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课件(72页)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课件(72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14 09: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第1课时)
水的力量是巨大的,水的不同形态和水在不同空间的存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溶斗→落水洞→天坑
天生桥
地表钙华堆积
喀斯特溶蚀地貌
喀斯特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
溶洞内钙华堆积
地下溶洞、地下河
——喀斯特溶蚀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会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下发育?
探究活动
P62
读图,归纳“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尤为集中。
湿热的气候、可溶性岩石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有利条件
岩石成分易溶;岩石裂隙大,透水性好;水中的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含量多,溶蚀能力强;降水多,坡度大,水的流动性强。
1、有利影响
(二)、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大工程选址;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地下水
2、不利影响
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地表水缺乏(溶斗、裂隙发育,下渗作用强)
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云南石林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 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2. 石林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 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 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读某区“喀斯特地貌”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 该类型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B.土壤肥沃且深厚
C.气候湿热
D.地表径流多且水量大
4. 图中各部位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喀斯特(Karst)地貌(岩溶地貌)
概念: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成因: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现为:
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塑造新的地貌,此时的反应方程式为:Ca(HCO3)2 =CaCO3↓+CO2↑+H2O
类型:
以地面为界划分: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
以作用类型划分:喀斯特溶蚀地貌、喀斯特沉积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海相沉积形成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地壳抬升 形成高原
地表、地下受到化学溶蚀
继续侵蚀地表形成峰丛、峰林、石林、洼地等;地下形成溶洞、地下河、沉积形成钟乳石、石笋等
喀斯特溶蚀地貌
石芽溶沟
峰丛
峰 林
孤峰
残 丘
溶沟:石质沟槽
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溶蚀洼地(岩溶盆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
落水洞: 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
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
岩溶湖
天坑的发育过程
随着流水溶蚀作用的不断加强,沟槽不断的向地下侵蚀,深度超过100米后形成落水洞,流入落水洞内的水进入地下水,并发生横向侵蚀,形成溶洞和暗河等景观。
随着流水在地下岩层中不断的进行溶蚀,使得地下溶洞的空间越来越大
最终无法承受上方的岩层重量而发生坍塌
地下溶洞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常常呈层状分布。
溶洞
地下河
地下河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
天生桥 由于地下河的长期侵蚀作用,大部分地下河道(溶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坠落到河道底部,只有天生桥这一段地下河道上方的岩石没有发生塌陷和坠落。
喀斯特沉积地貌
溶有Ca(HCO3)2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的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CaCO3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一些石钟乳与石笋就会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有利影响: 重大工程选址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落成启用,“大窝凼”洼地是喀斯特地貌所独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附近5公里半径内没有乡镇,25公里半径内只有一个县城,据此完成下题。
选址该地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喀斯特地貌,雨水下渗顺畅
海拔高、云雾多,利于观测
天然的天坑,工程量较小
人烟稀少,无线电干扰较少
常常形成独特的地质景观
有利影响: 旅游开发
有利影响: 开发地下水
地下暗河可以用于工、农业供水;在适当的地方修筑地下水坝,可建立地下蓄水库;有些地方利用闸坝抬高水位,把暗河水引出地面;在一些暗河落差大的地段,可以建立地下水电站,如中国云南六郎洞地下水发电站等
不利影响: 地表水缺乏
大山处处是漏斗,缺水非常严重,以前村民年年开春要练塘。这一神秘习俗在山里传承数千年。练塘意在防漏,练塘是为了蕴蓄生命之水。
不利影响: 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石灰岩溶解后能提供形成土壤的物质特别少,成土过程极为缓慢,生产力很低。一旦人类活动加剧植被破坏,土壤经过雨水冲刷,山就全秃了,土地变成石头的荒漠,也被叫作石漠化。
不利影响: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第2课时)
情境导入
“十二使徒石”位于澳大利墨尔本坎贝尔港国家公园之中,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二千万年历史了。因为它们的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人们就以圣经故事里的十二使徒为之命名。
思考:
十二使徒石是如何形成的?
十二使徒石会不会一直存在?
