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还原糖的实验—高考生物一轮实验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检测还原糖的实验—高考生物一轮实验专题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9-28 16:47:14

文档简介

检测还原糖的实验—高考生物一轮实验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2024高一下·阳山月考)某实验小组拟检测葡萄汁中的还原糖,应选用(  )
A.斐林试剂 B.双缩脲试剂 C.苏丹Ⅲ染液 D.碘液
【答案】A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成砖红色沉淀,因此可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故葡萄汁中的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A符合题意;
B、双缩脲试剂可用于检测蛋白质,不能检测还原糖,B不符合题意;
C、苏丹Ⅲ染液用于检测脂肪的存在,不能检测还原糖,C不符合题意;
D、碘液可检测淀粉的存在,不能用于还原糖的检测(淀粉不是还原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检测: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4)淀粉遇碘液变蓝。
2.(2019·浙江会考)下列试剂中,可用于检测淀粉的是(  )
A.双缩脲试剂 B.苏丹Ⅲ染液
C.碘一碘化钾溶液 D.本尼迪特试剂
【答案】C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双缩脲试剂是检测蛋白质的,不是检测淀粉的,A不符合题意
B、苏丹Ⅲ试剂是染脂肪的,不是染淀粉的,B不符合题意
C、碘一碘化钾溶液是检测淀粉的,遇淀粉变蓝 ,C符合题意
D、本尼迪特试剂是斐林试剂的改良版,是检测还原糖的,淀粉不是还原糖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相关实验试剂:
1、斐林试剂
作用:鉴定还原性糖:C6H12O6、果糖、麦芽糖、乳糖等。
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如用于鉴定组织液中有否还原性糖、糖尿病人尿成分分析、酶专一性探索等。
2、班氏尿糖定性试剂
使用方法同斐林试剂,所不同的是班氏试剂可长期使用。
3、双缩脲试剂
作用:鉴定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产生紫色反应。也可用于鉴定多肽。
4、苏丹Ⅲ
作用:鉴定脂肪,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
作用:用于洋葱根尖的解离,即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能杀死细胞固定。
6、质量浓度为0.01g/mL的或0.02g/mL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
作用: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
7、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
作用:观察成熟植物细胞质分离时用。经此处理细胞仍具活性。
8、质量浓度为0.1mg/mL的亚甲基蓝溶液
作用:(1)用于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观察;
(2)用于检测水中细菌情况,根据亚甲基蓝褪色情况,判断水质被细菌污染情况。
是活体染色剂。
9、丙酮
是有机溶剂,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时,用于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可用酒精替代,不过提取色素时将绿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10、层析液
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很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代用品:93号汽油、四氯化碳
11、SiO2、CaCO3
作用:加入少许SiO2是为了研磨得充分;加入少许CaCO3是为了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12、碘液
作用:用来测定淀粉,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色的复合物。
13、二苯胺
作用: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
14、NaOH
作用:用于吸收CO2(验证光合作用需要CO2)或改变溶液的pH,
15、Ca(OH)2
作用:鉴定CO2(验证呼吸作用产生CO2)。
16、NaHCO3
作用:提供CO2等。
3.(2023高一上·柳州月考) 某同学利用斐林试剂检测了一款在广告中宣称“无糖”的饮料样品,结果发现未产生砖红色沉淀。据此推测该饮料可能不含(  )
A.还原糖 B.纤维素 C.蔗糖 D.淀粉
【答案】A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颜色变为砖红色。纤维素、蔗糖、淀粉都不是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4.(2023高一上·四平月考)某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义务为糖尿病患者检测尿液,看其是否康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所用试剂为质量浓度为 0.1g/mL 的 NaOH 溶液和 0.01g/mL 的 CuSO4 溶液
②向尿液中先加入 NaOH 溶液,摇荡均匀后,再加入 CuSO4 溶液
③向尿液中加入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是否有紫色反应
④为了使结果更可信,应取等量的含有蔗糖的蒸馏水溶液为对照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①斐林试剂的甲液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0.05g/mL的CuSO4溶液,①错误;
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应等量混匀后再加入尿液,②错误;
③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向尿液中加入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是否有砖红色沉淀产生,③错误;
④蔗糖不是还原糖,为了使结果更可信,应取等量的含有葡萄糖的蒸馏水溶液为对照组,④错误。
综上,不正确的是①②③④,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mL要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5.(2021高一上·长白月考)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若加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该成分是(  )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答案】C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该成分加入双缩脲试剂处理后出现紫色,说明其含有蛋白质;
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该成分加入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说明其含有还原糖。综合以上可知,该成分为糖蛋白,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IV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粉遇碘液变蓝。
6.(2022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还原糖鉴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由于甘蔗中含糖量高,所以是鉴定还原糖的理想材料
B.鉴定还原糖所选材料应为白色或近于白色,便于观察反应后的颜色
C.鉴定还原糖所用的试剂,也可以直接用于鉴定蛋白质
D.鉴定还原糖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但必须加热至沸腾
【答案】B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甘蔗中的糖主要是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因此甘蔗的茎不能用于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A错误;
B、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所以鉴定还原糖所选材料应为白色或近于白色,便于观察反应后的颜色,B正确;
C、鉴定还原糖用斐林试剂,鉴定蛋白质用的是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甲液与双缩脲试剂A液相同,但斐林试剂乙液与双缩脲试剂B液不相同,因此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不可直接用于蛋白质鉴定,C错误;
D、鉴定还原糖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但必须加热至50℃-60℃,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糖类中的还液原糖,如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应选用无色或白色的实验材料。反应时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2、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7.(2022高二下·丽水期末)某同学患有乳糖(属于还原性糖)不耐受,适宜食用无乳糖奶粉。为判断一袋奶粉是否适合自己,可选用的鉴定试剂是(  )
A.本尼迪特试剂 B.双缩脲试剂
C.苏丹Ⅲ染液 D.碘液
【答案】A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乳糖不耐受是不能食用乳糖,乳糖是还原糖,可以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水浴加热后呈红黄色沉淀。双缩脲试剂是用来鉴定蛋白质的,呈紫色。苏丹Ⅲ染液鉴定脂肪,呈橙黄色颗粒。碘液检测淀粉,呈蓝色。
故答案为:A。
【分析】还原糖的检测:
