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学习,学生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很肤浅的,仅仅处于对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的感知层面,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缺乏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几何图形,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就是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全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得到同位角的概念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体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学生探索和交流的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课堂的示范作用. 在探索过直线外一点或两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直观的动态突破了学生的难点,效果较好。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一些开放题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合作,主动交流,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亲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
学法: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利用三角板任意画出两条直线,并说出你所画的图形中有几个交点?
如果任意画三条直线呢?你能画出几种?
通过画图,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从而引出课题。
活动二:探究新知
1.三根木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在木条a的转动过程中,观察∠2的 变化以及它与∠1的大小关系.你发现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木条a何时与木条b平行?把你的思路在组内交流展示,看哪个组说的最好.
通过在操作转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1)图中,∠1____∠2(“<”、“=”、“>”),直线a___b(平行或相交).
(2)图中,∠1____∠2,a___b.
(3)图中,∠1____∠2,a___b.
小结:我们发现当∠1与∠2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
从而我们得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_____=_____(同位角____)
∴a____b(两直线平行)
活动三: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1.你还记得怎样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两条平行线吗?你能用这种方法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提示:一放,二靠,三推,四画)
●
通过画图,我们可以得知:(多让学生说)
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_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 在下图中,分别过点C、D画直线AB的平行线EF,GH。EF与GH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通过作图,你发现了什么?
直线EF与AB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直线GH与AB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我还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平行于______直线的_______直线平行.
活动四:小试牛刀
1.若∠1=150o, ∠2=150o,a∥b吗?为什么?
2.若∠1=∠2,AB∥CD吗?为什么?
(3)如图,若∠1=∠2, ∠1=∠3,你能从图中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4.如图,在屋架上要加一根横梁DE,已知∠B=32°,要使DE∥BC,则∠ADE必须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活动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现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分享。
课件17张PPT。7.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请同学们利用三角板任意画出两条直线,并说出你所画的图形中有几个交点?
如果任意画三条直线呢?说一说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是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关注生活: 三根木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在木条a的转动过程中,观察∠2的 变化以及它与∠1的大小关系.你发现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木条a何时与木条b平行?与同伴说说你的想法.合作探究a1c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1c 我们发现:(1)(2)(3)bbbccaaa1122做一做(1)∠1___∠2(“<”、“=”、“>”)
a_____b(平行或相交)(2)∠1___∠2
a_____b(3)∠1___∠2
a_____b 通过操作,我们发现当∠1与∠2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 ∠1=∠2符号语言:
∵_____=_____(同位角____)
∴a____b(两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1 ∠2 相等
∥ (1)你还记得怎样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两条平行线吗?你能用这种方法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请说出其中的道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一、放二、靠三、推四、画活动二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
这条直线平行。ABCD (2)在下图中,分别过点C、D画直线AB的平行线EF,GH。EF与GH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也就是说:如果b∥a, c∥a,那么b∥c。abc1.若∠1=150o, ∠2=150o,
a∥b吗?为什么?小试牛刀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2.若∠1=∠2,AB∥CD吗?为什么?小试牛刀迁移应用如图,在屋架上要加一根横梁DE,已知∠B=32°,要使DE∥BC,则∠ADE必须等于多少度?为什么?(3)如图,若∠1=∠2, ∠1=∠3,你能从图中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问题1 :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 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迁移应用迁移应用 问题2 :课本“数学理解4.”栏目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画平行线的工具. 在画平行线之前,工人师傅往往要先调整一下工具,然后画平行线,你能说明这种工具的用法和其中的道理吗?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同伴们交流分享下吧!一、教材分析: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 》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第七章第第二节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前一节学习直线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的深入,即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本节课在平面几何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发散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学好这节课为学好以后的知识也打下牢固的基础,如: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等。因此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亲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任志刚:分别过直线外一点和两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是一个情境,还有教师在三线八角图的基础上,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的环节,改变了以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体现出在做中学,体验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刘艳:学生有三次合作学习,一是小组合作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画平行线;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过直线外一点或两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三是巩固练习时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做题方法。在这三次合作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各小组同学之间均能有效互动,组内交流效果良好。
吴树荣:自主学习时间为5分,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时间为20分钟,交流展示时间这说明: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比较充分,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7.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A组
1、如图6,已知∠1=100°,若要使直线a平行于直线 b,则∠2应等于( )
A. 100° B. 60° C.40° D. 80°
2、AB∥CD,则与∠1相等的角(∠1除外)共有(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B组
3、如图,已知,直线BC与DF平行吗?为什么?
学习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后有几点感受。现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提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
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大胆的重组、加深,通过证明推理题、计算推理题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了灵活的运用。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表面热闹。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本节课的开始我这样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我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我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2、注重由学生从临摹书写到自主书写,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在学习了《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节内容后,从作业中我看出了很多问题:
1、学生在说明两条直线平行的理由时,普遍语言表达中出现逻辑性错误。
2、学生出现不会运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去解决问题、不把已知条件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把结论当作已知用、把已知当结论用,凭对图形的直观感觉去说明理由等错误。
3、课堂上没有兼顾到全体学生学生的差异,作业上明显出现书写解题过程的差异,两极分化,特别是四号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感到吃力,作业上解题过程混乱,条理不清。
三、 根据以上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吸取了经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阶段我在课堂中有这样一个习惯,为了赶时间教学中只要有一个学生口述出需要说的,马上就结束,进行下面的。通过作业可以看出我这样做是不对,应及时改正。注意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应结合教学目标,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的去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题的讲解要注意在学生的叙述中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中告诉的即已知)以此来培养学生惯于用已知条件。要多对后进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再次,注重在分析的环节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同伴互助,让课堂的实效性更充分体现。并且还要对板书还要精心设计,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中,课程标准指出能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在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
重点: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