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生物学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6章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简述细胞增殖的周期性; 2.通过观察分析显微图像和模式图,概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3.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 4.通过识图比较,区别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阐明有丝分裂对保证亲子代细胞遗传物质一致性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通过对细胞周期的学习,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周期性。 2.科学思维:对比分析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构建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模型。通过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与数量变化,认识到有丝分裂的实质,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发展抽象概括的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2. 归纳提炼有丝分裂的实质。
教学难点: 1.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形态转换; 2. 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DNA是遗传物质及染色体的组成。通过高一生物学必修一第二和第三章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DNA、细胞的结构和细胞核的功能。本章的学习,是学生从前面几章了解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的,因此,本章的学习需要以前几章的内容作基础。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新细胞“一生”的开始,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有丝分裂的知识是学习减数分裂、细胞分化和遗传定律的重要基础。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的教学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进行组织。首先借助猪肾上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建立直观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然后借助物理模型的构建直观地模拟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理解各分裂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而构建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和核DNA数量变化的数量模型,上升到理性思考;最后归纳有丝分裂对保证亲子代细胞遗传物质一致性的重要意义。有丝分裂过程较为抽象,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演示、模型制作、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以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播放显微镜下连续摄影的细胞分裂过程的录像。PPT显示猪肾上皮细胞(LLC-PK1 Line)有丝分裂的过程,用荧光蛋白分别标记了微管蛋白(绿色)和染色体中的组蛋白(红色)。细胞中整齐排列的染色体被微管组成的纺锤丝拉开,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当中。评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 1.什么是细胞增殖? 2.大多数动植物体细胞的分裂方式是什么? 3.回顾DNA和细胞核的有关知识 学生思考并回答: 1. 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的过程。 2.有丝分裂 3. 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储存于DNA分子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利用多媒体画面,学生自主参与,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奋点,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为后面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推进新课 教师引导: 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一起学习有丝分裂过程,重点关注细胞核内的变化。 PPT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可能提出两点疑问: 1.还有哪些分裂方式? 2.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内会有什么变化呢?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阐明细胞增殖的周期性 分析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 分析分裂期中细胞会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 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建立模型 数形转换 理解本质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什么是细胞周期? 2.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是否相同? 3.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板书】 【讲述】关于细胞周期的概念,教师还要让同学们准确理解,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等不具有细胞周期。 教师提问: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反映出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十分复杂而又必须精确进行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适度的生长。 教师引导:整个分裂过程非常漂亮非常连续,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下面我们借助于静态图来仔细观察一下各个时期的特点。 播放课件:间期、分裂期植物细胞模式图。 学生观察讨论由间期进入前期发生了什么变化。(注意一些生物概念的介绍,例如:纺锤丝、纺锤体、染色单体、染色体等) 前期:1、染色质变成染色体;2、出现纺锤体;3、核膜逐渐消失;4、核仁逐渐解体;5、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播放课件: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评价,归纳出特点) 中期:1、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到赤道板;2、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态数目更清晰; 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且移向两极(注:讲清楚着丝点是在酶的作用下分开) 未期:1、染色体变成染色质;2、纺锤体消失;3、核膜、核仁重新出现;4、出现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5、染色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重播: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希望学生讲解出整个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变化。)(教师加上一定的手势引导,例如:染色单体的分开可以用双手来模拟) 引入:那么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又如何呢 播放课件: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对比图。 引导学生以曲线图的形式呈现数据表格的内容,从各物质和结构的变化趋势中,分析出染色体和DNA在亲子代细胞中相对量的关系和质的关系,进而理解有丝分裂的本质 阅读并思考。 学生在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后,回答问题。 细胞周期: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长)和分裂期(短)。 学生观察、思考并描述 在前期,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即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的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关于赤道板,要让学生领会它是垂直与纺锤体的纵轴,并将其平分的一个平面,实际上并无板状结构存在。 学生回答各图片所代表的时期以及各时期的特点。 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发展方向?一定进入下一个周期? 学生对比分析两者区别,进一步理解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结合屏幕显示的有丝分裂各时期的静态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填写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染色单体的数目变化、核DNA的数目变化、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变化的数据表格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 观察现象,引起思考,加深理解。 使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各时期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划分的,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总结变化特点: 两消失两出现 突破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形态转换的思维难点 形定数晰赤道齐同时可以观看到两极的角度看,染色体在赤道板上是分布在同一直线上的;从其中一极的角度观看,染色体是是散乱分布在赤道板上的。 点裂数增均两极 两消两现板变壁 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动物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后期:子细胞形成方式不同 总结出关键的变化点
反馈矫正 小结 提问: 1.DNA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在哪个时期 2.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 一、结果:产生两个与亲代细胞相同的子细胞 二、过程: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关键是DNA的复制)之后,(在纺锤体的作用下)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三、意义: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学生思考回答:1.分别发生在间期和后期。2.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3.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果细胞分裂不正常会怎样? 学生自主回顾,形成知识体系。问题小组内进行释疑。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归纳总结,掌握课堂要点 课后可鼓励学生绘制各时期的细胞图或动手实验模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直观感受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