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3 08:5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上课时间:2024年9月23日
教学课题: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师出示的史料,并加以对比,全面、客观地认识从秦汉到隋唐中枢政府机构演变规律,学会辩证地看待三省六部制完善的双重性。
2.运时空定位,了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3.理解制度的变化及创新是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进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特点与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和创新之处。
累计第8个教案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一选官制度赋税制度中央官制二三课程目录CONTENTS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血缘
西周
世卿
世禄制
军功
战国-秦朝
孝、廉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1905
科举制
察举制
军功
爵制
九品中正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趋势
中央任免
标准
世袭
方式
自下而上推荐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1)汉末动荡,人口流动加剧,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
(3)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历史纵横
1.背景
2.选官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3.影响:
材料1 由于中正官均由本州郡的世家大族、贵族官僚担任,九品中正制遂成了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工具。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2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创建初期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但是到了后期逐渐成为世家大族维护特权的工具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一、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隋唐)
1.背景:
①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②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
2.发展历程:
一、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隋唐)
3.考试内容
明经:帖经(儒家经典记诵)
进士:时务策、帖经、杂文(诗赋等)
4.创新与意义
材料 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创新:
科举制度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
意义:
①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②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
③加强中央集权
学思之窗
血缘
西周
世卿
世禄制
军功
战国-秦朝
孝、廉
汉代
家世道德才能
魏晋南北朝
考试成绩
隋-1905
科举制
察举制
军功
爵制
九品中正制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央任免
标准
世袭
方式
自下而上推荐
中正评定
考试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三省六部制
隋唐
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
东汉
中外朝制
汉武帝
三公九卿制
秦代
三公
九卿
皇帝
皇帝
三公
九卿
中朝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掌决策、执行
皇帝









中央官制的演变
二、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隋唐)
体系完整,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程序化、规范化。
①相权三分,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
②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
③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
④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点:
影响:
电影《通天帝国》讲述了武则天时期修建通天浮屠塔背后的故事。
在当时唐朝中央机构中关于修建浮屠塔的运作程序应该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B
政事堂设立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太极宫是皇帝寝居临朝的地方,三省离皇帝住的地方的距离为何不同?
三省发挥的功能不同
中书省和门下省为何离太极宫最近?
中书造命,门下审复,尚书奉行。
中央官制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隋唐
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
东汉
中外朝制
汉武帝
三公九卿制
秦代
相权和皇权演变趋势: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多种税制
春秋时期
秦汉时期
编户齐民
租调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王何不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以丰财也!


以后大家都是国家的人了!
秦朝
赋税制度的演变

田租

户税
唐初

以庸代役
租调制
定额租调
成年男子负担徭役
租庸调制
按户征收
庸的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租调制、租庸调制
均田制是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基础。
土地买卖兼并盛行
均田制无法推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下降
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

照这样下去,地都不在我手上了。
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
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
快跑,朝廷又来收税啦!
呜呜,都收不到税了!
土地兼并
逃税、避税
如果你是唐朝的统治者,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挽救危局呢?
赋税制度的演变
(二)两税法(唐中后期)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对象:一律纳税
(不分农商官贵、主户客户,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
项目: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标准:资产、土地为主(惟以资产为宗,不以
丁身为本)
形式:户税纳钱,地税纳谷物
时间:夏、秋
扩大征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简化税收名目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时间集中——提高工作效率
2.内容
3.影响
(二)两税法(唐中后期)
选官之法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庶族参与政权
中枢之制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皇权大大加强
赋税之变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放松人身控制
事异则备变,与时俱进才能长治久安。隋唐制度创新为盛世出现奠基!
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制度创新
本课小结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课堂练习
D
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
2.(2016·全国Ⅱ卷高考·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课堂练习
D
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3.(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课堂练习
A
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排除B项;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以中枢官制的演变为线索,主要采用材料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梳理知识点,注意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