张骞之前已有丝绸之路,但无固定路线、断断续续、少为人知,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双方的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从此成为正式的中西通途,丝绸之路的交通、贸易,在规模、稳定性和影响力上不可同日而语。此举实为“创举”。
材料三: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后汉书》
②强调张骞对于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巨大贡献, 赞扬张骞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
主线任务一:跟着主播张骞去冒险
合作探究:为何此举被称为“凿空西域”?
发展与衰落
(2)衰落:唐中期以后
(1)开辟支线:
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①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
②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主线任务一:跟着主播张骞去冒险
汉武帝祭拜金人
派张骞问金人名号
到达大夏国佛寺
这幅壁画讲述的历史是否符合真实的历史?
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这幅壁画所讲的历史是虚构的,那他是否有历史价值?
壁画中佛教传入的时间和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都与真实历史有出入
张骞出使西域具有重大意义;佛教徒假借张骞把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提前两百多年,提高佛教地位,扩大影响力。
反映了初唐的社会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知识拓展
经过一番努力你终于完成了第一个任务,看到了张骞凿空之后的丝绸之路上,汉时“使者相望于道”,唐时“无数铃声遥过碛”,这条路上从不缺少怀揣梦想的行者。当你正在感慨时接到了第二个任务——探索丝绸之路。
你发现丝绸之路好像不单单指张骞开通的那一条,许多形形色色的人通过其他的道路走向了广大的西方地区。
主线任务二:探索丝绸之路
主线任务二:探索丝绸之路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
“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yuān dú,即古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此路可以达到印度,且比较安全
【学思之窗】P52
探险计划:开辟一条从四川经过印度到大夏的路
原因:
(3)作用:
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1)路线:
(2)发展:
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茶马互市是内地与边疆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
1.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主线任务二:探索丝绸之路
关中平原
成都平原
横断山麓
澜沧江、怒江
缅甸、印度
中亚、西亚


(2)作用: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1)路线:
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草原丝绸之路”
主线任务二:探索丝绸之路
已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3.海上丝绸之路
(1)发展:
西汉:
宋元:
明初:
主线任务二:探索丝绸之路
(2)作用:
①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③广州、泉州、明州是重要交易枢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思考:为什么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愈发兴盛?
材料一:由于西夏的崛起,遮断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传统商路,更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支持外贸的经济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
——虞云国《细说宋朝》
材料二: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载量也大很多,据统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大的运输量。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宋高宗
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经济重心南移
两宋以运送陶瓷、茶叶为主,易损坏和变质,不易陆路运输
海上运输更加安全且载货量大
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政府积极的对外政策
类型 兴起时间 鼎盛时期 路线 主要货物 意义
草原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汉武帝)
隋唐
长安
西北、中亚
欧洲、非洲
丝绸
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
漠北、
南西伯
利亚
咸海、里海北
欧洲、
小亚细亚
民族迁徙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
族西迁沿此商路进行
西汉
长安
四川、缅甸、印度
中亚、
西亚
茶、马
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联系上发挥重要作用
西汉
宋元
明初
中国沿海(广州、泉州、明州)
南海、
印度洋、东海
西亚、北非、朝鲜、日本
瓷器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建立广泛联系
主线任务二:探索丝绸之路
小组合作: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
(2)线路多,覆盖面广。
(3)时间长,历时千年。
(7)注重平等贸易、和平相处、睦邻友好。
(6)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重经济,互利互惠。
(5)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在了解完丝绸之路的概况后,系统发布了第三个任务——文明的流转。你百思不得其解,对第三个任务无从下手,之后为了生存不得不改换身份,成了一位来往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准备做点小生意,顺便探查一下丝绸之路和这次任务的联系。
但是你本人对做生意的事情一窍不通,也不知道该卖什么东西,这时候你看到了你的老朋友张骞的带货视频,你恍然大悟,决定从这些东西身上下手。
主线任务三:文明的流转
方向 商品/技术
中国对外输出
外国传入中国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
③四大发明
④陶瓷,特别是瓷器
①“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
③服饰、饮食
④棉花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
⑥玻璃是古埃及人最早制造,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
1.物质、技术交流方面
主线任务三:文明的流转
任务:阅读P52-53,梳理丝绸之路的物质技术交流的成果及作用。
作用:促进了中外物质技术交流,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国的冶铁技术的传播提高了西亚的社会生产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
方向 文化类型 传播情况
中国对外输出
外国传入中国
中医
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
宗教
艺术
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入中国
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广受欢迎
作用: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宗教的传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主线任务三:文明的流转
2.精神文化交流方面
材料一: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
使罗马帝国以及因之最后使整个欧洲都不再依靠中国供应生丝的是蚕卵被偷运到欧洲的事件(介于552-554),拜占庭的养蚕业首先是在叙利亚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又把养蚕造丝的技术从叙利亚传入西西里和西班牙……自7-13世纪,欧洲文献再也不见“丝国人”“Sinae”等字眼。
——【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
主线任务三:文明的流转
萨珊斜纹织锦
唐代织锦
交流内容丰富;
交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
主线任务三:文明的流转
思考:观看视频,分析今天“一带一路”的价值。
①对中国:
②对世界:
A.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B.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A.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B.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材料一:
——据[日]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 》
材料二: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 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作业:
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链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