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第一中学、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第一中学、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2 22:1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摘编自陆士桢、蔡康鑫《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一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
材料二:
“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许多学者都以“疾风暴雨期"来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实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内耗体质的人,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如果一些孩子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一味迎合,就会让自己“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学会课题分离能帮助人们将认知资源分配在最应关注的问题上,集聚心理能量克服当下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反刍思维是一种慢性习惯,可以经由后天培养。积极的反刍思维分为两种情况:遇到开心的事时,享受快乐;面临烦心的事时,积极应对。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
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
(摘编自马地那·那司尔吾拉、杨东《“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体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过程体现了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B.从“躺平”“佛系”到“精神内耗”,青年经历了由消极摆烂到努力突破困境限制的过程。
C.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其成因之一有可能是长时间的精神内耗。
D.经过引导和培养,消极的反刍思维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反刍思维。
2.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集体情绪”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
B.脱贫攻坚目标确定后,广大青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场,珍惜时代机遇、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尽责、在尽责中成长。
C.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青年们普遍感受到自豪与振奋,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骄傲,还有不少青年立志投身航天事业。
D.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离不开、回不去、又卷不进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与“佛系”。
3.如果你的同学总是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的遗憾,担心未来。下列最适合用来劝勉他的诗句是( )(3分)
A.“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C.“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D.“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4分)
4.小丽最近很苦恼,接连几次考试成绩都不如意,小丽觉得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责。最近又和同学发生了一点口角,她在晚上一遍遍复盘,课堂上也很难专心听讲。请你结合材料,给小丽的精神内耗指出破解之道。(6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16分)
蒹葭苍苍
徐则臣
从五斗渠到大渠之间,浩浩荡荡地生着一片芦苇。在村庄方圆几里内,那是最为高大茂盛的芦苇。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长出了第一棵,什么时候又蔓延了这么一大片。父亲小时候到田里捡麦穗,遇上了几十年都罕见的大冰雹,就是躲在那片芦苇荡里。父亲说,谁会想到中午出门时还艳阳高照,傍晚就降下了满天鸡蛋大的冰雹呢。他把柳条编的小篮子顶在头上,捡了一个下午的麦穗撒落一地,篮子被砸坏了,他只好钻进芦苇丛,把自己裹在里面使劲地摇动芦苇,用枝叶扫荡出一块安宁的空间。几十年后父亲说,起风了,大风把芦苇荡卷起来,像煮沸的开水,发出鬼哭一样的呜咽声。
