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历史3-4单元测试03
【统编八上历史精讲课堂(阶段测试)】
范围:3-4单元时间:60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目录是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下面是某位历史人物的传记目录,据此推断该人物是( )
一、走出翠亨 吸纳西学3 二、医人医国 振兴中华14 三、同盟立会 倾覆清廷34 四、创立民国 主权在民54 五、反袁护法 保全共和65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C
2.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 )
A. 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 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 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 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B
3.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二次革命
C
4.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楼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一场革命的序幕。中山大道、首义路、黄兴路、黎黄陂路、彭刘杨路、起义街、民权路……诸多地名留下了这场革命的深深印记。这场“革命”( )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 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C. 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法令,规定禁止使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新编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废止“有碍民国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这些法令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 )
A. 主张废除八股取士 B. 注重维护学生利益
C. 要求促进经济发展 D. 普及民主共和思想
D
6.1915年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曾是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阐述了反对变更共和政体的观点,对袁氏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进行猛烈抨击。这表明( )
A. 梁启超成为共和派的领袖人物
B.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不得人心
C. 没有任何势力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D. 民国初年广大人民热心关切国事
B
7.下表是在近代某一运动中发表过的文章及主张。由此可知,这场运
动( )
文章 主张
《狂人日记》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文学改良刍议》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 病之呻吟”
《文学革命论》 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A. 有利于推广普及白话文 B. 开启近代新式教育的先河
C. 导致了科举制度的终结 D. 促使报纸刊物得到普及
A
8.“不管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出于何种策略考虑,他们对传统主流文化的评价不能不说是偏激的,由此落下的后遗症影响深远,这是‘五四’需要反思的地方,也是当代文化建设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B. 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C. 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
D.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D
9.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 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C. 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 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D
10.1920年,北京、长沙、武昌等地先后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李大钊、张申府等;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毛泽东、何叔衡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A. 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B. 具有了组织基础
C. 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 D. 提出了革命纲领
B
11.嘉兴南湖烟雨楼旁有条红船。习近平总书记曾伫立船旁感慨道:“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这句话中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
D.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A
12.有人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如下阶段,并赋予各阶段不同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阶段④的时代主题是( )
A. 剧痛与自强 B. 巨变与转折 C. 启蒙与觉醒 D. 维新与革命
C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8分)
材料一: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章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事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年,发动萍浏醴起义,后失败。1907年,徐锡麟、秋瑾举事,不克。……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的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因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武汉更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最直接之导火线则因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三: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所进行的努力。(2分)
[答案] ①编写革命著作;②创办革命报刊;③建立革命组织;④宣传革命思想;⑤举行武装起义。(任答两点即可,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知本认为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2分)
[答案] ①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②四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民众怒火;③清政府严酷镇压革命党人的危急形势;等等。(任答两点即可,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功绩。(4分)
[答案]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②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每点2分,共4分)
14.【历史人物与社会发展】(8分)
材料一:他不过是中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在他的任内,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幻想称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他……幻想称帝”引发了什么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的行为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3分)
[答案] 战争:护国战争。(1分)
内在联系: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使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意思相近即可,2分)
材料二:下表为陈独秀相关活动列表(部分)。
时间 活动
1915年9月 15日 《青年杂志》月刊第一期问世,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科学与人权并重”的思想,于是便定下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科学与民主
1916年11 月 陈独秀因书社资金问题来到北京,结交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共同研讨《新青年》的出版
时间 活动
1917年1月 陈独秀收到胡适来稿,即《文学改良刍议》,立即作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提出将“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目标
1918年5月 鲁迅创作了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此陈独秀不断向鲁迅约稿,鲁迅自此进入文学革命的阵营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推动新文化运动不断走向成功的方式。(2分)
[答案] ①发表文章(或创办杂志);②结交进步人士;③提出革命的目标;④进行文学革命;等等。(任答两点即可,2分)
材料三:1918年,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华文明,不输入欧洲文明,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在共和政体之下,提倡保存“国是”,当作何解?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还断然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观点,并谈谈你是否赞同该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 观点: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意思相近即可,1分)不赞同。理由: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很多精华值得继承,不应该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思相近即可,2分)
15.【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10分)
材料一: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只知道反对和抨击封建主义;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民从盲目崇拜西方的心理中苏醒过来……才知道中国要走向现代化还必须反对和抨击帝国主义。而反对和抨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最好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
材料二: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对西方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间的联系。(4分)
[答案] 变化:①五四运动前,中国人民对西方盲目崇拜;②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持反对的态度。(每点1分,共2分)联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后革命者关注对象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革命者对这一力量关注的具体做法及其作用。(4分)
[答案] 变化:由关注上层力量到开始关注人民群众的力量。(1分)做法: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2分)
作用: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2分)
[答案]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2分)
16.【救亡图存】(10分)
材料:
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清政府实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2年,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开始行医。西方的教育背景及多年在香港的生活、学习经验,使他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通过行医实践,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响亮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1918年,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解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观点: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的时代使命。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上的变革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辛亥革命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发起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1915年,陈独秀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激励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的道路。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10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
人教八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八上历史精讲课堂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历史第3-4单元测试03