8.(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经常饮用奶茶容易导致人体肥胖、神经过敏、早衰、糖尿病等危害,这些危害与奶茶中所含成分有很大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从某著名品牌的奶茶店买回一杯无色奶茶,欲对其相关成分进行鉴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碘液检测是否含淀粉,若呈蓝色,则奶茶中含淀粉
B.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是否含蛋白质,应先加A液,再加B液
C.用苏丹Ⅲ染液检测是否含脂肪,若呈橘黄色,则说明奶茶中含有脂肪
D.若奶茶中含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时,混匀后可观察到奶茶由无色变成砖红色
【答案】D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淀粉遇碘液会呈现蓝色,因此可以用碘液检测奶茶中是否含淀粉,A正确;
B、鉴定蛋白质,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时,应先加A液(氢氧化钠溶液),以营造碱性环境,然后再加B液(硫酸铜溶液),B正确;
C、苏丹Ⅲ染液遇脂肪呈橘黄色,该试剂只能检测该奶茶中是否含脂肪,C正确;
D、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可观察到奶茶由蓝色变为出现砖红色沉淀,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蛋白质的鉴定:选材→制备组织样液→加双缩脲试剂A→摇匀→加双缩脲试剂B摇匀→观察颜色
实验原理: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和双缩脲分子的化学键相似,都能在碱性溶液中和Cu2+发生颜色反应,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方法步骤的实例:
实验现象:1、2号两支试管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后均无颜色变化,但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后,1号试管出现紫色,2号试管无明显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蛋清液中有蛋白质存在。
9.(2024·贵阳模拟)尿糖试纸是用来检测尿糖情况的专用试纸,试纸将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以及显色剂固定在纸条上,根据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以及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物质的原理,测定尿液中葡萄糖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尿糖试纸的检测原理与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原理相同
B.显色剂变色的原因是H2O2将无色化合物氧化为有色化合物
C.尿液中葡萄糖被葡萄糖氧化酶分解后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D.使用尿糖试纸检测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一定会产生显色反应
【答案】D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原理是在水浴加热条件下,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该尿糖试纸的检测原理与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原理不同,A错误;
B、显色剂变色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而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物质 ,B错误;
C、该试纸的检测原理是利用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而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物质 ,因此尿液中葡萄糖被葡萄糖氧化酶分解后不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C错误;
D、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较高,使用尿糖试纸检测糖尿病患者一定会产生显色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乳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呈砖红色。新配制的斐林试剂会出现Cu(OH)2,还原糖中的醛基(-CHO)具有弱还原性,在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可与Cu(OH)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把Cu2+还原成Cu+,从而生成砖红色的Cu2O。
10.(2024高一上·武汉期末) 在一定条件下,斐林试剂可与葡萄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去除沉淀后,测定溶液的吸光值,可用于计算葡萄糖含量。下表是用该方法检测不同样本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样本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去除沉淀后溶液的吸光值 0.616 0.606 0.595 0.583 0.571 0.564
样本中的葡萄糖含量(mg/mL) 0.0 0.1 0.2 0.3 0.4 0.5
A.斐林试剂与葡萄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需要水浴加热
B.样本中葡萄糖含量越多,去除沉淀后溶液的蓝色越深
C.吸光值的大小与样本中葡萄糖的含量和斐林试剂用量有关
D.若吸光值为0.602,则葡萄糖含量介于0.1-0.2mg/mL之间
【答案】B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葡萄糖属于还原糖,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
B、由表格内容可知,葡萄糖含量越高,吸光值越小,样本中葡萄糖含量越多,去除沉淀后,溶液中铜离子越少,溶液的蓝色越浅,B错误;
C、吸光值与溶液的浓度有关,故与样本的葡萄糖含量和斐林试剂的用量有关,C正确;
D、由表格内容可知,葡萄糖含量越高,吸光值越小,对照表格可知,若某样本的吸光值为0.602,则其葡萄糖含量在0.1mg/mL~0.2mg/mL之间,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
11.(2023高一上·成都期中) 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储藏物不断代谢变化,香蕉逐渐变甜。图A中Ⅰ、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现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进行研磨,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中制成两种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图B)。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摇匀后,可观察到两管均呈蓝色,但c管颜色较浅
B.在b、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摇匀后,可观察到两管均呈砖红色,d管颜色较深
C.现提供适量的斐林试剂的甲、乙液和蒸馏水可检测香蕉果肉是否含有蛋白质
D.图A中I、Ⅱ曲线所表示的物质的组成元素都含C、H、O
【答案】B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与a管相比,c管内的淀粉含量下降,所以加入等量碘液后,两管均呈蓝色,但是c管颜色较浅,A正确;
B、b、d试管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B错误;
C、将斐林试剂的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用蒸馏水稀释,即可得到双缩脲试剂的B液,故可用斐林试剂和蒸馏水检测香蕉果肉是否含有蛋白质,C正确;
D、图A中I、Ⅱ曲线所表示的物质分别是淀粉和还原糖,它们都是由C、H、O组成的,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IV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12.(2023高三上·双鸭山开学考)下图是鉴定生物组织中某种成分的操作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甲试剂也可以用于鉴定蛋白质
B.可用菠菜叶片替代苹果
C.石英砂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
D.甲试剂由甲、乙两种液体组成,使用时先加甲液再加乙液
【答案】C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选材及颜色变化(砖红色沉淀)可知,该实验测定的是还原糖,其中甲试剂是斐林试
剂,它不能用于鉴定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
B、还原糖鉴定需要选择无色或浅色的实验材料,由于菠菜叶片呈绿色,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不能用菠菜叶替代苹果,B不符合题意;
C、石英砂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符合题意;
D、斐林试剂是由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组成,使用时应先将甲、乙两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不能分开加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苹果制作观察材料、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可以判断图解是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用斐林试剂鉴定。
13.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10mL量筒而不用5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答案】B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非10mL量筒,这样量取更准确,A不符合题意;