若干年后,我七岁,一个人在黑夜里经过那片芦苇荡两次。
我记不起来父亲出去干什么了,只有我和姐姐在家。母亲一个人在田里.我和姐姐把晚饭做好后,等母亲回来。天很晚了,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吃晚饭了,周围的邻居也早早收工,无数条炊烟飘摇在低矮的屋顶上。可是母亲还没回来。我和姐姐都急了。小时候我十分依赖母亲,一天见不到心里就发慌。每次母亲出门回来迟了,我都要站在家门口张望,直到她走进巷口我才安心。如果出远门,比如去外婆家,更不得了,走之前我要问清楚什么时候回来,到了母亲回家的那个傍晚,我会一个人沿着母亲回家的路一直走到村头,扶着那棵歪脖子小树向前望去。
姐姐让我再等等,她问过前面小四子的妈了,说母亲正在赶活儿,趁着有点月亮干完了就算了。母亲还让带来话,叫我们先吃,不等她。可是我等不下去,我要去湖地里找,我坐在锅灶旁感到一阵阵干冷,我想,母亲一定也很冷,我要把她找回来。其实那会儿刚入秋,可我的赤脚在鞋子里直冒冷 汗。姐姐问我害不害怕,我说不怕。姐姐说那你一个人去吧,我把猪给喂了。我拿了母亲的一件衣服出了门。
从家到母亲干活的田地大约四里路,先过后河的一座桥,再穿过平旷的打麦场,上了五斗渠直往北走,一直走下去,向右拐就到了。但是我从来没在晚上一个人去过。真正的一个人,过了后河桥连一个人影都没看到。出村的时候一点不害怕,满脑子里都是尽快找到母亲。我一路飞奔上了打麦场。村庄在我身后,狗叫和小孩的啼哭也在身后,听起来极不真切,像是跑进了另一个世界,然后我听见了自己的脚步声,在打麦场上产生了更巨大的回声,好像有许多人随我一起跑,我出哪只脚,他们也出哪只脚。最可怕的莫过于只听见自己的声音。我停下来,看清了七岁时的那个夜晚。它比我想象的要黑,月光是那个夜晚的同谋,暖昧的光亮只能增添旷野的恐怖。周围的树木和草堆黑黢黢地排列成一个圈,我站的地方仿佛是世界的中心。树木和草堆板着黑脸,在风中摇头晃脑,我意识到这个夜晚风很大。我继续往前走,抱紧了母亲的衣服。
真正的恐惧和我相遇在五斗渠上,我终于面对了那片芦苇荡。我得说,真是像海,它是一片桀骜不驯的翻腾的巨浪。风也许并不像我当时认为的那么猛烈,只是田野过于平坦辽阔,风可以像旗帜一样从远处卷来,而那片芦苇又过于惹眼,它是野外唯一的一堵墙。风必须经过它。于是我看见从第一棵开始,风拉弯了所有芦苇的腰,大风水一般地漫过它们,使之起伏具有了水一样的柔韧的表情、浪一样痛苦的姿势。弯下又挺起,涌过去又退回来。恐惧终于降临,我把自己送到了一头奔腾的巨兽跟前,听到它在黑夜里粗重又狂乱的呼吸,像一片森林突然倒下,像整座山峰缓缓裂开。
因为一片芦苇,大风得以在我七岁的夜晚存活。我听见了风的声音,杂乱,深不可测。如果有人告诉我,黑暗里藏着十万魔鬼,我信。芦苇的声音比芦苇本身更像魔鬼。我后悔出门过于轻率,因为恐惧而发抖,刚刚满怀的焦急和寻母的使命感被大风一扫而空。我不能半途而废,我对姐姐说了,我不害怕,我一定要把母亲找回来。我把衣服缠在手上,贴着远离芦苇的路的那一边磕磕绊绊地跑。跑几步就停了下来,也就是从那次起我知道,恐惧时不能跑,越跑越害怕。我努力放轻脚步走,坚持忍着不回头看。身旁的一大片庄稼像缓缓起伏的海,我听到风声、芦苇声、庄稼声和我的心跳声,感觉自己是走在梦里,整个身心失去控制似的摇摆不定。
那大概是我有记忆以来走的最长的一段路,好像怎么也走不完。当时我什么都想到了,包括死。而且有关死想得最多,没有排除任何一种我所知道的死法。我想,如果我死了,母亲该到哪里找我呀。我没有死,走到大渠上的老柳树下我停下来,我还活着,一屁股坐到地上,衣服被汗溺透,牙咬得两腮生疼。
我没找到母亲,她从另一条路回家了。而我又从原路返回,同样是一身冷汗。我想,走过了黑夜里的芦苇荡,任何恐怖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了。但是当我走进村庄,看到第一户人家门缝里透出来的灯光时,还是忍不住哭了,一直哭到家里。母亲站在门口远远地问是不是我,我一声不吭,进了门就爬上了床。那个晚上我始终没说一句话,晚饭也没吃就睡了。夜间我的梦里长满了无边无际的芦苇和风,浩浩荡荡的黑夜之声贯穿了整个梦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小时候很依赖、担心母亲,每次母亲出门回来晚了,“我”都会到家门口甚至村头去张望。
B.母亲在地里干活很晚没回来,姐弟俩都很着急,但姐姐要喂猪,便叫“我”独自去找妈妈。
C.“我”七岁时的一个夜晚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大风席卷芦苇荡的恐怖,后悔自己出门找妈妈。
D.以儿童视角写儿时的寻母经历,“我”感悟到走过黑夜里的芦苇荡,不再害怕任何恐怖的东西。
7.关于文中第一自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交代生活环境,展现故事背景,为下文讲述“我”儿时一个人在黑夜里两次经过那片芦苇荡作铺垫。
B.“中午”与“傍晚”对比,突出时间之短;“艳阳高照”与“鸡蛋大的冰雹”对比,突出天气变化之大。
C.“像煮沸的开水,发出鬼哭一样的呜咽声”用比喻、比拟等修辞,表现风中芦苇荡给孩童造成的恐惧。
D.父亲小时候遇到几十年都罕见的大冰雹时躲进芦苇荡,用篮子保护头,反衬“我”小时候的胆小怕事。
8.文章为何说“那大概是我有记忆以来走的最长的一段路” (4分)
9.本文标题“蒹葭苍苍”也可改为“寻母记”,请问哪个标题更好 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7分)
(一) 文言文阅读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九月,契丹主将五万骑,号三十万, 自扬武谷而南,旌旗不绝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婴城自守,虏骑过城下,亦不诱胁。审琦,洺州人也。