范围:3-4单元 时间:60分钟 分值:60分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目录是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下
面是某位历史人物的传记目录,据此推断该人物是( )
一、走出翠亨 吸纳西学3
二、医人医国 振兴中华14
三、同盟立会 倾覆清廷34
四、创立民国 主权在民54
五、反袁护法 保全共和65
C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2.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
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 )
B
A. 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 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 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 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3.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
震荡,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
贯彻共和之目的”。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
C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二次革命
4.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楼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一场革命的序幕。
中山大道、首义路、黄兴路、黎黄陂路、彭刘杨路、起义街、民权
路……诸多地名留下了这场革命的深深印记。这场“革命”( )
B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 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C. 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法令,规定禁止使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
教科书,新编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废止“有碍民国精神及
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这些法令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 )
D
A. 主张废除八股取士 B. 注重维护学生利益
C. 要求促进经济发展 D. 普及民主共和思想
6.1915年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曾是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
宪制)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
阐述了反对变更共和政体的观点,对袁氏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进行猛
烈抨击。这表明( )
B
A. 梁启超成为共和派的领袖人物
B.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不得人心
C. 没有任何势力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D. 民国初年广大人民热心关切国事
7.下表是在近代某一运动中发表过的文章及主张。由此可知,这场运
动( )
文章 主张
《狂人日记》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文学改良刍议》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
病之呻吟”
《文学革命论》 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A
A. 有利于推广普及白话文 B. 开启近代新式教育的先河
C. 导致了科举制度的终结 D. 促使报纸刊物得到普及
8.“不管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出于何种策略考虑,他们对传统主流文化
的评价不能不说是偏激的,由此落下的后遗症影响深远,这是‘五四’
需要反思的地方,也是当代文化建设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材料说明
新文化运动( )
D
A. 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B. 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C. 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
D.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9.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
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先
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
D
A. 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 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C. 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 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10.1920年,北京、长沙、武昌等地先后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共
产主义小组成员有李大钊、张申府等;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毛泽
东、何叔衡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B
A. 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B. 具有了组织基础
C. 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 D. 提出了革命纲领
11.嘉兴南湖烟雨楼旁有条红船。习近平总书记曾伫立船旁感慨道: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
世纪航程。”这句话中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
A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
D.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12.有人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如下阶段,并赋予各阶段不同的
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阶段④的时代主题是( )
C
A. 剧痛与自强 B. 巨变与转折 C. 启蒙与觉醒 D. 维新与革命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8分)
材料一: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
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章炳麟与徐锡麟等
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黄兴、宋教
仁举事柳州,事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以鼓吹革命。1905年,
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成立中
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年,
发动萍浏醴起义,后失败。1907年,徐锡麟、秋瑾举事,不克。……至
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的张知本口述)
首义发生,其远因近因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
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
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武汉更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最直接之
导火线则因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
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
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三: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
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
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所进
行的努力。(2分)
[答案] ①编写革命著作;②创办革命报刊;③建立革命组织;④宣传
革命思想;⑤举行武装起义。(任答两点即可,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知本认为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2分)
[答案] ①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②四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民众
怒火;③清政府严酷镇压革命党人的危急形势;等等。(任答两点即
可,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功绩。
(4分)
[答案]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
度的终结;②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每点2分,
共4分)
14.【历史人物与社会发展】(8分)
材料一:他不过是中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在他的任内,
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
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
幻想称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他……幻想称帝”引发了什么战争?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他的行为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3分)
[答案] 战争:护国战争。(1分)
内在联系: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使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
局面,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
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意思相近即可,2分)
材料二:下表为陈独秀相关活动列表(部分)。
时间 活动
1915年9月 15日 《青年杂志》月刊第一期问世,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
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科学与人权并重”的思
想,于是便定下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科学与民主
1916年11 月 陈独秀因书社资金问题来到北京,结交了北大校长蔡元
培,共同研讨《新青年》的出版
时间 活动
1917年1月 陈独秀收到胡适来稿,即《文学改良刍议》,立即作了
一篇《文学革命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提出将“三
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目标
1918年5月 鲁迅创作了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引起了极大反
响。从此陈独秀不断向鲁迅约稿,鲁迅自此进入文学革
命的阵营
续表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推动新文化运动不断走向成功的方式。
(2分)
[答案] ①发表文章(或创办杂志);②结交进步人士;③提出革命的
目标;④进行文学革命;等等。(任答两点即可,2分)
材料三:1918年,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
过中华文明,不输入欧洲文明,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
在共和政体之下,提倡保存“国是”,当作何解?陈独秀在《今日中国
之政治问题》中还断然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
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观点,并谈谈你是否赞同该观点,请简
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 观点: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意思相近即可,
1分)
不赞同。理由: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很多精华值得继承,不应该全盘否定,
对西方文化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思相近即可,2分)
15.【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10分)
材料一: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只知道反对和抨击封建主义;五四
运动之后,中国人民从盲目崇拜西方的心理中苏醒过来……才知道中
国要走向现代化还必须反对和抨击帝国主义。而反对和抨击封建主义
和帝国主义的最好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
材料二: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如今在五四群众运
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
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对西方认识的变化。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间的联系。(4分)
[答案] 变化:①五四运动前,中国人民对西方盲目崇拜;②五四运动
后,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持反对的态度。(每点1分,共2分)
联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后革命者关注对象的变化。结合所学
知识,举例说明革命者对这一力量关注的具体做法及其作用。(4分)
[答案] 变化:由关注上层力量到开始关注人民群众的力量。(1分)
做法: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
发工人的阶级觉悟。(2分)
