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发展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耳的卫生保健的重要性,自觉养成健康的用耳方式;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群。 重点、难点: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法学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耳朵放大模型等
集体智慧 个性设计 教学反思
导入: 情景导入——视频 听觉是我们仅次于视觉的第二大信息来源。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 播放视频《声音的力量》 感受声音的魅力 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集中注意力与课堂。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1、同桌间互相观察外耳。 并思考:为什么看不到其他的结构? 2、认识耳的结构。 同桌合作学习,对照图片,说出耳的各部分结构名称。 3、说出耳各部分的功能。 结合图片和信息库54页内容,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发展合作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听觉的形成 观看听觉形成示意图 尝试结合上节课的视觉的形成过程,说说听觉形成过程。 思考:听觉的形成还需要哪些结构的参与? 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三、耳与健康 介绍常见耳聋原因和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 1、资料介绍。 2、交流:哪些情况会导致听力障碍或耳聋? 3、遇到下列问题,应该怎么办? 遇到巨大声响时;耳道内耳垢多时;鼻咽部有炎症时…… 4、健康提示。 通过资料分析和交流,让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用耳方式。
四、生活链接 “人生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你不能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然后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这就是邰丽华所领悟的生活真谛。 1、飞机起飞、十聋九哑…… 2、如果你是聋哑人,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如果你身边有聋哑人,你会怎样与他交往? 情感升华 ——关爱残疾人——每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
板书设计: 第1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2)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接受声波) 1、 耳朵 中耳:鼓膜、鼓室和听小骨(传导声波) 内耳:前庭、半规管(保持身体平衡)和耳蜗(听觉感受器感受声波刺激) 2、听觉形成过程: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
习题设计: 1、鼓膜的作用是( ) A、接受振动,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 B、接受声波刺激,产生听觉 C、将振动转换成声波向内耳传递 D、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向内耳传递 2、听觉感受器位于( ) A、鼓膜内 B、半规管内 C、前庭内 D、耳蜗内 3、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其目的是( ) A、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鼓膜受损伤。 B、减缓紧张情绪 C、进行深呼吸,以适应气压变化 D、避免呕吐 4、旅客坐车闭眼时也能准确辨析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和是否在上下坡行驶,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鼓室和半规管 B、前庭和半规管 C、前庭和耳蜗 D、鼓室和耳蜗 5、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小骨→大脑 B、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 C、声波→鼓膜→听神经→大脑→耳蜗内听觉感受器 D、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6、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受损伤,那么可能发生病病的部位是( ) 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B、鼓膜 C、中耳 D、内耳
《耳与听觉》教学反思
“耳与听觉”是《生物》(苏科版)八上第6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第16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中的第二部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具体要求是“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故本节课的重点是说出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认同耳的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并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群。学生对耳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刚学过“神经调节” 和“眼与视觉”。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情感体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目标。这节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耳的结构、功能通过小组学习,以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收集事实证据----得出结论------汇报交流------点评总结的方式较好的落实了重点和难点,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都很高。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本节课在设计中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大量运用图片、视频动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关于耳的结构和功能先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图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个初步的认识。再重点分析一些生活中常用做法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如听到巨响为什么要张大嘴巴,为什么有些人会晕船、晕车,挖耳朵为什么也会导致耳聋等,从而强调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关注与兴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帮助学生主动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和谐课堂。
不足之处也有很多,课堂最后的释疑环节要落到实处,避免在小组或全班交流时出现“人云亦云”的从众现象。要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教师要有预见性,要未雨绸缪。 教师要摆正自己当“配角”的位置,随时注意不要“越位”,不能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