辛丑,契丹主至晋阳,陈于汾北之虎北口。先遣人谓敬瑭曰·“吾欲今日即破贼可乎 ”敬瑭遣人驰告曰:“南军甚厚,不可轻,请俟明日议战未晚也。”使者未至,契丹已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敬瑭乃遣刘知远出兵助之。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以步兵陈于城西北山下,契丹遗轻骑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陈。唐兵见其嬴,争逐之,至汾曲,契丹涉水而去。唐兵循岸而进,契丹伏兵自东北起,冲唐兵断而为二,步兵在北者多为契丹所杀,骑兵在南者引归晋安寨。契丹纵兵乘之,唐兵大败,步兵死者近万人,骑兵独全。敬达等收余众保晋安,契丹亦引兵归虎北口。敬瑭得唐降兵千余人,刘知远劝敬瑭尽杀之。
是夕,敬瑭出北门见契丹主,契丹主执敬瑭手,恨相见之晚。敬瑭问曰:“皇帝远来,士马疲倦,遽与唐战而大胜,何也 ”契丹主曰:“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使人侦视,皆无之。吾是以长驱深入,知大事必济也。兵既相接,我气方锐,彼气方沮,若不乘此急击之,旷日持久,则胜负未可知矣。此吾所以亟战而胜,不可以劳逸常理论也。”敬瑭甚叹伏。壬寅,敬瑭引兵会契丹围晋安寨,置营于晋安之南,长百余里,厚五十里,多设铃索吠犬,人跬步不能过。敬达等士卒犹五万人,马万匹,四顾无所之。甲辰,敬达遣使告败于唐,自是声问不复通。 唐王大惧。
丁未,唐主下诏亲征。雍王重美曰:“陛下目疾未平,未可远涉风沙; 臣虽童稚,愿代陛下北行。”帝意本不欲行,闻之颇悦。张延朗、刘延皓及宣徽南院使刘延朗皆劝帝行,帝不得已,戊申,发洛阳,谓卢文纪曰:“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 ”文纪但拜谢,不能对。己酉,遣刘延朗监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军赴潞州,为大军后援。诸军自凤翔推戴以来骄悍不为用彦饶恐其为乱不敢束之以法。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晋纪一》,有删改)
材料二: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赛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虔①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节选自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
[注] ①虞: 戒备, 准备。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诸军A自凤翔 推戴以来C骄悍D不为用E彦饶恐F其为乱G不敢H束之以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南,向南进发,名词作动词,与《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的“南”用法不相同。
B.置,设置,与《项脊轩志》“内外多置小门墙”的“置”字意思相同。
C.跬步,半步,即迈开一次腿的距离,与《劝学》“故不积跬步”的“跬步”意思相同。
D.“文纪但拜谢”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的“但”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契丹主统领五万骑兵到达晋阳,在汾北的虎北口布列兵马,派人向石敬瑭询问攻敌的策略,得到答复后就与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
B.契丹主派遣三千轻骑兵,直接突击城西北山下的后唐军队队列。后唐军队见他们疲困争相追逐,不曾想却遭到契丹伏兵攻击,在北面的步兵大多被杀。
C.契丹军队长途跋涉深入敌营作战,在士兵战马都十分疲倦的状态下却大获全胜。石敬瑭得知取胜的原因后对此十分赞叹佩服。
D.孙武认为作战预知胜利的方法具体有五种,总的来说要力求对整个战局有宏观的把握,准确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策略以确保每战必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4分)
(2) 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 (4分)
14.孙武指出:“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孙武的观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临江仙·离怀
王观
别岸相逢何草草,扁舟两岸垂杨。绣屏珠缩①练香囊。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燕子归来人去也,此时无奈昏黄。桃花应是我心肠。不禁微雨,流泪湿红妆。
[注]①珠箔:珠帘。
15.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连用“扁舟”“垂杨”别岸草”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离别意象,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凉之感。
