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松鼠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松鼠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4 18:1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17 松鼠
看了视频后,你觉得它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能用你的话来说一说吗?
两个短横之间不能相接
布封(1707—1788),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爱好自然科学。
主要作品: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著《自然史》,开创了现代地质学的先河。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经常会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科学性、通俗性、生动性。
了解文体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文中的新词或不理解的地方, 同学之间讨论解决。
1
2
3
4
5
外形特点
活动范围和规律
行为特点
搭窝
其他习性
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生活规律、行为特点、搭窝、其他习性等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提示:可以分段梳理,也可以采用列提纲、画图表等方式梳理信息,分条呈现。
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松鼠的具体信息,分组讨论:作者大概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梳理有关松鼠的信息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这写的是松鼠的外形。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这些内容写的是松鼠的生活习性。
作比较
榛子的果实接近球形,是松鼠的主食之一。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
这写的是松鼠搭窝。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这写的是松鼠的其他习性。
这么多的信息,怎样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呢?
作者从外形特点、活动范围和规律、行为 特点、搭窝、其他习性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松鼠,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这些方面是松鼠的主要特点,通过写这些内容,就能把松鼠介绍清楚。
(2)分别通过几类内容说明松鼠的特点,能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3)描写动物要抓住特点,从多角度细致观察。
本单元“交流平台”中有这样一句话:“说明性文章通常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事物。”本课正体现了这一点。
默读课文,关注描写松鼠外形特点的句子,哪些地方让你感觉有趣?说说理由。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总起句
漂亮
乖巧
驯良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面容 眼睛 四肢
惹人喜爱
“面容清秀”常用来形容人长得漂亮,这里把松鼠当成人来写,很有意思。
这是松鼠的哪个部位?
因为松鼠的尾巴和其他小动物的尾巴截然不同,这是松鼠独有的特点。
帽缨形的
为什么这样介绍?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
尾巴底下歇凉。
尾巴
形状
功能
形体奇特
打比方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运用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总括特点
具体介绍
补充说明
由总到分
思考: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松鼠的特征
漂亮(第1自然段)
驯良(第2自然段)
乖巧(第3、4自然段)
像这样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能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这种 事物。这是写说明性文章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我们以后介绍事物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 方法。
读下面的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
◇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
◇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思考:这里介绍松鼠的外形和课文中对松鼠外形的描述,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语言简洁,用词准确、严谨。
用具体的数字介绍松鼠的外形。
列数字
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抓住特点具体说明。
打比方
自读课后第二题第二、三个句子,找出课文中与之相应的段落,讨论二者在表达上的不同。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
◇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
这句话和课文中的第4自然段相对应。
说一说:松鼠是怎样搭窝的?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写松鼠搭窝的全过程。用“搬、编扎、挤、踏”等一系列动词,从选址、建造等方面表现了松鼠做事有条理、聪明、勤快。
搭窝特点
最下边是“内”不是“肉”。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举例子
“光光溜溜”形容毛光滑不杂乱,“干干净净” 形容毛洁净无杂物。叠词连用,形象地表现了松鼠爱干净的特点。
现在你就是那只搭窝的松鼠,请问: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窝建造得比较安全?
要想把自己的窝搭得舒适一些,有什么技巧吗?
窝搭好后,可以铺上一层干苔藓,那样住着会更舒适。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用词准确生动。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结实。
表示顺序的词语的使用使得条理清晰。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本段是从哪方面写松鼠的?从哪些角度写的?体现了它的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语句。
活动范围——树上
活动时间——夜晚
驯良
不骚扰人类
不侵犯人类
常吃食物: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等
不伤害人畜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性格特征
打比方
把松鼠比作飞鸟,形象地表现了松鼠的行动敏捷。
驯良、乖巧
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
树上。在清朗的夏夜,可以
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
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
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
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行为特征
作比较
将松鼠与山鼠作比较,突出了松鼠的活动特点,也表现了松鼠乖巧的性格特征。
乖巧
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
行为特征
动作描写
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了松鼠的活动特点,也表现了松鼠乖巧的性格特征。
乖巧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举例子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乖巧
读第3自然段,思考:松鼠的厉害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储备食物过冬表现了它的聪明;
蹦跳的动作表现了它的轻快。
从动作、行为上:警觉性强
跑跳敏捷
从搭窝特点上:选择窝址
搭窝过程
窝口设计
行动特征一乖巧
外形特点
活动范围和规律
行为特点
搭窝
生活习性
1.十分警觉;
2.动作轻快敏捷;
3.秋天贮藏冬天的食物。
1.松鼠漂亮,乖巧,驯良,
讨人喜欢。
2.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
身体矫健,四肢轻快;
3.帽缨形的美丽尾巴,
老是翘起来;
4.会直竖着身子坐着,
吃东西用前爪送。
1.一胎会生三四
个松鼠宝宝。
2.小松鼠会在
过了冬换毛。
3.用爪子和牙齿
梳理全身的毛。
1.松鼠经常在高处活动。
(不侵犯人类)
2.白天休息,晚上活动。
(不骚扰别人)
1.干净、暖和、舒适、安全;
2.搭窝很有技巧;
3.窝口朝上,有圆锥形的盖。
小练笔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要求:我们学过的散文《白鹭》,你能把它改写成一片说明文吗?可以尝试以往写作不同的语言风格,要求准确、清楚、有一定条理。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白鹭是鸟类的一种,体型一般约60厘米。它披着一身白色的羽毛,一尘不染,显得高傲。它身体纤瘦而修长,嘴、颈、脚均很长,身体轻盈,有利于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