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二中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4.10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 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 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责。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 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 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 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 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城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 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图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 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 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 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 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 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
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热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恶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7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平万有的真理。
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一章)
1.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 从心所欲的自由。
B.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礼俗社会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 生的社会。
C.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 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 会中的一纸契约。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社会、法理社会, 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
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 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 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3.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
A.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 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D.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中国社会的乡下人被称“土气”。(4分)
5. 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乡土社会有哪些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鹏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 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 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 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 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 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 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 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 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 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 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
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例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益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 ”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吸了吹。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撃谈攀谈。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吸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
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 ”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 ”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 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 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 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 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 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 “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喻喻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
的都进屋,不能进履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费正,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尺有三十里路,不1 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 上,然后,将卜光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 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 后又把它搬四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 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 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章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6. (答题卡上涂第4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 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凸显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间的鱼水情。
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盲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 (答题卡上涂第5题)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 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
C. 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 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
安宁的珍贵。
8.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类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活动。(4分)
9.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0小题,25分) 回顾所学文言文《劝学》,完成10~15题。
10. (答题卡上涂第6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B.声非加疾也 疾:快,急速
C.功在不舍 功:成功
D.锲而不舍 锲:刻
11. (答题卡上涂第7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B.吾尝终日而思矣 人不知而不愠
C.蚓无爪牙之利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风雨兴焉 且焉置土石
12. (答题卡上涂第8题)善用比喻,是荀子说理的显著特征。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 者正面设喻的一项是(3分)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③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13. (答题卡上涂第9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萄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空想不如学习,学就应该利用外界事物,从生活实践中学习。
C.荀子认为,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一般人通过学习也能成为君子。 D.荀子以蚯蚓和螃蟹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逐步积累,才能获得成功。
14. (答题卡上涂第10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善假于物也 而寒于水
B.使之然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 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登高而招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②,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③,刻玺于北方①。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初期会盟津:相传周武王与八百诸侯在孟津会 盟,兴师伐纣。③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④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 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6. (答题卡上涂第11题)下面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全诗风格质朴,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 患意识。诗歌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
B. 诗歌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如实写出来。刚开始时大军云集, 后来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为了争夺霸权而互相残杀。
C.“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两句运用场景描写,具体描写了战士因连年征战不解甲而 长满虮虱的场景和无辜的百姓因兵祸之害而大批死亡的景象。
D.锺嵘评曹操的诗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情感沉郁悲怆 的特点,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
17.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沁园春 · 长沙》中,词 人巧妙化用典故,借用“ , ”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2)《短歌行》中“ _”这两句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3)《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采用对偶的 形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 ”的对比,亲身验
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5)《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说明相同
道理的是“
(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 文中以反问的形式指出择师不以年龄大小为依据的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本题共3小题,9分)
毛泽东诗词以祟高的革命感情、道劲的创造力量,形成了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和独 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处。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理想主义者,
他在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 ·长征》 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而且把红军排除万难、 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可以称为千古绝唱。
毛泽东诗词中讴歌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勇气的警句比比皆是,如“不到长城非好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等。(), 创造奇迹。此外,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其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点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地刻画自然形象表现社会美,如《沁园春 ·长沙》中“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
19. (答题卡上涂第12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B. 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 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C.在漫长的岁月里,因为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吸引并熏陶 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D. 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吸引并熏陶了一代 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20. (答题卡上涂第13题)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到长城非好汉”句的引号,作用 相同的一项是( ) ( 3 分 )
A. 杨二嫂曾经整日坐在豆腐店里,被称为“豆腐西施”。
B.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是辛弃疾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慨叹。
C.《 声声慢》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D.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1. (答题卡上涂第14题)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这些警句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
这些警句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
C.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的,就是这些警句
D. 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的就是这些警句,它们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期,奥运冠军孙颖莎在香港都会大学的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她说:“成长的路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最痛苦的时候,可能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杀不死我们的, 终会让我们更强大。希望我们都能始终相信自己,哪怕在最痛苦的时候。”处在青春时期的
你,有怎样的成长故事呢 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叙事完整,感情真挚。2.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