二、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
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
海滩(砾滩、沙滩、泥滩)
沙嘴
离岸堤、水下沙坝
5. 海南天涯海角景区中的“南天一柱”,就形成原因属于
A.海蚀崖 B.海蚀柱
C.风蚀崖 D.风蚀柱
6. 由外力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是
①沙丘 ②溶沟 ③石柱 ④沙嘴 ⑤孤峰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下图为我国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7. 图中①地貌为
A.海蚀柱 B.海蚀平台
C.海蚀崖 D.沙堤
8. 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A.海蚀地貌、海积地貌
B.海积地貌、河流地貌
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
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
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崂山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海蚀柱,岩石表面呈现大片烧焦样蜂窝状石孔,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景观。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据此完成9~10题。
9. 海蚀柱的形成过程可反映出
A.岩石坚硬度不同 B.山脉的走向不同
C.海水运动方向不同 D.岩石新老关系不同
10. 推测未来图示地区海蚀地貌可能
发生的变化是
A.海蚀崖逐渐向南推移 B.海蚀崖所处高程逐渐增大
C.海蚀平台逐渐消失 D.海蚀崖与海蚀柱距离变小
海岸带
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滨海陆地
海滩
潮下带
海岸地貌
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波浪作用
波浪作用被认为是塑造海岸地貌最积极、最活跃的动力因素。
近岸波浪有着惊人的力量,它们以巨大的威力冲击着海岸,压缩岩石裂隙中的水和空气。当海浪离开岩壁的瞬间,这些裂隙中的水和空气又急剧涌胀,在强烈的压缩和膨胀双重作用下,岩石从完整变得粉碎,岩壁也随之不断剥落。
阅读Reading
P63
海岸分类
基岩海岸
沙(泥)质海岸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岸坡陡峭
岸线曲折、湾岬相间
滩沙狭窄
沿岸水深、海底常有礁石
坡度缓
由松散沉积物(沙、泥、砾)组成
质地疏松
从海至岸边波能逐渐消失
海蚀作用较弱
海蚀作用+基岩海岸
→海蚀地貌
形成过程:基岩海岸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海岸后退,形成各种海蚀地貌。
典型海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
海蚀柱
海蚀平台
海蚀崖
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岩性坚硬、抗蚀能力强的部分岩石,呈柱状。
典型海蚀地貌——
海蚀穴、海蚀洞
在基岩海岸,受波浪的长期侵蚀作用,岸坡基部出现许多高度大体一致的槽形凹穴,被称为海蚀穴或海蚀洞。宽度大于深度的叫海蚀穴。
典型海蚀地貌——
海蚀拱桥
沿岸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
探究活动
P65
岬角,又称“地角”,是海岸带凸出在海中的陡峭、狭窄的尖角,常见于半岛的前端。
在波浪的不断侵蚀下, 岬角海岸通常会出现哪些海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洞等。
离岸堤
海 滩
沙嘴
海岸地貌
海积地貌
沿岸流
形成过程:波浪和沿岸流挟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堆积在近岸的浅水带内,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典型海积地貌——
海滩
砾石质海滩
淤泥质海滩
沙质海滩
由海水搬运积聚的沉积物沙或石砾堆积而形成的岸。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探究活动
P65
海滩是海岸边缘的沙砾堆积体。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较大,沙质海滩的坡度则较小。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当沉积物来自悬崖或附近的沿岸山脉时,海滩主要由这些岩石矿物颗粒组成,粒度相对较粗,多为砾石。当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远距离搬运时,海滩的沉积物质较细,是因为只有颗粒较小的粉沙与黏土粒级的沉积物才容易输运入海。
沙质海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沙质海岸其滩肩常由干燥的沙子组成,是进行阳光浴、沙滩排球、烧烤、篝火晚会等的理想场所。滩面的沙子湿而坚硬,是跑步者喜欢的地方。
典型海积地貌——
沙嘴
指从陆地凸入水中前端尖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
典型海积地貌——
离岸堤
指海浪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海岸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
典型海积地貌——
水下沙坝
指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
探究活动
P65
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
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毁损以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
(3)一些大洲的大陆以岬角为其四至。根据下列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判断甲、乙、丙三个大洲的名称。
甲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哈丰角(51°24′E,10°27′N),最西端为佛得角(17°33′W,14°45′N),最北端为本塞卡角(9°50′E,37°21′N),最南端为厄加勒斯角(20°02′E,34°51′s)---非洲
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杰日尼奥夫角(169°40′W,60°05′N),最西端为巴巴角(26°03′E,39°27′N),最北端为切柳斯金角(104°18′E,77°43′N),最南端为皮艾角(103°30′E,1°17′N)--亚洲
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布朗库角(34°46′W7°09′S)最西端为帕里尼亚斯角(81°20′W,4°41′S),最南端为弗罗厄德角(71°18′W,53°54′S)--南美洲
冰川地貌
03
山岳冰川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
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大陆冰川主要分布
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1.冰川
(1)概念: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类型:______冰川和______冰川。
(3)分布及特点

大陆
山岳
二、冰川地貌
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大陆冰川
格陵兰岛
大陆冰川
南极洲
2.冰川地貌
(1)概念: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冰川的“力量”
当冰川厚达 100 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 90 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 30 余米!