B、水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有利于试管中液体的快速升温,受热均匀,B符合题意;
C、斐林试剂的颜色为蓝色,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蓝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C不符合题意;
D、斐林试剂要现用现配,不能长期保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水浴条件下能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是否存在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也不能鉴定还原糖的种类。
14.(2020·浙江选考)为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制备了某苹果的两种提取液:①浅红色混浊的匀浆;②浅黄色澄清的匀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取液②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加热产生红黄色沉淀,说明②中含有还原糖
B.与提取液②相比,①更适合用于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
C.提取液中含有淀粉、少量的麦芽糖和蔗糖等还原糖
D.检测还原糖时,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入B液
【答案】A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在热水浴条件下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所以提取液②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加热产生红黄色沉淀,说明②中含有还原糖,A正确;
B、由于②较澄清,①为浅红色混浊的匀浆,所以与提取液①相比,②更适合用于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B错误;
C、淀粉和蔗糖不是还原糖,C错误;
D、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的,不能检测还原糖,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在热水浴条件下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检测还原糖通常选用苹果或梨等这些白色或近白色的材料。
15.(2022高三上·龙岩月考)为探究发芽的玉米种子是否增加淀粉酶的合成促进淀粉水解,某同学按照下图的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各组试管加入相应的试剂与材料后,40℃保温30min,分别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第1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可以排除淀粉溶液是否含有还原糖
B.第2组的“X”表示加入等量蒸馏水,检测结果为浅蓝色
C.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才能观察到溶液发生颜色变化
D.仅第3、4组出现砖红色,说明发芽的玉米种子淀粉酶含量增多
【答案】B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第1组作为空白对照组,40℃保温30min,用斐林试剂检测,可以排除淀粉溶液是否含有还原糖,A正确;
B、根据实验分析,加入的X是应该是发芽前的提取液,该提取液中不含淀粉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为还原糖,故加入斐林试剂后呈现浅蓝色(斐林试剂的颜色),B错误;
C、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才能观察到溶液发生颜色变化,C正确;
D、仅第3、4组出现砖红色,说明发芽前玉米种子不含淀粉酶,发芽的玉米种子有淀粉酶,淀粉酶含量增多,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16.(2022高一下·云县月考)为了验证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淀粉分解产生还原糖,某研究小组取两只烧杯甲和乙,都放入等量的淀粉溶液20mL,甲中加入30mL制备好的土壤浸出液,乙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7天(所有操作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然后从甲中取出样液放入试管A1、A2 (均2mL),从乙中也取出样液放入试管B1、B2 (均2mL),在A1、B1中加入等量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  )
A.A1和B1都会有蓝色出现,而且颜色深浅一致
B.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B2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C.A2和B2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D.以上结果都不正确
【答案】B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淀粉,因此A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成还原糖,A1不能与碘液发生蓝色反应,但A2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蒸馏水不能将淀粉分解成还原糖,因此B1能与碘液发生蓝色反应,但B2不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淀粉遇碘液变蓝。
二、非选择题
17.(2024高一下·北京市期末)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教材要求必须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使用,但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设想按照不同的使用顺序先后使用甲液和乙液及混合后使用。
实验猜想: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与其甲液、乙液使用顺序及是否混用无关。
实验设计:为探究以上猜想,实验设计思路如表所示。
试管 第1次加入物 第2次加入物 第3次加入物 加热 颜色变化
1号 2 mL苹果汁 0.5 mL 0.05 g/mL的CuSO4溶液 0.5 mL 0.1 g/mL的NaOH溶液 加热  
2号 2 mL苹果汁 A B 加热  
3号 2 mL苹果汁 C 加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3号试管中应加入的物质是A   ,B   ,C   。
(2)1号与2号试管相比,实验变量为   。
(3)理论预测及相关结论:
①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正确的    。
②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
【答案】0.5 mL 0.1 g/mL的NaOH溶液;0.5 mL 0.05 g/mL的CuSO4溶液;0.5 mL 0.1 g/mL的NaOH溶液和0.5 mL 0.05 g/mL的CuSO4溶液的混合液;0.5 mL 0.05 g/mL的CuSO4溶液与0.5 mL 0.1 g/mL的NaOH溶液的加入顺序;若1、2、3三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实验猜想是正确的;若1、2、3三支试管不全出现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1)根据实验者设想按照不同的顺序先后使用甲液和乙液及混合后使用,2、3号试管中空格处应加入的物质:A为0.5mL0.1g/mL的NaOH溶液;B为0.5mL0.05g/mL的CuSO4溶液;C为0.5mL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的混合物。
(2)由表格分析可知,1号和2号试管相比实验变量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加入顺序。
(3))①若1、2、3三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实验猜想是正确的;②若1、2、3三支试管不全出现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分析】检测还原糖的实验通常采用化学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滴定法。以下是直接滴定法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首先将待测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去除可能干扰测定的物质。例如,对于含有蛋白质的样品,可以使用蛋白质沉淀剂(如三氯乙酸)将蛋白质沉淀,然后离心去除沉淀物。
2.标准溶液的制备:制备已知浓度的标准还原糖溶液,常用的标准溶液有葡萄糖溶液。标准溶液的浓度应适当选择,以便在实验范围内获得良好的线性关系。
3.费林氏液的配制:费林氏液是一种含有铜离子的弱氧化剂,用于检测还原糖。配制费林氏液时,通常将酒石酸钾钠和硫酸铜溶液混合,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以调节pH值。
4.滴定:将处理后的样品溶液和费林氏液分别加入滴定管中,然后进行滴定。在滴定过程中,可以使用次甲基蓝作为指示剂。当样品中的还原糖与费林氏液中的铜离子反应时,会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到达终点时,稍过量的还原糖立即将次甲基蓝还原,使蓝色褪色,呈现出原样品溶液的颜色。
5.计算:根据样品消耗的费林氏液体积和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
18.(2024高一上·广州月考)炸薯条是常见的快餐食品。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有差异。若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过高,可能导致油炸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为检测还原糖含量,研究人员采用不同方法制备马铃薯块茎提取液,结果如下表所示。
方法 提取液颜色 提取液澄清度 还原糖浸出程度
一 浅黄色 澄清 充分
二 深红褐色 澄清 充分
三 浅红褐色 不澄清 不充分
回答下列问题:
(1)马铃薯块茎提取液中含有淀粉,此外还含有少量麦芽糖、果糖和   等还原糖。
