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第14--20课复习课件(5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第14--20课复习课件(53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2-20 19:3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 17—18世纪,正当西欧国家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侯,俄国仍固封建的农奴制度。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买卖,没有土地和财产。地主在毒打农奴1、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一、帆船与汽船的较量 ——1861年改革的原因克里木战争英法联军在克里木半岛登陆英法联军与俄军在克里木的激战俄国——英法——固守封建农奴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工业革命,技术先进。2、克里木战争战败,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直接原因)。二、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1861年改革1、时间:1861年3月3日
2、目的:缓和俄国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避免革命。
3、方式: 自上而下的改革
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改革的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拥有自己
的财产,地主不得任意交换或买卖农民 。
(2)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耕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
(3)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村社”管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列宁
材料二: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上述材料反映了俄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为什么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中尽量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致使改革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具有怎样的性质?对俄国的历史具有怎样的影响? ①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并颁布了
的法令。
2、1861年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有:
(1) (2) ;
(3) (4) 。
3、1861年改革的实质是 和地主勾结起来对 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人身自由赎买一块份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解放后的农奴归村社管理沙皇政府农民4、1861年改革的积极作用是
5、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表现在:
(1)经济上:
(2)政治上:
农民为了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第15课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1861——1865)讲授新课一、工厂主与种植园主的冲突(两种经济
制度之间的矛盾)
1.南北双方经济上的差别和矛盾——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北方:从事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生产和经营南方:从事使用黑人奴隶的种植园经济 需要南方做为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原料出口英国,输入工业品最初的13个州1783年的美国领土2.矛盾的升级——西进运动北部:在新州实行资本主义自由雇佣劳动制南部:在新州允许使用黑人奴隶矛


级武力解决矛盾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上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二、“废除奴隶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林肯
Abraham Lincoln
1809-1865 1860年林肯当选为总统。主张废除奴隶制——内战导火线
1.时间:
2.初期战况:
(1)南方:

(2)北方:
3.转折:
4.结果:
1861年4月北方准备不足,接连失败1862年先后颁布《宅地法》和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5年4月北方战胜1861年,南方在里士满建立反动政府 美国内战的意义: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南北政治体制上统一起来,经济 上成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美国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得到维护,为日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基础。5.材料解析:
材料一:林肯1854年的一次演说“奴隶制是建立在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上面的,是与人热爱正义的天性相违背的。”
材料二:1858年6月16日林肯发表了题为《家庭纠纷》的著名演说。“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林肯对奴隶制是什么态度?
材料二中的“房子”是指什么?“一半
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又指什么?
反对奴隶制的态度“房子”指美国;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和北方的资本主义
工商业。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日本明治维新)一、幕府统治的危机
1、幕府统治的日本的状况:
对内: 对外:
实行封建专制。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内忧 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社会矛盾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手工场场主、商人、地主、
富农与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外患 美国等国入侵
(外因)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严重的民族危机(1853年美国迫使幕府与签定不平等条约。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三、迈入近代社会的维新
1.时间:
2.性质:
3.目的:
1868年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变法图强 、富国强兵 二、挟天皇以倒幕
领导阶层:倒幕派(武士);

做法:发起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支持明治天皇改革。4.内容:(1)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1)向西方学习,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
(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及设备(3)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4)实行地税改革,全国统一征收地税(1)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称“皇军”;(2)建立警察制度提倡“文明开化”和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明治维新的影响 (1)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 路,是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的国 家,很快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2)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 地的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的一个例外。
(1)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2)改革 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1、积极:
2、消极: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有限的宪政统治相同点:
①时代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③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④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第17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人类对“电”的认识摩擦生电雷电电磁感应电池的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 发电站的建立 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富兰克林)(格雷) 机械能产生电能
1867年,西门子发明
第一台发电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1)政治制度逐渐趋于完善。(2)经济繁荣,科学家的潜心研究。(3)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二、以电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特点:
2、时间、代表国家:
3、内容:
3、影响:——以电为核心,电力的广泛运用(1)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电力、石油)(2)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内燃机)、(3)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汽车、飞机)(4)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应用(电报、电话)。
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美国和德国三、围绕“电”的发明1、爱迪生:2、其他发明:电熨斗、洗衣机、
电风扇、电冰箱 3、影响:
发明大王(3)“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现代工业的崛起(1)电、电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电气化时代。
(2)在材料领域告别“棉花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1)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近代工业产生,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2、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民掀起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第18课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 人物:
国别:
成就:
称号:卡尔·本茨
德国
1885年,制造出世界
上第一辆汽车
汽车之父二、非凡的轮子与翅膀1.“汽车时代”的来临
一、内燃机的发明与改进汽车的普及 人物:
国别:
成就:

影响:亨利·福特
美国
1913年,汽车的生产上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
大幅度提高了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美国——“装在轮子上的国家”飞机的发明: 人物:
国别:
成就:
时间:
称号:莱特兄弟
美国
发明了飞机
1903年
航空飞行器的先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开辟交通运输的新时代。2.“飞天”梦想的实现
飞机的优势:帆船3年火车43天轰炸机94小时超音速飞机14小时零6分影响: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使人类联系加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经济角度看,它使人类社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
从政治角度看,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帝国主义时代)
从文化角度看,西方国家开始逐步走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东西方差距扩大)。比较两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
改良电力的广泛
应用蒸汽机内燃机蒸汽
时代电气
时代英美、
德珍妮机、
蒸汽机、
汽船、
火车内燃机、
电力、
电信、
电灯、
汽车、飞机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1.帝国主义缔约结盟的原因及目的(1)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增强自身实力,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一、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 “我们不能只有陆地,
没有海洋。”德国 法国 俄国德皇威廉二世1、欧洲大陆最具竞争力的大国:____、_____、______。
2、_____和_____成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主要竞争对手。俄国 法国奥匈以德国为主导的“三国同盟”形成1879年,德国和奥匈德国签订针对俄国的同盟条约,后意大利加入。二、“三国协约”形成的过程:
1、俄法签订协约:
2.英国自恃殖民地多,实行__________政策
3.英法和英俄签订协议时间:1892年(三国协约的雏形)1904年和1907年,最终形成“三国协约”,又称“协约国”。 光荣孤立奥匈至此,两大对立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性质:争霸性质的帝国主义集团。 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造成了怎样的后果?思考 以德为核心的“同盟国”和以英为中心的“协约国”的形成,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火药桶三、火星四溅的巴尔干第20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1、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
3、直接原因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一、一战的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1.是谁点燃了“火药桶”?
2.点燃“火药桶”的事件名称是什么?时间是哪一年?
3.这一事件引发了什么后果?普林西普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二、谁点燃了“火药桶”4、一战的爆发开始标志:交战双方: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
维亚宣战。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及英法等
协约国阵营。主要战场:主要战线:欧洲。西线。1.时间:
2.作战双方:
3.双方投入兵力:
4.伤亡总数:
5.结果:
1916年2月21日——12月德国和法国近1000000人700000人法军由防御转入进攻三、“凡尔登绞肉机”2、结束的标志:战争结果:战争性质:1918年11月,交战双方签定停战协定。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非正义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除塞尔维亚等极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战争的性质以外,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影响:①给交战国带来深重灾难。②严重削削弱英法等国,摧毁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③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1.填空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
这次事件中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 遇刺身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欧洲
形成了 二条主要战线。在这次大战中起决定作用的战线是 。
  萨拉热窝事件斐迪南大公西、东西线课堂演练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
B.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C.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D.大战进行了四年多B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