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4 09:5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上课时间:2024年8月29日
教学课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
1.结合文化遗迹与文献史料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2.能通过实物、文献等史料,理解夏、商、西周展现的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3.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从部族到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以及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累计第2个教案
三星堆遗址是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新石器晚期到商周早期)的古蜀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考:中华文明从何而来?我们如何透过文物解读历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课标: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以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何为“文明”?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摘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国家是在一定社会发展基础上形成并出现的
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谋人门齿化石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旧石器时代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复原头像
学会使用天然火
旧石器时代早期
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人工取火;缝制衣服具有爱美意识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图
时间:旧石器时代
代表:元谋人、北京
特征:
地位: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
重要地区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新石器时代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结合课本P3-4完成表格,并在分布图中圈出相应代表遗址。
时间 地域 代表 特征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距今约5000年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仰韶文化
彩陶、粟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
黑陶
玉器、祭坛、神庙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时间:新石器时代
代表:(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河姆渡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特征:
①源远流长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稳定。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分布广泛,以中原为核心
从分布区域和数量上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有何特点?
数量众多,各具特色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新石器时代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②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龙山文化时期的薄胎
黑陶高柄杯
良渚文化出土的石犁
良渚古城宫殿区出土约20万斤碳化稻谷
生产力的发展 —→ 剩余产品的出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新石器时代 2.早期国家雏形的出现
红山文化墓地出现极其珍贵的玉器,本墓出土的文物男性化特征明显。
(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考古成果发现
①私有制已经产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②出现了(掌握军政或宗教
等公共权力的)权贵阶层;
墓制等级高
仰身直肢
有玉器陪葬
区分等级的良渚墓地,丧葬制度与随葬品
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
反山墓地出土的玉琮玉钺以及其上的神人兽面纹
这一组图片反映了什么?
③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初步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良渚古城示意图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新石器时代 2.早期国家雏形的出现
特征:
三皇五帝:三皇神话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万邦”时代: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遗址、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三皇:①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
②伏羲、神农、燧人 等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禅让制)
二、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一)“三皇五帝”传说夏朝的统治
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统治时间:约前2070—约前1600,禹建桀亡
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很有可能)
国家治理:
最高统治者 夏王,启实行王位世袭制
中央机构 设有主管行政、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机构 聚族而居,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部族
经济文化 以农业为主,辅以畜牧业和手工业
夏朝历法《夏小正》
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遗存吗?
二、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一)“三皇五帝”传说夏朝的统治
《尚书》、《史记》等文献中有关
于夏朝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制定刑法,军队、监狱)的记载
后人记述,转载
二手资料
一手资料
考古发现,原始资料
相互印证
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结合,彼此印证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极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址。
二、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一)“三皇五帝”传说夏朝的统治
二、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二)商朝的统治
甲骨文里出现的王的名字按序排列,与《史记 殷本纪》上叙述的几乎一模一样。
甲骨文出土的意义: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促进了汉字的发展演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根据材料思考,商朝的统治具有什么特点?
早期国家的特点:
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商朝势力范围示意图
政治制度:
“乙卯卜,争,贞沚爯册,王比伐土方
(商的方国),受有佑”——《甲骨文合集》
翻译:乙卯日占卜,有战事,王想任命沚侯作为先锋去征伐土方,会受上天保佑吗?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殷本纪》
翻译:商朝衰落时,方国就不来归顺;
商朝变得强大时,方国又前来归顺了。
根据材料思考,商王与外服方国的关系
二、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二)商朝的统治
商王控制有限,方国自主权大,隶属关系不明,取决于商国力,因此常处于战争状态。
早期国家的特点:
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②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内外服制
政治制度:1.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
分封给谁 为何分封
与内外服制相比,分封制有何进步?
分封制的影响:
①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传播华夏文明,有利于文化统一
二、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三)周朝的统治
政治制度:2.宗法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
血缘亲疏
嫡庶
目的: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
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特点:
思考: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作用:
①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和团结;
②形成“家国一体”的政
治结构;
③深远影响:崇宗敬祖、家谱家训、建庙立祠、祭祖扫墓、男尊女卑、忠孝观念
二、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三)周朝的统治
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②形成大宗、小宗的相对关系
③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早期国家的特点:
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②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④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二、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二)周朝的统治
政治制度:3.礼乐制度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重点探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宗法制
(权利继承)
分封制
(权力分配)
礼乐制
(权利认同)
血缘纽带
政治体现
互为表里
维护工具
维护工具
二、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二)周朝的统治
二、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三)商周的社会经济
农业:
土地制度:
生产工具:
手工业:
商业: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耒耜),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
官府控制商业,出现“工商食官”。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周书·梓材》
二、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四)商周的思想文化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象形结构的甲骨文
人无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翻译:人不要只以水为镜,应当以民众为镜
翻译:希望子子孙孙都要有保民的思想
1.文字:甲骨文、金文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
有什么历史意义?
2.思想:西周“敬天保民”思想,
促进儒家学说和民本思想的形成。
1.政治上:
2.经济上:
3.思想文化上:
二、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夏商周时代特征: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①形成了以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制度,表现出神权色彩、尚未集权、血缘政治和家国一体的早期国家特征。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耒耜,推行井田制;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代表;商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西周“敬天保民”思想产生,促进儒家学说和民本思想的形成;甲骨文促进了汉字的发展演变。
1.(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预习检测
D
2.(2024·湖北高考·1)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图1),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C
9.(2023·全国高考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课堂检测
c
10.(2024·湖南高考·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课堂检测
B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众多文化遗存,史料丰富、内容庞多,因而本课利用表格等形式的梳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也能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教材中的典型史料突破重点问题,加深学生的认识也能让学生回归教材、理解教材。但是本课设计主线不够清晰,此外,本课涉及唯物史观中的相关理论和词汇,与高一思想政治有较多概念重合,因而跨学科的教学也是继续探索的方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