(2)据表分析,三种马铃薯块茎提取液制备方法中,方法   最符合检测还原糖的要求,原因是这种方法制备提取液时还原糖浸出程度   ,并且提取液的颜色   ,有利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
(3)检测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操作步骤:取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提取液2mL分别注入不同的试管,   ,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4)结果分析: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多少可通过比较   进行估量。
【答案】(1)葡萄糖
(2)一;充分;浅
(3)分别向各支试管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1mL,将试管置于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4)砖红色颜色的深浅(或砖红色沉淀的多少)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1)马铃薯块茎提取液中含有淀粉,此外还含有少量麦芽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还原糖。
(2)方法一制备的提取液还原糖浸出程度充分,并且提取液的颜色为浅黄色,色泽最浅,有利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因此三种马铃薯块茎提取液制备方法中,方法一最符合检测还原糖的要求。
(3)检测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操作步骤:取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提取液2mL分别注入不同的试管,分别向各支试管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1 mL,将试管置于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4)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多少可通过比较砖红色颜色的深浅(或砖红色沉淀的多少)进行估量。
【分析】1、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和麦芽糖等。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实验中可以使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存在。
2、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步骤:①向试管内注人2L待测组织样液;②向试管内注人1mL要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19.(2023高三上·重庆市月考)茅草含有降血糖因子及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为了将其开发成一种保健饮料,需要检测该茅草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和淀粉。某研究小组以此为实验课题,请完善下列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探究茅草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和淀粉。
(2)实验材料:茅草研磨液、所需检测试剂和仪器等。
(3)实验原理:还原性糖可用   试剂检测,淀粉可用   检测。
(4)实验步骤:
①取茅草研磨液,在A、B、C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研磨液。
②向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B试管中加入   ,摇匀后,放入盛有80~100℃热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C试管中加入   ,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及实验结论:
①若B试管中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不出现蓝色,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   。
②   ,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不含还原糖,含有淀粉。
③   ,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既含还原糖,又含淀粉。
④若B试管中不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没有出现蓝色,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既不含还原糖,又不含淀粉。
【答案】本尼迪特;碘液;2mL本尼迪特试剂;1-2滴碘液;含还原糖,不含有淀粉;若B试管中不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出现蓝色;若B试管中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出现蓝色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3)还原性糖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呈现红黄色,淀粉可用碘液检测,呈现蓝色。
(4)实验步骤:②向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B试管中加入2mL本尼迪特试剂,摇匀后,放入盛有80~100℃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C试管中加入1-2滴碘液,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5)实验结果预测及实验结论:
①若B试管中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没有出现蓝色,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含还原糖,不含有淀粉。
②若B试管中不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出现蓝色,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不含还原糖,含有淀粉。
③若B试管中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出现蓝色,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既含还原糖,又含淀粉。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淀粉遇碘液变蓝。
20.(2023高一上·沙坪坝开学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熊虫”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生命力最为顽强的动物。熊虫对不良环境有极强的抵抗力,当环境恶化时,熊虫会把身体蜷缩起来,一动不动。这时它们会自行脱掉体内99%的水分,身体萎缩成正常情况下的一半,处于一种隐生(假死)状态,此时会展现出惊人的耐力,以此来“扛”过各种极端环境。处于假死状态的熊虫的代谢率几乎降到零,甚至能耐受-273℃冰冻数小时,直到环境改善为止。据研究,熊虫进入隐生状态时,它们的体内会大量产生一种叫做海藻糖的二糖,回答下列问题:
(1)海藻糖是由   元素组成的,若要探究它是否为还原糖,在海藻糖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没有发生相应的颜色反应,能否说明海藻糖为非还原糖?为什么?   。
(2)有人认为“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用于验证题中假设的真实性,请将其补充完整。
实验材料:哺乳动物细胞、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不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
注: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看,用于实验的哺乳动物细胞应具有自身不含也不能合成海藻糖的特点。
操作过程:
①取适量哺乳动物细胞,等分成甲、乙两组(以甲组为实验组);
②   ;
③甲、乙两组均控制-273℃冰冻数小时;
④观察甲、乙两组细胞存活状况,写出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   ;
若   。
【答案】(1)C、H、O;不能,因为没有水浴加热
(2)甲组添加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乙组添加不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若甲组细胞生长良好,乙组细胞死亡则假设成立;若甲、乙两组细胞都死亡,则假设不成立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1)海藻糖是一种二糖,其组成元素为C、H、O;检测还原糖常用的试剂是斐林试剂,用该试剂检测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若在海藻糖溶液中加入该试剂没有发生相应的颜色反应,并不能说明海藻糖为非还原糖。
(2)分析题意,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培养液中是否含有海藻糖,因变量是低温条件下细胞的活性,按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适量哺乳动物细胞,等分成甲、乙两组(以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
②向甲组细胞中添加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向乙组细胞中添加等量的不加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
③将甲、乙两组细胞均控制在-273℃的条件下冰冻数小时;
④观察并记录两组细胞的生活状况。
可能的结果及结论是:若甲组细胞生长良好,乙组细胞死亡,则说明该海藻糖在低温下对组织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若甲、乙两组细胞都死亡,说明海藻糖在低温条件下不能保护组织细胞。
【分析】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实验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
(2)对照原则:对照实验是除了一个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培养液中是否含有海藻糖,因变量是低温条件下细胞的活性。