(2)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
二、冰川地貌
侵蚀地貌
冰斗
角峰
刃脊
冰川槽谷
C
B
A
D
冰川槽谷(U形谷)
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二、冰川地貌
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U形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峡湾。
峡湾的形成过程
冰川侵蚀海岸原有谷地、使谷地变深、展宽
冰川消融,形成U形谷
海水入侵,U形谷被海水淹没,形成峡湾
冰川流动侵蚀海岸
U形谷
U形谷被海水侵入
峡湾


冰退
以后


冰蚀湖:冰川运动过程中侵蚀地面产生的凹地,后积水形成的湖泊。
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冰川侵蚀地貌小结
地貌
特点
冰斗
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三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出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常有羊背岩位于其上。岩盆是一个封闭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叫冰斗湖
角峰
角峰为尖状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貌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刃脊
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形成
冰川谷
冰蚀作用形成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
峡湾
冰期接受冰蚀作用,冰期后受海侵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即峡湾
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堆积作用:冰川消融以后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qì)物及冰碛地貌;
冰碛物的特点:堆积物不具有分选性,磨圆度差,堆积物颗粒棱角分明、大小混杂;
冰碛堆
冰碛垄
冰碛湖
冰碛丘陵
在冰川侵蚀山体的过程中,大量碎屑随冰川流动,碎屑在冰流两侧聚集形成侧碛(qì)垄,在冰川末端聚集形成终碛垄。
冰碛垄
二、冰川堆积地貌
冰碛丘陵(平原)
形态特点:波状起伏
肥力:颗粒混杂,肥力差
冰川消融后,所携带的物质在地面堆积所形成的山丘状地形。呈波状起伏,相对高度数十米到数百米。最典型的地区为欧洲的波德平原和东欧平原。
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消融后退时,挟带的砾石在地面堆积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或堵塞部分河床、积水形成的湖泊。
冰碛湖
(2)冰积地貌:
二、冰川堆积地貌
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日内瓦湖——冰碛湖
同:两者都是冰川地貌。
异:冰蚀湖是冰川侵蚀地表形成洼地,后积水形成。
冰碛湖是冰川溶化后,冰川携带的物质堆积后,在低洼处积水形成的。
概念辨析:冰碛湖与冰蚀湖
2.我国青藏高原以东少数山地尚保留有古冰川遗迹,如陕西太白山、四川螺髻山、台湾玉山、我国与朝鲜交界处的长白山等。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或上网查询,观察、了解这些山地的古冰川遗迹。
冰川遗迹是冰川在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堆积物和地貌。如由于冰蚀作用产生的U形谷、角峰、冰斗等;由于冰积作用形成的侧碛、底碛丘和终碛等。
1.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U形谷谷底一般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冰川沿由地面滑动侵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底狭窄。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侵蚀作用大,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在横断面上呈V形谷。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
探究活动
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2.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1 喀斯特地貌地表群峰挺拔,峰丛林立;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流水潺潺,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形态各异。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广西、贵州、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
2 有些海岸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岬湾交错,港湾分歧,岛屿星布。在这种海岸的海湾部位,可见有海滩、水下阶地、沙嘴、沙坝等;还有些海岸滩地宽广、滩坡平缓,岸上地势平坦,多沙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另外的一些海岸被植物所围绕或覆盖,主要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类。中国的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沿海地区。
3 冰川地貌有尖状金字塔形的角峰、刀状山脊、冰川槽谷(U形谷)、冰斗。中国的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区。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这些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很发育。
2.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三类地貌景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外力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作用,海岸地貌是海浪与海流作用,冰川地貌是冰川作用,不同的外力作用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地表形态。
(1)将全班分为青藏高原组、内蒙古高原组、黄土高原组、云贵高原组四个小组,各小组根据所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讨论高原上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并选出代表在班级汇报。
(1)青藏高原上冰川地貌较为常见, 内蒙古高原上风成地貌较为常见,
黄土高原上流水侵蚀地貌较为常见,云贵高原上喀斯特地貌较为常见。
(2)若对长江流域进行流水地貌考察,在上游、中下游及河口分别可观察到哪些地貌类型?说出判断理由。
(2)长江上游河段落差大,流速急,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流水侵蚀地貌较为常见,例如深邃Ⅴ形峡谷。长江中下游河段及河口地区地形起伏趋缓,流速变慢,流水堆积作用显著,流水堆积地貌较为常见,例如沙洲、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3.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P64)
知识结构
随堂练习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B
4.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有
A.峡谷 B.“V”型谷 C.角峰 D.峰林
C
随堂练习
右图是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据此完成5~6题。
5.形成“鼓浪石”的原因主要是
A.冰川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海水侵蚀 D.流水侵蚀
C
6.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A.沙滩 B.岩礁 C.岩洞 D.海岸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