作用: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的关系。(2分)
[答案]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2分)
16.【救亡图存】(10分)
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
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清政府实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2年,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开始行医。西方的教育背
景及多年在香港的生活、学习经验,使他接触到一些资本
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通过行医实践,认识到“医国”比“医
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他提出
的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续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
开始。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
文,响亮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8年,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
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续表
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
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解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
述成文)
[答案] (示例)观点: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的时代使命。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略加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
亡,于是,谋求制度上的变革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辛亥革命就是制度
变革的一次尝试。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发起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
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
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1915年,陈独秀领导了
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破除
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激励了先进的
中国人探索救国的道路。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
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10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历史3-4单元测试03
【统编八上历史精讲课堂(阶段测试)】
范围:3-4单元时间:60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目录是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下面是某位历史人物的传记目录,据此推断该人物是( )
一、走出翠亨 吸纳西学3 二、医人医国 振兴中华14 三、同盟立会 倾覆清廷34 四、创立民国 主权在民54 五、反袁护法 保全共和65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2.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 )
A. 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 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 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 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3.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二次革命
4.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楼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一场革命的序幕。中山大道、首义路、黄兴路、黎黄陂路、彭刘杨路、起义街、民权路……诸多地名留下了这场革命的深深印记。这场“革命”( )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 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C. 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法令,规定禁止使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新编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废止“有碍民国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这些法令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 )
A. 主张废除八股取士 B. 注重维护学生利益
C. 要求促进经济发展 D. 普及民主共和思想
6.1915年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曾是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阐述了反对变更共和政体的观点,对袁氏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进行猛烈抨击。这表明( )
A. 梁启超成为共和派的领袖人物
B.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不得人心
C. 没有任何势力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D. 民国初年广大人民热心关切国事
7.下表是在近代某一运动中发表过的文章及主张。由此可知,这场运
动( )
文章 主张
《狂人日记》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文学改良刍议》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 病之呻吟”
《文学革命论》 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A. 有利于推广普及白话文 B. 开启近代新式教育的先河
C. 导致了科举制度的终结 D. 促使报纸刊物得到普及
8.“不管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出于何种策略考虑,他们对传统主流文化的评价不能不说是偏激的,由此落下的后遗症影响深远,这是‘五四’需要反思的地方,也是当代文化建设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B. 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C. 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
D.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9.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 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C. 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 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10.1920年,北京、长沙、武昌等地先后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李大钊、张申府等;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毛泽东、何叔衡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A. 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B. 具有了组织基础
C. 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 D. 提出了革命纲领
11.嘉兴南湖烟雨楼旁有条红船。习近平总书记曾伫立船旁感慨道:“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这句话中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
D.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12.有人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如下阶段,并赋予各阶段不同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阶段④的时代主题是( )
A. 剧痛与自强 B. 巨变与转折 C. 启蒙与觉醒 D. 维新与革命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8分)
材料一: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章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事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年,发动萍浏醴起义,后失败。1907年,徐锡麟、秋瑾举事,不克。……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的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因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武汉更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最直接之导火线则因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三: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所进行的努力。(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知本认为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功绩。(4分)
14.【历史人物与社会发展】(8分)
材料一:他不过是中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在他的任内,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幻想称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他……幻想称帝”引发了什么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的行为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3分)
材料二:下表为陈独秀相关活动列表(部分)。
时间 活动
1915年9月 15日 《青年杂志》月刊第一期问世,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科学与人权并重”的思想,于是便定下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科学与民主
1916年11 月 陈独秀因书社资金问题来到北京,结交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共同研讨《新青年》的出版
时间 活动
1917年1月 陈独秀收到胡适来稿,即《文学改良刍议》,立即作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提出将“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目标
1918年5月 鲁迅创作了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此陈独秀不断向鲁迅约稿,鲁迅自此进入文学革命的阵营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推动新文化运动不断走向成功的方式。(2分)
材料三:1918年,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华文明,不输入欧洲文明,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在共和政体之下,提倡保存“国是”,当作何解?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还断然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观点,并谈谈你是否赞同该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5.【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10分)
材料一: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只知道反对和抨击封建主义;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民从盲目崇拜西方的心理中苏醒过来……才知道中国要走向现代化还必须反对和抨击帝国主义。而反对和抨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最好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
材料二: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对西方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间的联系。(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后革命者关注对象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革命者对这一力量关注的具体做法及其作用。(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2分)
16.【救亡图存】(10分)
材料:
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清政府实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2年,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开始行医。西方的教育背景及多年在香港的生活、学习经验,使他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通过行医实践,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响亮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1918年,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解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