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上课时间:2024年9月14日
教学课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历史地图辨别三国、两晋、南北朝各个时期。通过自己制作时间轴,厘清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迭关系。
2.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期间的著名历史事件如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淝水之战。通过史料分析、史料实证,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难点: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经济重心的南移
累计第6个教案
材料1: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2: 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钱穆《国史大纲》
混乱时代? VS 盛世前奏?
导入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东
汉
一、政权更迭、短暂统一
三国(220-280)
国家:魏
建 立 者:曹丕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20-265
国家:蜀
建 立 者:刘备
都 城:成都
起止时间:221-263
国家:吴
建 立 者:孙权
都 城:建业
起止时间:222-280
军阀割据
分裂混战
曹丕220年
孙权222年
刘备221年
三足鼎立
局部统一
1.三国鼎立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短暂的“大一统”之局
西晋初年【分封】宗室
2.西晋的统一(266-316)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由司马炎建立的统一王朝,定都于洛阳。公元265年西晋代魏,十五年后灭掉孙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再造统一,共历经4位帝王,国祚51年。【短暂的“大一统”之局】
一、政权更迭、短暂统一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汉到西晋时期,匈奴、羯、氐、羌、鲜卑匈奴、羯(jié)、氐(dī)、羌(qiānɡ)和鲜卑等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
既有交流也有矛盾
一、政权更迭、短暂统一
(1)五胡内迁
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
“晋归义羌侯”印文
2.西晋的统一(266-316)
材料2:魏晋南北时朝的年均温比现代低 2℃-4℃。这次冷期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历 时最长的动乱岁月。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1: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军队。 ——陈寿《三国志》
(2)影响:①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②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③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一、政权更迭、短暂统一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五胡内迁的原因及影响?
(1)内迁原因: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②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材料3: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江统《徙戎论》
(1)五胡内迁
2.西晋的统一(266-316)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2)八王之乱(290-306)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相互攻伐。316年,西晋最终被内迁的匈奴族所灭。
短暂的统一之后,进入了较长的分裂阶段
一、政权更迭、短暂统一
2.西晋的统一(266-316)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外:五胡乱华
内:八王之乱
北方:分裂割据
南方:局部统一
一、政权更迭、短暂统一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北方
南方
东晋(317-420)
宋
齐
梁
陈
南朝(420-589)
二、经济发展、南方兴衰
1.政权更迭
(1)东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材料:(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司马睿
王导
(2)南朝政权更迭
①南朝: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②六朝: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
士族专权含义:
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2.江南开发
材料1: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1)江南开发的原因:
①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材料2:(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②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材料3: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③劳动力与技术因素: 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二、经济发展、南方兴衰
④南方人民辛勤劳作;⑤南朝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2.江南开发
(2)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农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
②手工业:在纺织、制瓷、冶铸、造船、造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今广东广州)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灌钢法)
二、经济发展、南方兴衰
二、经济发展、南方兴衰
2.江南开发
(3)意义:
①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亦影响了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
②大大影响了南方政治,促成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为隋唐经济的繁荣奠定一定基础。
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材料1:“南贫北富”的局面在东晋建国至陈亡(公元317-589年)将近三百年内逐渐转变。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2:对南方开发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的过程。 ——吕思勉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1.十六国
北方
南方
东晋(317-420)
十六国
宋
齐
梁
陈
南朝(420-589)
(1)政权更迭: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最主要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三、民族交融、北方崛起
【思考】阅读教材第三目《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思考十六国的统治者在国号上有何特点?国号选择反映了十六国统治者怎样的政治心态?
特点:直接采用前代中原王朝国号,如“汉”,或华夏族建立国家的国号,如“夏、秦、燕”等。
政治心态:攀附华夏文化,彰显国家正统色彩。(华夏认同)
(3)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85万,而东晋兵力仅数万,兵东晋以少胜多,这给前秦带来了什么影响?阅读教材P31
淝水之战形势图
三、民族交融、北方崛起
1.十六国
前秦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知识补充:
与淝水之战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2.北魏
北方
南方
东晋(317-420)
十六国
宋
齐
梁
陈
南朝(420-589)
北魏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主持改革。
三、民族交融、北方崛起
(1)孝文帝改革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①迁洛阳
(2)孝文帝改革内容
②穿汉服
胡服俑
汉服俑
北魏文官俑
③说汉语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④改汉姓
p31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2)孝文帝改革内容
(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
——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
⑤定高门,结汉亲
(2)孝文帝改革内容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2)孝文帝改革影响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孝文帝改革影响
6世纪前期,北魏激进的汉化改革使其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589年,隋灭陈朝,南北统一。
东魏
西魏
三、民族交融、北方崛起
2.北魏
(2)政权更迭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时空定位
政治
分裂割据
政权更迭
经济
衣冠南渡江南开发
民族
五胡内迁民族交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阶段,
分裂中孕育统一因素
本课小结
2.(2024·浙江·高考真题)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1.(2024·全国·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B
C
当堂检测
4.(2024·湖南·高考真题)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3.(2023·江苏·高考真题)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C
B
当堂检测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6.(2024·甘肃·高考真题)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5.(2024·浙江·高考真题)东晋政权以“王与马共天下”为开端,下启庾、桓、谢氏迭相执政局面,这种“共天下”的局面是秦汉以来专制皇权结构的一大变化。这说明当时的政治特征是( )
A.相权崛起 B.民族交融 C.政权更替 D.士族专权
A
D
当堂检测
7.(2024·广东·高考真题)如表《魏书》记载的部分皇帝赏赐
由此可知( )
A.北方游牧经济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C
当堂检测
道武帝登国3年(388年) 杂畜十余万……班赐将士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5年(413年) 赏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4年(427年) 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教学反思:
材料包含信息丰富,图片资料趣味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在区域开发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以加深学生认识。本课教材容量非常大,在教学中必须有所取舍,有些内容就没有深入讲解,比如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西晋的八王之乱,北魏分裂的原因等。而对于像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等这样的知识点则需要详细展开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