1 / 1检测还原糖的实验—高考生物一轮实验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2024高一下·阳山月考)某实验小组拟检测葡萄汁中的还原糖,应选用(  )
A.斐林试剂 B.双缩脲试剂 C.苏丹Ⅲ染液 D.碘液
2.(2019·浙江会考)下列试剂中,可用于检测淀粉的是(  )
A.双缩脲试剂 B.苏丹Ⅲ染液
C.碘一碘化钾溶液 D.本尼迪特试剂
3.(2023高一上·柳州月考) 某同学利用斐林试剂检测了一款在广告中宣称“无糖”的饮料样品,结果发现未产生砖红色沉淀。据此推测该饮料可能不含(  )
A.还原糖 B.纤维素 C.蔗糖 D.淀粉
4.(2023高一上·四平月考)某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义务为糖尿病患者检测尿液,看其是否康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所用试剂为质量浓度为 0.1g/mL 的 NaOH 溶液和 0.01g/mL 的 CuSO4 溶液
②向尿液中先加入 NaOH 溶液,摇荡均匀后,再加入 CuSO4 溶液
③向尿液中加入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是否有紫色反应
④为了使结果更可信,应取等量的含有蔗糖的蒸馏水溶液为对照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2021高一上·长白月考)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若加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该成分是(  )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6.(2022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下列关于还原糖鉴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由于甘蔗中含糖量高,所以是鉴定还原糖的理想材料
B.鉴定还原糖所选材料应为白色或近于白色,便于观察反应后的颜色
C.鉴定还原糖所用的试剂,也可以直接用于鉴定蛋白质
D.鉴定还原糖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但必须加热至沸腾
7.(2022高二下·丽水期末)某同学患有乳糖(属于还原性糖)不耐受,适宜食用无乳糖奶粉。为判断一袋奶粉是否适合自己,可选用的鉴定试剂是(  )
A.本尼迪特试剂 B.双缩脲试剂
C.苏丹Ⅲ染液 D.碘液
8.(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经常饮用奶茶容易导致人体肥胖、神经过敏、早衰、糖尿病等危害,这些危害与奶茶中所含成分有很大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从某著名品牌的奶茶店买回一杯无色奶茶,欲对其相关成分进行鉴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碘液检测是否含淀粉,若呈蓝色,则奶茶中含淀粉
B.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是否含蛋白质,应先加A液,再加B液
C.用苏丹Ⅲ染液检测是否含脂肪,若呈橘黄色,则说明奶茶中含有脂肪
D.若奶茶中含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时,混匀后可观察到奶茶由无色变成砖红色
9.(2024·贵阳模拟)尿糖试纸是用来检测尿糖情况的专用试纸,试纸将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以及显色剂固定在纸条上,根据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以及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物质的原理,测定尿液中葡萄糖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尿糖试纸的检测原理与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原理相同
B.显色剂变色的原因是H2O2将无色化合物氧化为有色化合物
C.尿液中葡萄糖被葡萄糖氧化酶分解后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D.使用尿糖试纸检测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一定会产生显色反应
10.(2024高一上·武汉期末) 在一定条件下,斐林试剂可与葡萄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去除沉淀后,测定溶液的吸光值,可用于计算葡萄糖含量。下表是用该方法检测不同样本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样本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去除沉淀后溶液的吸光值 0.616 0.606 0.595 0.583 0.571 0.564
样本中的葡萄糖含量(mg/mL) 0.0 0.1 0.2 0.3 0.4 0.5
A.斐林试剂与葡萄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需要水浴加热
B.样本中葡萄糖含量越多,去除沉淀后溶液的蓝色越深
C.吸光值的大小与样本中葡萄糖的含量和斐林试剂用量有关
D.若吸光值为0.602,则葡萄糖含量介于0.1-0.2mg/mL之间
11.(2023高一上·成都期中) 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储藏物不断代谢变化,香蕉逐渐变甜。图A中Ⅰ、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现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进行研磨,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中制成两种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图B)。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摇匀后,可观察到两管均呈蓝色,但c管颜色较浅
B.在b、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摇匀后,可观察到两管均呈砖红色,d管颜色较深
C.现提供适量的斐林试剂的甲、乙液和蒸馏水可检测香蕉果肉是否含有蛋白质
D.图A中I、Ⅱ曲线所表示的物质的组成元素都含C、H、O
12.(2023高三上·双鸭山开学考)下图是鉴定生物组织中某种成分的操作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甲试剂也可以用于鉴定蛋白质
B.可用菠菜叶片替代苹果
C.石英砂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
D.甲试剂由甲、乙两种液体组成,使用时先加甲液再加乙液
13.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10mL量筒而不用5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14.(2020·浙江选考)为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制备了某苹果的两种提取液:①浅红色混浊的匀浆;②浅黄色澄清的匀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取液②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加热产生红黄色沉淀,说明②中含有还原糖
B.与提取液②相比,①更适合用于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
C.提取液中含有淀粉、少量的麦芽糖和蔗糖等还原糖
D.检测还原糖时,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入B液
15.(2022高三上·龙岩月考)为探究发芽的玉米种子是否增加淀粉酶的合成促进淀粉水解,某同学按照下图的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各组试管加入相应的试剂与材料后,40℃保温30min,分别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第1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可以排除淀粉溶液是否含有还原糖
B.第2组的“X”表示加入等量蒸馏水,检测结果为浅蓝色
C.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才能观察到溶液发生颜色变化
D.仅第3、4组出现砖红色,说明发芽的玉米种子淀粉酶含量增多
16.(2022高一下·云县月考)为了验证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淀粉分解产生还原糖,某研究小组取两只烧杯甲和乙,都放入等量的淀粉溶液20mL,甲中加入30mL制备好的土壤浸出液,乙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7天(所有操作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然后从甲中取出样液放入试管A1、A2 (均2mL),从乙中也取出样液放入试管B1、B2 (均2mL),在A1、B1中加入等量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  )
A.A1和B1都会有蓝色出现,而且颜色深浅一致
B.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B2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C.A2和B2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D.以上结果都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2024高一下·北京市期末)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教材要求必须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使用,但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设想按照不同的使用顺序先后使用甲液和乙液及混合后使用。
实验猜想: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与其甲液、乙液使用顺序及是否混用无关。
实验设计:为探究以上猜想,实验设计思路如表所示。
试管 第1次加入物 第2次加入物 第3次加入物 加热 颜色变化
1号 2 mL苹果汁 0.5 mL 0.05 g/mL的CuSO4溶液 0.5 mL 0.1 g/mL的NaOH溶液 加热  
2号 2 mL苹果汁 A B 加热  
3号 2 mL苹果汁 C 加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3号试管中应加入的物质是A   ,B   ,C   。