B.“绣屏”一句富有画面感,仿佛眼前有位美丽的女子正在绣花屏风和珠帘之间,美人身上散发出香囊的香气。
C.“燕子”两句写离巢的燕子又飞了回来,人却要走了,表达时光流逝、不忍别离的无奈之情。
D.桃花常被视为爱情和婚姻的象征,其粉色花瓣象征着爱情的甜蜜和浪漫,词中“桃花”一句也是借此表达男女之间的心意。
16.“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与李清照《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愁情的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的结尾运用典故表达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并希望报答晋武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细节,通过狗鸡,学出大家庭分裂破落,表现了对家庭衰落的哀痛。
(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人效仿郭橐驼种树,却都不能达到同样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随着当地进入雨季,②使云南的野生菌迎来了盛产期。③云南山高林密、气候类型多样,④滋养了丰富而独特的野生菌资源。⑤据统计显示,⑥云南野生食用菌约有900种,⑦占我国食用菌物种数的90%。不同于常见的动物和植物,野生菌属于真菌。虽然野生菌看起来“ A ”,却属于微生物范畴,因为其大部分时间是以肉眼难见的菌丝存在于地下,但又因其产生的子实体(即蘑菇体)肉眼可见、徒手可采,所以在学术上一般被称为“大型真菌”。野生菌从生态特性上讲,可大致分为共生菌、腐生菌和寄生菌。
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有些野生菌能实现人工栽培,而有些不能 (甲)。目前能实现人工栽培的野生菌,绝大部分是腐生菌,而共生菌只能靠大自然馈赠。比如,我们熟知的松茸、松露常与松树共生,可以通过人工抚育促繁的方式来实现增产,但并不能实现完全人工栽培。
眼下,各类野生食用菌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那么,(乙)?一般来说,从正规野生菌交易市场采购、在正规餐厅经营的野生菌,其安全性是可以保障的。但是,不认识的野生菌坚决不能采食,“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的野生菌坚决不能采食,否则吃坏肚子就要去看医生了。总之,充分认识野生菌、正确烹饪可食用野生菌,这道餐桌上的美味,定能让大家 B 。
18.文中第三段开头用“香饽饽”比喻食用野生菌深受广大市民欢迎,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书”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设喻贴切,表达流畅。(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A. B.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看医生”,有人说不合规范,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更多人有了发出声音、表达观点的可能,公众可以从更多视角了解事态发展和各方观点。那么,我们是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B选项有两处错误:“从‘躺平’‘佛系’到‘精神内耗’”错,原文并没有说这几种情绪孰先孰后;“消极摆烂”错,结合材料一第3段“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可知,“佛系”“躺平”并非消极摆烂。
2.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概念的理解能力。结合材料一第4段“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可知,群体情绪是针对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的瞬时爆发出的情感,集体情绪是持续时间长的整体心理”,可以判断:A.“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播出是某一突发事件,瞬时间感动无数人,属于群体情绪;B.脱贫攻坚不是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维持时间长,属于集体情绪;C.中国的航天事业维持时间长,不是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属于集体情绪。D.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持续时间长,是一个世代的整体心理,属于集体情绪。
3.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劝勉同学不要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担心未来,即劝勉他要把握现在。A.人生是既定的,何必成天叹息哀愁,带有强烈的“宿命感”,不适合。B.劝慰人不要失去希望,说不定下一个转角就会出现新的契机,不适合。C.劝人不要纠结过去的人事,应该抓住当下的美好时光,适合。D.劝人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不适合。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作答时,要围绕题干“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进行信息筛选。
