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3 22:1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17.古诗三首
目录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学习古诗《望洞庭》

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学习任务一
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天门山
洞庭湖
西 湖
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
望天门山
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结合注释
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统领全诗
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分开,断开。
自读提示
天门中断楚江开
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从“断”和“开”,我们感受到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波澜壮阔。
品析古诗
碧水东流至此回。
描写长江水撞击天门山后漩涡汹涌的景象。
“回旋,回转”,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
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水波澜壮阔,汹涌澎湃,以至于连天门山都像被它劈开一样。
读前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天门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间,蜿蜒如青龙伏地。
我脑海中出现了长江奔涌,青山矗立,一只小船从远方徐徐而来的画面。
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句诗。
自读提示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耸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想一想:青山不会动,诗人为什么说它“出”?孤帆怎么“来”呢?
品析诗句
孤帆一片日边来。
看到“孤”,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条怎样的船?
我仿佛看到在雄伟的天门山映衬下,宽阔的江面上驶来一艘小船。
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
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
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
孤帆一片日边来。
联想诗句
chǔ

fān
duàn
zhì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学写字
duàn
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要写得瘦长些,捺变为点。右半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
书写指导
chǔ
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要舒展,横钩在横中线,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

左窄右宽,“瓜”的横撇和竖撇要舒展,捺要写得直立。
板书设计
碧水东流→至此回
山险水急
天门中断→楚江开
望天门山
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日出帆来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概括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任务二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作者简介
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任杭州通判。春日的一天,在杭州宦游的苏轼和朋友们游赏西湖,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被西湖美景陶醉,写下此诗。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写作背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初读古诗

抹药 ( )
抹墙 ( )
抹布 ( )



mǒ ①涂。②揩,擦。③除去。
mò 涂抹,泥(nì)。
mā ①擦。②用手按着并向下移动。


写法:左窄右宽。右下部捺画伸展。
写法:左右书写要紧凑。“衤”撇、点要小。
水光潋滟①晴方②好,
山色空蒙③雨亦④奇。
④亦:也。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②方:正。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第一、二句诗哪几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晴天:水光潋滟
雨天:山色空蒙
晴天的西湖
雨天的西湖
“好”和“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好”和“奇”分别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欲①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②总相宜③。
③相宜:适宜。
②淡妆浓抹:淡素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饰。抹,涂抹。
①欲:如果。
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都神韵独特。
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与“西施”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
“西湖”与“西施”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雨亦奇
借景抒情
比西子
总相宜
比喻贴切
浓淡相宜
晴雨皆美
板书设计
学习任务三
学习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
生平介绍: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助学资料
刘禹锡
主要作品:《陋室铭》《乌衣巷》《浪淘沙》等。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秋,刘禹锡赴任和州刺史,途经洞庭湖,看到美丽的洞庭湖景色,诗兴大发,写下此诗。
诗人写《洞庭湖》的原因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
/
/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意:洞庭湖上水光和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湖面。
和谐,这里指水光与月色融为一体。
品析古诗
这里形容湖水清澈,水面平静,如未磨过的明镜一般。
这句诗写出秋夜里,澄澈的湖水与月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景象,营造了一种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意境。
湖光秋月两相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下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湖面的平静,突显了秋夜的静谧和洞庭湖的水月交融。
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远远望去,山水苍翠如墨,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里指洞庭湖。
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我们要如何朗读?
这首诗描写了月下洞庭湖的宁静之美,要用柔和的语气、稍慢的语速来读。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美景,感受洞庭湖月夜的意境。读出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潭面如镜
近观
湖月两相和
望洞庭
喜爱洞庭美景
远望
洞庭湖如白银盘
君山如青螺
概括主旨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描绘了宁静和谐、朦胧淡雅的洞庭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任务四
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2.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3.背诵古诗《望洞庭》 
背诵古诗
望天门山
天门 楚江 ,
碧水 。
青山 ,
孤帆 。
中断

东流至此回
两岸
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背诵古诗
课外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欢 迎 指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