(2)1号与2号试管相比,实验变量为   。
(3)理论预测及相关结论:
①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正确的    。
②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
18.(2024高一上·广州月考)炸薯条是常见的快餐食品。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有差异。若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过高,可能导致油炸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为检测还原糖含量,研究人员采用不同方法制备马铃薯块茎提取液,结果如下表所示。
方法 提取液颜色 提取液澄清度 还原糖浸出程度
一 浅黄色 澄清 充分
二 深红褐色 澄清 充分
三 浅红褐色 不澄清 不充分
回答下列问题:
(1)马铃薯块茎提取液中含有淀粉,此外还含有少量麦芽糖、果糖和   等还原糖。
(2)据表分析,三种马铃薯块茎提取液制备方法中,方法   最符合检测还原糖的要求,原因是这种方法制备提取液时还原糖浸出程度   ,并且提取液的颜色   ,有利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
(3)检测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操作步骤:取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提取液2mL分别注入不同的试管,   ,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4)结果分析: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多少可通过比较   进行估量。
19.(2023高三上·重庆市月考)茅草含有降血糖因子及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为了将其开发成一种保健饮料,需要检测该茅草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和淀粉。某研究小组以此为实验课题,请完善下列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探究茅草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和淀粉。
(2)实验材料:茅草研磨液、所需检测试剂和仪器等。
(3)实验原理:还原性糖可用   试剂检测,淀粉可用   检测。
(4)实验步骤:
①取茅草研磨液,在A、B、C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研磨液。
②向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B试管中加入   ,摇匀后,放入盛有80~100℃热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C试管中加入   ,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及实验结论:
①若B试管中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不出现蓝色,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   。
②   ,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不含还原糖,含有淀粉。
③   ,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既含还原糖,又含淀粉。
④若B试管中不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没有出现蓝色,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既不含还原糖,又不含淀粉。
20.(2023高一上·沙坪坝开学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熊虫”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生命力最为顽强的动物。熊虫对不良环境有极强的抵抗力,当环境恶化时,熊虫会把身体蜷缩起来,一动不动。这时它们会自行脱掉体内99%的水分,身体萎缩成正常情况下的一半,处于一种隐生(假死)状态,此时会展现出惊人的耐力,以此来“扛”过各种极端环境。处于假死状态的熊虫的代谢率几乎降到零,甚至能耐受-273℃冰冻数小时,直到环境改善为止。据研究,熊虫进入隐生状态时,它们的体内会大量产生一种叫做海藻糖的二糖,回答下列问题:
(1)海藻糖是由   元素组成的,若要探究它是否为还原糖,在海藻糖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没有发生相应的颜色反应,能否说明海藻糖为非还原糖?为什么?   。
(2)有人认为“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用于验证题中假设的真实性,请将其补充完整。
实验材料:哺乳动物细胞、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不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
注: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看,用于实验的哺乳动物细胞应具有自身不含也不能合成海藻糖的特点。
操作过程:
①取适量哺乳动物细胞,等分成甲、乙两组(以甲组为实验组);
②   ;
③甲、乙两组均控制-273℃冰冻数小时;
④观察甲、乙两组细胞存活状况,写出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   ;
若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成砖红色沉淀,因此可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故葡萄汁中的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A符合题意;
B、双缩脲试剂可用于检测蛋白质,不能检测还原糖,B不符合题意;
C、苏丹Ⅲ染液用于检测脂肪的存在,不能检测还原糖,C不符合题意;
D、碘液可检测淀粉的存在,不能用于还原糖的检测(淀粉不是还原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检测: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4)淀粉遇碘液变蓝。
2.【答案】C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双缩脲试剂是检测蛋白质的,不是检测淀粉的,A不符合题意
B、苏丹Ⅲ试剂是染脂肪的,不是染淀粉的,B不符合题意
C、碘一碘化钾溶液是检测淀粉的,遇淀粉变蓝 ,C符合题意
D、本尼迪特试剂是斐林试剂的改良版,是检测还原糖的,淀粉不是还原糖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相关实验试剂:
1、斐林试剂
作用:鉴定还原性糖:C6H12O6、果糖、麦芽糖、乳糖等。
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如用于鉴定组织液中有否还原性糖、糖尿病人尿成分分析、酶专一性探索等。
2、班氏尿糖定性试剂
使用方法同斐林试剂,所不同的是班氏试剂可长期使用。
3、双缩脲试剂
作用:鉴定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产生紫色反应。也可用于鉴定多肽。
4、苏丹Ⅲ
作用:鉴定脂肪,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
作用:用于洋葱根尖的解离,即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能杀死细胞固定。
6、质量浓度为0.01g/mL的或0.02g/mL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
作用: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
7、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
作用:观察成熟植物细胞质分离时用。经此处理细胞仍具活性。
8、质量浓度为0.1mg/mL的亚甲基蓝溶液
作用:(1)用于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观察;
(2)用于检测水中细菌情况,根据亚甲基蓝褪色情况,判断水质被细菌污染情况。
是活体染色剂。
9、丙酮
是有机溶剂,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时,用于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可用酒精替代,不过提取色素时将绿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10、层析液
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很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代用品:93号汽油、四氯化碳
11、SiO2、CaCO3
作用:加入少许SiO2是为了研磨得充分;加入少许CaCO3是为了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12、碘液
作用:用来测定淀粉,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色的复合物。
13、二苯胺
作用: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
14、NaOH
作用:用于吸收CO2(验证光合作用需要CO2)或改变溶液的pH,
15、Ca(OH)2
作用:鉴定CO2(验证呼吸作用产生CO2)。
16、NaHCO3
作用:提供CO2等。
3.【答案】A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颜色变为砖红色。纤维素、蔗糖、淀粉都不是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4.【答案】D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①斐林试剂的甲液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0.05g/mL的CuSO4溶液,①错误;
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应等量混匀后再加入尿液,②错误;
③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向尿液中加入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是否有砖红色沉淀产生,③错误;
④蔗糖不是还原糖,为了使结果更可信,应取等量的含有葡萄糖的蒸馏水溶液为对照组,④错误。