①自我意识高涨,对周围事物敏感。②未能实现课题分离,分不清他我需求。
③目标过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动少。④消极的反刍思维,放大焦虑和失败。(每点1分)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材料提出的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及应对精神内耗的策略,筛选概括出针对小丽的精神内耗的破解之道。
①以观察者心态看待问题,正视内心的自我冲突,接纳自我的不完美。
②调整思维,积极反刍,适当降低目标,学会分清他我需求,不过分看重父母和他人期待。
③教育者提供支持,给予其包容与关爱,及时倾听其心声,帮助其调整状态。(每点2分)
6. A
B项,“便叫‘我’独自去找妈妈”错。原文写的是“我要去湖地里找”“我要把她找回来”“姐姐问我害不害怕,我说不怕。姐姐说那你一个人去吧”。可见,是“我”主动要去找妈妈的。C项,“后悔自己出门找妈妈”错,原文说的是“我后悔出门过于轻率”。D项,“感悟到走过黑夜里的芦苇荡,不再害怕任何恐怖的东西”错。原文说的是“我想,走过了黑夜里的芦苇荡,任何恐怖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了。但是当我走进村庄……还是忍不住哭了,一直哭到家里”。
7. D。D项,曲解文意。“反衬‘我’小时候的胆小怕事”错。从全文来看,主要是渲染大风席卷芦苇荡的恐怖气氛,为下文写“我”七岁时一个人晚上两次经过那片芦苇荡的特殊经历作铺垫。
8.示例:
①“最长的一段路”指的是“我”在五斗渠上经过芦苇荡的那条乡间小路;(1分)
②其实这段路本身并不长,只是七岁的“我”夜晚走过如巨兽般的芦苇荡时一路担惊受怕,才感觉是“最长的一段路”;(2分)
③这句话是对“我”儿时一段独特经历的感叹。(1分)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回答这类问题要从表层意思、深层意思和言外意思几个角度思考;切勿混同于作用题。)
9.示例:
(1)“蒹葭苍苍”更好。理由如下:
①蒹葭,古代指的就是芦苇;苍苍,形容茂盛的样子。以“蒹葭苍苍”为题,符合文中描写的芦苇荡的实情。
②“蒹葭苍苍”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交代了所描写的主要对象。
③“蒹葭苍苍”出自《诗经》,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以此为题可以增强作品的诗情画意,提升作品的品味。
(2)“寻母记”更好。理由如下:
①本文是一篇以儿童视角写的回忆性散文,以“寻母记”为题,与“我”七岁时的一个晚上去田里找妈妈的故事内容相吻合。
②作为记叙性散文,其主要情节都与“寻母”(“找妈妈”)有关,包括起因、过程和结果等环节。
③以“寻母记”为题,更有乡土气息和生活味道,更接地气,因而更受读者欢迎。
(提示:本题为探究性质的题目,允许考生畅所欲言、自圆其说,只要真正读懂了作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言之成理即可。单独表态不给分,每点理由2分,共6分。)
10. CEG【解析】从整个句子结构看, “诸军”充当前面句子主语, “自……以来”是固定搭配,C处断开; 人名“彦饶”处另起一层意思,充当后半句主语,故E处需断开; “其为乱”是“恐”的内容, “不敢束之以法”是“恐”造成的后果,故G处需断开。)
11. D。【解析】D项: 都解释为“只, 只是”; A项: 南, 向南前进, 名作动/南, 向南, 名作状;B项:置,动词,设置更多试题及答案关注公众号《高三答案》
12. A。【解析】A。“得到答复后就与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开战”错误,原文“使者未至,契丹已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是指石敬瑭派去回复的使者还未到达契丹军营,契丹兵已经同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打了起来故选A。
13.(1)开始我从北面过来,以为(认为) 唐兵必然要切断雁门的各条道路,在险要的地方埋伏士兵,那样我就不能顺利前进了。 (4分) (“谓”,以为、认为; “险要”: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伏兵险要”,状后、省略句; 前三个采分点各1分,大意通顺1分,共4分)
(2)我向来听说你有宰相才干,所以排除众议首先任用您,现在遭到如此祸难,你美好的谋略都在哪里呢 (4分) (“雅闻”,平日听说、向来听说; “首用”,首先任用; “安在乎”,在哪里呢,宾语前置句; 前三个采分点各1分,大意通顺1分,共4分)
14。 ①契丹主在攻打唐兵时先派人进行侦视,然后才选择长驱深入,这体现了孙武“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的观点。
②契丹派三千轻骑兵斩杀唐步兵近万人,以其疲困引诱唐兵进入埋伏区,斩杀唐兵近万人,证明了孙武的“识众寡之用者胜”的观点。
③石敬瑭率兵准备非常充分,而唐张敬达等的士兵四面张顾不知往哪里去好,可见没有准备,这证明了孙武 “以虞待不虞者胜” (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 的观点。
