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运用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方法,理解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的模型,培养学生建构概念模型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生命系统观 2. 通过对细胞生物膜系统的观察,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1、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 2 2、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 1 1、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 2 2、分析细胞中部分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 2019 人教版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二节第 2 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在第 1 课时学习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后通过学习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进一步去研究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前面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细胞的代谢等生物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结构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去研究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内容抽象,应多使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三、导入新课:细胞作为复杂的生命系统,时刻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代谢。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控制物质进出,保障细胞内部环境,完成信息交流。细胞质作为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提供物质保障,其中的细胞器既有功能分工又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就是例子,今天我们来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看看细胞器是如何协调配合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 四、讲授新课: 1、分泌蛋白的定义和举例:在细胞内合成,并在细胞内起作用的一类蛋白。 如与消化酶、抗体、一部分激素等。 2、实验选材:教师展示豚鼠胰腺腺泡细胞的电镜照片,分析选材的原因。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分析胰腺腺泡细胞的特点。 实验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任务单的资料一初步了解同位素标记法。教师再概括讲解同位素和同位素标记法,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的原理。培养学生识图读图并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操作:师生共同分析,提出选择3H标记亮氨酸,及放射性自显影技术的原因。学生结合任务单上的资料自学后教师讲解原因。 教师启发教学:教师结合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实验现象以及不同时间的放射性位点图解,思考如下问题:放射性标记物质出现的结构是什么?这些结构起到什么作用呢?怎样建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模型? 教师启发教学:展示实验拓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过程中,放射性标记物质先后出现的结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囊泡等。再启发学生回忆细胞器的功能和蛋白质的结构层次分析这些结构起到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任务单上初步建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模型。 观看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的小动画,启发学生思考:囊泡来自哪里?运输到哪里去?相关细胞器、细胞膜膜面积的变化情况?还有哪种细胞器的参与呢?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分泌蛋白模型建构的修正和补充。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完成任务单上关与细胞器膜、细胞膜面积的变化填空和修改补充自己建构的分泌蛋白模型。 9、在学习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学生思考: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如何联系的呢?生物膜系统有何功能呢? (1)概念: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教师强调: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因此不具有生物膜系统。细胞中的类囊体膜和囊泡膜也属于生物膜系统。 (2)生物膜系统的特点: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结合图表帮助学生分析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而非完全相同。 教师讲解过渡: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为例来分析功能上的联系。 从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功能的角度总结生物膜系统的功能;对生物膜能量转换、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功能进行举例证明,使学生更具体了解到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从理论上、农业、工业及医学角度说明研究生物膜系统在生活实践中的的重要意义,体现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进一步落实对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课堂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分析豚鼠胰腺的腺泡细胞学习了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并完成模型的构建,体会了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以及生物膜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生物膜系统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实现细胞的区域化,保障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