综上,不正确的是①②③④,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mL要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5.【答案】C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该成分加入双缩脲试剂处理后出现紫色,说明其含有蛋白质;
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该成分加入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说明其含有还原糖。综合以上可知,该成分为糖蛋白,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IV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粉遇碘液变蓝。
6.【答案】B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甘蔗中的糖主要是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因此甘蔗的茎不能用于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A错误;
B、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所以鉴定还原糖所选材料应为白色或近于白色,便于观察反应后的颜色,B正确;
C、鉴定还原糖用斐林试剂,鉴定蛋白质用的是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甲液与双缩脲试剂A液相同,但斐林试剂乙液与双缩脲试剂B液不相同,因此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不可直接用于蛋白质鉴定,C错误;
D、鉴定还原糖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但必须加热至50℃-60℃,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糖类中的还液原糖,如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应选用无色或白色的实验材料。反应时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2、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7.【答案】A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乳糖不耐受是不能食用乳糖,乳糖是还原糖,可以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水浴加热后呈红黄色沉淀。双缩脲试剂是用来鉴定蛋白质的,呈紫色。苏丹Ⅲ染液鉴定脂肪,呈橙黄色颗粒。碘液检测淀粉,呈蓝色。
故答案为:A。
【分析】还原糖的检测:
8.【答案】D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淀粉遇碘液会呈现蓝色,因此可以用碘液检测奶茶中是否含淀粉,A正确;
B、鉴定蛋白质,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时,应先加A液(氢氧化钠溶液),以营造碱性环境,然后再加B液(硫酸铜溶液),B正确;
C、苏丹Ⅲ染液遇脂肪呈橘黄色,该试剂只能检测该奶茶中是否含脂肪,C正确;
D、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可观察到奶茶由蓝色变为出现砖红色沉淀,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蛋白质的鉴定:选材→制备组织样液→加双缩脲试剂A→摇匀→加双缩脲试剂B摇匀→观察颜色
实验原理: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和双缩脲分子的化学键相似,都能在碱性溶液中和Cu2+发生颜色反应,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方法步骤的实例:
实验现象:1、2号两支试管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后均无颜色变化,但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后,1号试管出现紫色,2号试管无明显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蛋清液中有蛋白质存在。
9.【答案】D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原理是在水浴加热条件下,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该尿糖试纸的检测原理与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原理不同,A错误;
B、显色剂变色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而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物质 ,B错误;
C、该试纸的检测原理是利用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而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物质 ,因此尿液中葡萄糖被葡萄糖氧化酶分解后不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C错误;
D、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较高,使用尿糖试纸检测糖尿病患者一定会产生显色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乳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呈砖红色。新配制的斐林试剂会出现Cu(OH)2,还原糖中的醛基(-CHO)具有弱还原性,在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可与Cu(OH)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把Cu2+还原成Cu+,从而生成砖红色的Cu2O。
10.【答案】B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葡萄糖属于还原糖,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
B、由表格内容可知,葡萄糖含量越高,吸光值越小,样本中葡萄糖含量越多,去除沉淀后,溶液中铜离子越少,溶液的蓝色越浅,B错误;
C、吸光值与溶液的浓度有关,故与样本的葡萄糖含量和斐林试剂的用量有关,C正确;
D、由表格内容可知,葡萄糖含量越高,吸光值越小,对照表格可知,若某样本的吸光值为0.602,则其葡萄糖含量在0.1mg/mL~0.2mg/mL之间,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
11.【答案】B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与a管相比,c管内的淀粉含量下降,所以加入等量碘液后,两管均呈蓝色,但是c管颜色较浅,A正确;
B、b、d试管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B错误;
C、将斐林试剂的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用蒸馏水稀释,即可得到双缩脲试剂的B液,故可用斐林试剂和蒸馏水检测香蕉果肉是否含有蛋白质,C正确;
D、图A中I、Ⅱ曲线所表示的物质分别是淀粉和还原糖,它们都是由C、H、O组成的,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IV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12.【答案】C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选材及颜色变化(砖红色沉淀)可知,该实验测定的是还原糖,其中甲试剂是斐林试
剂,它不能用于鉴定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
B、还原糖鉴定需要选择无色或浅色的实验材料,由于菠菜叶片呈绿色,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不能用菠菜叶替代苹果,B不符合题意;
C、石英砂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符合题意;
D、斐林试剂是由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组成,使用时应先将甲、乙两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不能分开加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苹果制作观察材料、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可以判断图解是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用斐林试剂鉴定。
13.【答案】B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非10mL量筒,这样量取更准确,A不符合题意;
B、水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有利于试管中液体的快速升温,受热均匀,B符合题意;
C、斐林试剂的颜色为蓝色,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蓝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C不符合题意;
D、斐林试剂要现用现配,不能长期保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水浴条件下能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是否存在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也不能鉴定还原糖的种类。
14.【答案】A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在热水浴条件下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所以提取液②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加热产生红黄色沉淀,说明②中含有还原糖,A正确;
B、由于②较澄清,①为浅红色混浊的匀浆,所以与提取液①相比,②更适合用于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B错误;
C、淀粉和蔗糖不是还原糖,C错误;
