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荻垛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15《孟子》二章课件+学案(打包5套)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兴化市荻垛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15《孟子》二章课件+学案(打包5套)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1 14:27:22

文档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
时间: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突破策略】
1.诵读法2.品读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课堂导学
(一)预习展示?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三)合作研讨
组内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各组把疑难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四)展示讲解
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五)朗读展示(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诵读课文。特别注意文章的停顿)
你能用斜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停顿吗?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课堂训练:
1、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 。人称“ ”孟子主张施行“ ”,以统一天下。《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 》《 》《 》。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 )( )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d.法家拂士( )
e.曾益( ) f.百里奚(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解释为 。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 ,解释为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 ,解释为 。
3、解释加点字。
管夷吾举于士 必先苦其心志行
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入则无法将拂士。
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二、三段。
5、疏通课文大意后,你能看出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6.《课课练》第一部分。
【课外拓展】
1.抄写生字词。
3.背诵课文,在朗读中理解人物性格。
教后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课时)
时间: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突破策略】
1.诵读法2.品读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熟读、背诵。
二、课堂导学
(一)预习展示?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5、作者为什么认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不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呢?试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合作研讨(将合作交流进行到底!)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展示讲解(给你一个机会,亮出你的风采!)
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三、课堂训练: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1)曾益其所不能 同
(2)衡于虑 同
(3)无法家拂士 同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
5、你还知道哪些人物的事例或故事能说明本文阐述的道理?试将给大家听。下面可以写上故事的大概提纲,帮你更好的讲故事。
选做题(在下面的第6题的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题来作答。)
6、讨论题
A.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对此,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能举例最好),
B.有同学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没有什么“忧患”来让我锻炼,所以我成不了才也应该。你的看法呢?
【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笔记本上。
教后记:
课件38张PPT。鱼我所欲也
孟 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自由颂 裴多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这些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生为自由,生为尊严,生为丹心,生为正义其人
其思想主张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 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还说:“ 之心,仁也; 之心,义也; 之心,礼也; 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孟子 告子上》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即 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舍生取义
1.重点积累:“欲、舍、甚、得”等实词
2.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
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
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1、生字注音 箪 蹴( ) 羹( )
死亦我所恶( ) 2、本文出自 , 作者 ,
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 》
(附“四书”:《 》《 》《 》
《 》) (dān )cùgēngwù《孟子?告子上 》孟子战国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论语 大学 中庸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文章是怎样来引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的
好处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能做到舍生取义? 为什么有些人不择手段以求生?第一段中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疏通文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疏通文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翻译: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想要,喜欢同时得到或占有 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疏通文句:生命是我所喜爱的,(然而)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翻译:疏通文句: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疏通文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凭借这些方法就可以生存可是有的人不去采用;凭借这些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有人却不去做。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疏通文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本性)使它不丧失罢了。
“是心”直译为这种思想,那么这种思想到底指的是什么思想?舍生取义 义 羞恶之心第一节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课文分析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 为喻,引出 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辟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反面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分析第一部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理论论证:苏武把气节看的比生命还重屈原宁死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变节的汉奸走狗不择手段避患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为义可以舍生贪生怕死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什么?本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接受万钟的人其本质特点是什么?
用原话回答。疏通文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守义不辱 存有本心见利忘义失去本心疏通文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熟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先前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先前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义,宁愿)身死不接受,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丧失本心。第二节: 举例论证“人应该保其本心”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有的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证明其失其本心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哪几个?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
曾说过的哪三句话 ?孟子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
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看看意思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通“欤”,语气词)(给)(表示修饰)(但是,表转折)(比)(对)(这种)(这种做法) 难句点拨: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 ,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⑦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一、通假字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避”,躲避通“辨”,辨别得通“德”,感激。与通“欤”,吗通“向”,从前、先前二、一字多义1、之: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代词
呼尔而与之
人皆有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的助词,无义 不译人家指羞恶之心指不辨礼仪而受之2、为:介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
宁愿为了接受做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表示并列,不译表示转折,却表示修饰,不译表示承接,就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则:连词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比较,比表示对象,对、对于表示假设,如果表示结果,就表示结果,就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2、倒装句
所恶有甚于死者
3、省略句
故( )不为苟得( )也
得之则生,弗得(  )则死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时间: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学法指导】课堂上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 :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二、复习巩固: 回顾关于《孟子》及孟子简介。
三、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 整体感知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学法引导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抓住那些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和作者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以此来剖析作者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并逐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另外,反复朗读,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了解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五、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小组内活动: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六、小组展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 )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为了;接受 ) ③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却。)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七、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4.学生齐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二题。
教后记: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
检查背诵情况
重点、难点突破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4、《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析]对待任何文化等遗产,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盘吸收,设计此题,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人、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