15.A。【解析】“别岸草”理解有“跨搜“别舞相逢衡草草”号意思是:在离别的岸边仓促相逢。
16.共同点:都借酒消愁,以“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绪。 (共2分,答出“酒”1分, “愁”1分)
不同点:①王词直抒胸臆,写酒让人深深沉醉,随着歌曲缓缓打着节拍,表面上看似消解了愁绪,但离别的忧愁却写在了美人的眉间,直接点明“愁”字,并以一个“长” 字加深离愁别绪的绵长不断。(2分)
②李词含蓄委婉,以酒“淡”衬愁浓(1分),用反问句式强调内心的愁情。 (1分)(1点1分,2点3
分,答对其中3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18.示例:
①书是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人生的方向。/
②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③书是良药,能医治灵魂的愚昧。/
④书是罗盘,能导引理想的航船。/
⑤书是小船,开往知识的海洋……
(提示:①“书”是本体,考生要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对应的喻体,比喻词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本体、喻体、比喻词齐全给3分。②仿写的句子语意要完整,暗喻要贴切,表达要流畅;达此要求给 2分。①②两点都符合要求的,给满分5分。)
19. A.五大三粗(肥头大耳、肥头胖耳) B.大饱口福(大快朵颐)
(提示:A处,语境中要表达野生菌“个头不小”的意思,用拟人手法来形容的话,可以用“肥头大耳”“肥头胖耳”“五大三粗”之类的成语;B处,语境中要表达“痛痛快快地吃”的意思,可用成语“大饱口福”“大快朵颐”等表示。)
20.②,删去“使”字;⑤,删去“据”或“显示”。
(提示:第②处,成分残缺,删去“使”字,让“云南的野生菌”作主语。第⑤处,句式杂糅,结构混乱,要么删去“据”字,要么删去“显示”。)
21.示例:
甲:这与野生菌的生态特性有关
乙:食用野生菌有什么注意事项吗(食用野生菌的安全性有保障吗/如何保障食用野生菌的安全性呢)
(提示:甲处,要回答“为什么有些野生菌能实现人工栽培,而有些不能”这个问题,须结合上下文来作答。上文第一段末尾说“野生菌从生态特性上讲,可大致分为共生菌、腐生菌和寄生菌”,下文说“目前能实现人工栽培的野生菌,绝大部分是腐生菌,而共生菌只能靠大自然馈赠”,很明显,“野生菌的生态特性”是关键,据此可答“这与野生菌的生态特性有关”。乙处,根据下文谈到的野生菌安全性问题,可答“食用野生菌有何注意事项”或“如何保障食用野生菌的安全性”这样的语句。)
22.示例:
(1)可以使用。理由如下:
①“看医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短语,符合汉语使用习惯;
②“看医生”,就是“找医生治病”“就诊”的意思;
③“看医生”这个短语,大家都在使用,也都能理解。
(2)不合规范。理由如下:
①“看医生”是动宾式短语,“看”的对象是“医生”,而不是“病”,不符合表达的本意;
②“看医生”的“看”字在汉语中有多重词义,表达时可能产生歧义,影响沟通;
③“看医生”不如“看病”通俗易懂。
(提示:本题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单独表态而没有理由的,不给分;表态后陈述了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每点1分,共3分。)
作文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聚焦于自媒体迅猛发展这一社会现象;第二句话抛出关键问题——自媒体是不是让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近?要求考生对此展开的联想与思考。本试题具有弹性与开放性特点。
写作时,首先要直面问题——我们是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近?
可以从肯定角度来写。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千篇一律,自媒体给人们带来自由表达的舞台,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发散性思考,引导人们更全面去看待问题,再通过分析和探索得知事情的真相,这让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近。
也可否定这一观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却不是人人都具有相应的道德素养,有人仅凭个人经验主观臆断,有人将自媒体当成情感宣泄的出口,加之流量经济的裹挟,自媒体并非单纯以报道真实事件为目的,造成了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大打折扣,使得人们远离事件原貌。
行文时,可选择议论文文体,并在作文中展现自己辩证的思考。可以针对自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加以评说,也可以围绕如何对待自媒体发展展开论述(如用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加强行业规范等),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在文中畅想自媒体的发展,提出发展的建议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