D、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的,不能检测还原糖,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在热水浴条件下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检测还原糖通常选用苹果或梨等这些白色或近白色的材料。
15.【答案】B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A、第1组作为空白对照组,40℃保温30min,用斐林试剂检测,可以排除淀粉溶液是否含有还原糖,A正确;
B、根据实验分析,加入的X是应该是发芽前的提取液,该提取液中不含淀粉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为还原糖,故加入斐林试剂后呈现浅蓝色(斐林试剂的颜色),B错误;
C、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才能观察到溶液发生颜色变化,C正确;
D、仅第3、4组出现砖红色,说明发芽前玉米种子不含淀粉酶,发芽的玉米种子有淀粉酶,淀粉酶含量增多,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16.【答案】B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淀粉,因此A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成还原糖,A1不能与碘液发生蓝色反应,但A2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蒸馏水不能将淀粉分解成还原糖,因此B1能与碘液发生蓝色反应,但B2不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淀粉遇碘液变蓝。
17.【答案】0.5 mL 0.1 g/mL的NaOH溶液;0.5 mL 0.05 g/mL的CuSO4溶液;0.5 mL 0.1 g/mL的NaOH溶液和0.5 mL 0.05 g/mL的CuSO4溶液的混合液;0.5 mL 0.05 g/mL的CuSO4溶液与0.5 mL 0.1 g/mL的NaOH溶液的加入顺序;若1、2、3三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实验猜想是正确的;若1、2、3三支试管不全出现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1)根据实验者设想按照不同的顺序先后使用甲液和乙液及混合后使用,2、3号试管中空格处应加入的物质:A为0.5mL0.1g/mL的NaOH溶液;B为0.5mL0.05g/mL的CuSO4溶液;C为0.5mL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的混合物。
(2)由表格分析可知,1号和2号试管相比实验变量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加入顺序。
(3))①若1、2、3三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实验猜想是正确的;②若1、2、3三支试管不全出现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分析】检测还原糖的实验通常采用化学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滴定法。以下是直接滴定法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首先将待测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去除可能干扰测定的物质。例如,对于含有蛋白质的样品,可以使用蛋白质沉淀剂(如三氯乙酸)将蛋白质沉淀,然后离心去除沉淀物。
2.标准溶液的制备:制备已知浓度的标准还原糖溶液,常用的标准溶液有葡萄糖溶液。标准溶液的浓度应适当选择,以便在实验范围内获得良好的线性关系。
3.费林氏液的配制:费林氏液是一种含有铜离子的弱氧化剂,用于检测还原糖。配制费林氏液时,通常将酒石酸钾钠和硫酸铜溶液混合,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以调节pH值。
4.滴定:将处理后的样品溶液和费林氏液分别加入滴定管中,然后进行滴定。在滴定过程中,可以使用次甲基蓝作为指示剂。当样品中的还原糖与费林氏液中的铜离子反应时,会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到达终点时,稍过量的还原糖立即将次甲基蓝还原,使蓝色褪色,呈现出原样品溶液的颜色。
5.计算:根据样品消耗的费林氏液体积和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
18.【答案】(1)葡萄糖
(2)一;充分;浅
(3)分别向各支试管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1mL,将试管置于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4)砖红色颜色的深浅(或砖红色沉淀的多少)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1)马铃薯块茎提取液中含有淀粉,此外还含有少量麦芽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还原糖。
(2)方法一制备的提取液还原糖浸出程度充分,并且提取液的颜色为浅黄色,色泽最浅,有利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因此三种马铃薯块茎提取液制备方法中,方法一最符合检测还原糖的要求。
(3)检测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操作步骤:取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提取液2mL分别注入不同的试管,分别向各支试管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1 mL,将试管置于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4)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多少可通过比较砖红色颜色的深浅(或砖红色沉淀的多少)进行估量。
【分析】1、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和麦芽糖等。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实验中可以使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存在。
2、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步骤:①向试管内注人2L待测组织样液;②向试管内注人1mL要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19.【答案】本尼迪特;碘液;2mL本尼迪特试剂;1-2滴碘液;含还原糖,不含有淀粉;若B试管中不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出现蓝色;若B试管中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出现蓝色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3)还原性糖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呈现红黄色,淀粉可用碘液检测,呈现蓝色。
(4)实验步骤:②向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B试管中加入2mL本尼迪特试剂,摇匀后,放入盛有80~100℃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C试管中加入1-2滴碘液,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5)实验结果预测及实验结论:
①若B试管中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没有出现蓝色,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含还原糖,不含有淀粉。
②若B试管中不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出现蓝色,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不含还原糖,含有淀粉。
③若B试管中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出现蓝色,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既含还原糖,又含淀粉。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淀粉遇碘液变蓝。
20.【答案】(1)C、H、O;不能,因为没有水浴加热
(2)甲组添加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乙组添加不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若甲组细胞生长良好,乙组细胞死亡则假设成立;若甲、乙两组细胞都死亡,则假设不成立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解答】(1)海藻糖是一种二糖,其组成元素为C、H、O;检测还原糖常用的试剂是斐林试剂,用该试剂检测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若在海藻糖溶液中加入该试剂没有发生相应的颜色反应,并不能说明海藻糖为非还原糖。
(2)分析题意,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培养液中是否含有海藻糖,因变量是低温条件下细胞的活性,按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适量哺乳动物细胞,等分成甲、乙两组(以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
②向甲组细胞中添加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向乙组细胞中添加等量的不加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
③将甲、乙两组细胞均控制在-273℃的条件下冰冻数小时;
④观察并记录两组细胞的生活状况。
可能的结果及结论是:若甲组细胞生长良好,乙组细胞死亡,则说明该海藻糖在低温下对组织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若甲、乙两组细胞都死亡,说明海藻糖在低温条件下不能保护组织细胞。
【分析】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实验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
(2)对照原则:对照实验是除了一个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培养液中是否含有海藻糖,因变量是低温条件下细胞的活性。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