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4 08:2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古代日本
第11课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三课 太平天国运动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社会状况;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内容及其影响;掌握武士集团与幕府统治形成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2.从大化改新的背景中理解内因、外因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提高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认识到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学习他国长处以发展自己的明智之举,并认识到一个国家应该善于借鉴与学习。
学习目标

大和政权—
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速读课本,找出与时间轴上时间对应的事件
1-2
世纪
646年
12
世纪
1868年
5
世纪
608年
奴隶制小国林立
大化改新开始
出现“天皇”一词
大和统一日本
幕府统治时期
壹:大和政权——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日本的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特点:
地理环境影响:
壹:大和政权——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1.地理位置环境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1世纪-2世纪
3世纪
5世纪
兴起:
大和出现:
实现统一: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3世纪中叶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出现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壹:大和政权——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2.发展历程:
5世纪,大和政权
基本实现了统一。
虾夷人占领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汉书·地理志》
(239年)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曰:“……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三国志·魏志·倭人传》
兴起相对较晚
与中国文明联系密切
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这个国家?
最高统治者:“大王”
王室
贵族
组织形式—部
3、大和国的统治:
壹:大和政权——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部民制是大和政权的经济基础。
统治: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土地私有制
私有领地
私有领地
实质:奴隶主贵族统治

大化改新
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建立与发展
二、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建立与发展
1.大化改新的背景
材料一:大化前夕,大批劳动力成为王族、豪强等有势之家的私有民。豪强之间互相争战,自立为强,并且藐视大王和朝廷,自己修筑宫殿、园陵,进调赋税时,首先满足自己,然后再向朝廷进调。
当时,氏姓贵族征伐新罗、营造宫苑、陵墓、寺院,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广大部民苦不堪言。不堪忍受痛苦的部民的反抗斗争日益高涨。
——据《日本书纪》整理
材料二 :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这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荣。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材料三 :日本共派遣隋使4次,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13次,每批数百人。对于人口不足300万的日本,来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相当大。使节团成员中有外交官员、僧侣、留学生和工艺、艺术等各方面的人才。
①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根本原因)
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中臣镰足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儒、佛等多家学说,吸收新知识,产生了要改造日本社会的思想。
改革派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权臣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效仿中国定年号为“大化” ,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二、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建立与发展
2.大化改新的概况
孝德天皇
皇极天皇
中大兄皇子
中臣镰足
苏我入鹿
中臣镰足
时间:
人物:
史称:
646年
孝德天皇
大化改新
政治条件(前提):
宫廷政变,为改革做准备
政治
经济
建立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将土地分给公民,六年分一次,不能买卖;
统一赋税
中央集权的建立有利于统治根基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日本政府的综合实力
二、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建立与发展
3.大化改新的内容
二、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建立与发展
4.大化改新的意义
大化改新前 大化改新后
政治
经济
皇权旁落,豪强贵族权倾朝野。社会矛盾尖锐
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王室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
土地国有,征收赋税,经济发展迅速。
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正式改称日本国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制
中央:三省六部制
经济
日本
班田制(口分田2段)
租庸调制:
(稻2束2把,承担力役及代纳物)
唐朝
均田制(丁男分得100亩)
租庸调制:
(粟2石,服劳役20天或纳绢3尺/天)
大化改新是学习和效法唐朝的产物
地方:国、郡、里
地方:州、郡、县
日本
唐朝
知识拓展:仿效唐朝典章制度的“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建立与发展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他国的长处,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态度:正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
行动:取其精华,学其所长,为我所用。
以史为鉴:日本经过大化改新从奴隶社会迅速崛起为封建制强国,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现如今我们面对日本文化(日漫)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又该如何做?
二、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建立与发展
4.大化改新的启示

幕府统治—日本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秩序
1.庄园的形成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
10世纪左右,日本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庄园
建立封建庄园,“不输不入”,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物。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目的)
土地私有兼并盛行
政府承认垦田私有
贵族 豪强寺院
大量购买兼并
庄园形成
不输不入
特权
保护
武士集团形成
三、幕府统治—日本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秩序
2.武士和武士集团:
①目的:
②性质:
武士集团是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③集团代表:
源氏武士集团、平氏武士集团
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
三、幕府统治—日本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秩序
3.幕府的统治:
①时 间:12世纪晚期。
②人 物:源氏首领源赖朝。
③地 点:镰仓。
④影响: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三、幕府统治—日本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秩序
源氏
击败
平氏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源赖朝
标志幕府统治形成
镰仓幕府
1192年
1333年左右
1573左右
1868年
镰仓幕府
室町幕府
江户幕府
幕府统治确立了日本封建社会基本的统治秩序
幕府时代三大幕府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
3.幕府的统治:
三、幕府统治—日本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秩序
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4.武士道精神:
三、幕府统治—日本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秩序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阅读思考:幕府与天皇是怎样的关系?
幕府成为实际的权力中心
天皇成为没有实权的傀儡
镰仓幕府特点: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天皇实际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5.镰仓幕府特点
三、幕府统治—日本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秩序
古代日本
6世纪前
的日本
大化改新
庄园和
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
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
部民制
背景
中国文化影响;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等
开始
646年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班田制等
影响
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形成
原因;特权“不输不入”;影响
武士
集团
保护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并逐渐形成军事集团。
建立
特点
1192年源赖朝“征夷大将军”,设幕府于镰仓。幕府将军把持国家大权近700年。
武士道
武士效忠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课堂小结
右图是“汉倭奴国王”金印,“倭奴国”指的是( )
A. 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 B. 天皇统治时期的日本
C. 6世纪前的日本 D. 大化改新时期的日本
2. 公元7世纪,日本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照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下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C. 改革派积极提倡 D. 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3.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根据你的判断,颁发诏书的是( )
孝德天皇 B. 明治天皇 C. 明仁天皇 D. 彼得一世
C
B
A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