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3 08:4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上课时间:2024年9月11日
教学课题: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理解西汉建立之初的政治、经济、思想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累计第5个教案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大帝》序幕词
汉武帝刘彻
BC141年—BC87年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重点:两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意义;两汉衰亡的原因。
时空坐标
1、重现大一统—西汉建立
2、巩固大一统—西汉强盛
3、延续大一统—东汉兴衰
4、大一统的乐章—两汉文化
思维导图
概念辨析
大统一:
一般指的是疆域的统一,即所有的地方都归于一个政权统治。新莽、曹魏、民国都短暂的实现了大统一。
大一统:不仅有疆域的统一,还包含了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秦朝 、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这几个朝代都曾真正实现了大一统。
时 间:BC202
建立者:刘邦
王 朝:西汉
都 城:长安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 汉初巩固统治的措施


地方行政制度
指导思想
赋税徭役政策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法家思想
征发繁重
郡县制
地方行政制度
指导思想
赋税徭役政策
黄老无为
与民休息
郡国并行制
如何避免重蹈秦的覆辙?
汉高祖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汉承秦制
2. “文景之治”
吸取秦速亡教训
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郡国并行制:从异姓分封到同姓分封
目的:“惩亡秦孤立之败”
结果:对西汉的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利于统治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王国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3. 郡国并行制与“王国问题”
二、西汉的强盛
自主探究:汉武帝即位后,面临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材料一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 平准书》
材料三 (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诸侯太强,王国问题
地方豪强,威胁中央
相权太盛,威胁王权
思想混乱,没有统一
匈奴嚣张,边境不宁
……
自主学习:针对以上问题,汉武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阅读教材22—23页,完成下列表格
问题 项目 措施 特点 解决问题(意义)
诸侯强势胁中央 丞相权重制君权 豪强霸道扰社会 政治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监察制度
官员选拔
商人暴利匮财政 经济控制
思想不一异人心 思想控制
匈奴为患威边境 民族(边疆治理)
对外交流
问题 项目 措施 特点 解决问题(意义)
诸侯强势胁中央 丞相权重制君权 豪强霸道扰社会 政治 君主专制 中外朝制度 政治 集权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 “推恩令” 监察制度 刺史制度 官员选拔 察举制 商人暴利匮财政 经济控制 币制改革 经济 垄断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打击富商大贾实力
强化中央集权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算缗告缗 思想不一异人心 思想控制 尊崇儒术 思想一统 儒学主流,思想大一统
匈奴为患威边境 民族(边疆治理) 反击匈奴;设西域都护府 开疆拓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
对外交流 开辟丝绸之路 交流频繁 推动中外经济交流和发展
突破1.政治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推恩令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弟子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2017·课标Ⅰ,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①中朝官员位低权重。
②相权一分为二。
(决策vs执行)
内外朝制度有何特点
刺史制度
刺史为六百石官,秩位不高,但出刺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二千石和王国相。刺史除了“断治冤狱”,并不直接处理地方其他行政事务。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刺史制度有什么特点?
特点:①以卑督尊,大小相制,内外相维;
②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
察举制官员源自各阶层、选官途径明显多元化,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
西汉孝廉之中家世可考知者的分类统计图
(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察举制
B
“不举孝,不奉召,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汉书》卷六《武帝纪》
均输: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调剂运输。
平准: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算缗: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把大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
告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有敢于告发的人,政府赏给他没收财产的一半。
概念阐释
2.经济大一统——加强中央对经济的垄断
作用:调节供需、平抑物价、抑制商人、增加收入。
3.思想大一统——完成意识形态的统一
尊崇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
内容:
①“大一统”“尊崇儒术”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
④“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
目的:通过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
焚书坑儒
秦始皇
秦始皇
手段强硬
反抗强烈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①任用儒生为官
②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
高官厚禄利诱
理论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著有《春秋繁露》。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疆域大一统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西汉的衰亡和新朝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变大。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1.外戚干政;
2.土地兼并剧烈;
3.赋税徭役沉重;
4.奴婢买卖农民流亡;
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公元9年,外戚王莽(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王莽掌权以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针对时弊的部分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而无法实施,社会弊端未能得到解决。改革中许多措施是完全的托古改制,没有任何必要,劳民伤财。
——整理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措施 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加强皇权
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
缓和阶级矛盾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缓和阶级矛盾
继承汉朝尊崇儒学传统
三、东汉的兴衰
1、东汉建立和“光武中兴”
2. 东汉的衰亡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豪强地主势力扩展
(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司马彪《续汉书》
政治上——影响地方政权
经济上——自给自足规模大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强大,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束手无策,各地豪强纷纷起兵,以镇压起义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终于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
汉朝的治乱兴衰:
从两汉衰亡看封建王朝的发展规律
王朝初创
统治集团有较高才能
空余土地与自耕农较多
统治政策相对温和
王朝中期
土地兼并逐渐加重
自耕农逐渐沦为佃农
财政税收严重受阻
王朝末期
赋税徭役更为严苛
内外部环境更加恶化
农民起义,王朝覆灭
秦汉折射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主要模式:都亡于内部社会矛盾。差别在于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则是危机逐渐积累。
分类 内容 地位或影响
史学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
②东汉班固:《汉书》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科 技 医学 ①《黄帝内经》
②《神农本草经》
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④华佗:麻沸散
数学 《九章算术》
其他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周髀算经》;③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 农学 ①《氾胜之书》;②《四民月令》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反映社会真实情况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占有重要地位
被誉为“医圣”
促进中国、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四、两汉文化
梳理两汉文化成就,思考其与汉代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在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大一统局面之下,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熔铸了灿烂的文化。
教学反思:
本课从西汉的建立讲到东汉的衰亡,内容较为完整,但同时也存在内容较多、教学时长有限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学目标删繁就简。课堂内容丰富,但课时紧张,会导致课堂内容不得不粗浅完成,粗浅完成任务可能无法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对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政治经济思想的部分理解不透彻,会和其他朝代混淆。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