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2.(2024·江西)某水果的W基因(存在多种等位基因)影响果实甜度。研究人员收集到1000棵该水果的植株,它们的基因型及对应棵数如下表。据表分析1的基因频率是( )
基因型 W1W2 W1W3 W2W2 W2W3 W3W4 W4W4
棵数 211 114 224 116 260 75
A.16.25% B.32.50% C.50.00% D.67.50%
3.(2024·贵州)李花是两性花,若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萌发产生的花粉管在花柱中会停止生长,原因是花柱细胞产生一种核酸酶降解花粉管中的rRNA所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一特性表明李不能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
B.这一特性表明李的遗传多样性高,有利于进化
C.r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碱基、核糖、磷酸
D.该核酸酶可阻碍花粉管中核糖体的形成
4.(2024·甘肃) 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间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
B.花期隔离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
5.(2024·湖南)我国科学家成功用噬菌体治疗方法治愈了耐药性细菌引起的顽同性尿路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
B.宿主菌经噬菌体侵染后,基因定向突变的几率变大
C.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
D.噬菌体繁殖消耗宿主菌的核苷酸、氮基酸和能量等
6.(2024·湖北真题)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该病
B.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
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
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
7.(2024·湖北真题)研究发现,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不同芦鹀种群的两个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相较于其他鸣唱特征有明显分歧。因此推测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在芦鹀的早期物种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
B.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D.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的差异,表明这三个芦鹀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8.(2024·黑吉辽)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9.(2024·浙江选考) 痕迹器官是生物体上已经失去用处,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鲸和海牛的后肢已经退化,但体内仍保留着后肢骨痕迹;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鲸和海牛起源于陆地动物
B.人类的盲肠退化与进化过程中生活习性的改变有关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所以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
二、多项选择题
10.(2024·湖南)土壤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可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10年内不同恢复阶
段土壤中纤毛虫物种数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土壤中某种纤毛虫的具体数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
B.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多样性及各目的种类数不断增加
C.调查期间土壤纤毛虫丰富度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D.退耕还林提高了纤毛虫的种群密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非选择题
11.(2024·北京)花葵的花是两性花,在大陆上观察到只有昆虫为它传粉。在某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上,研究者选择花葵集中分布的区域,在整个花期进行持续观察。
(1)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 。
(2)观察发现:有20种昆虫会进入花葵的花中,有3种鸟会将喙伸入花中,这些昆虫和鸟都与雌、雄蕊发生了接触(访花),其中鸟类访花频次明显多于昆虫;鸟类以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研究者随机选取若干健康生长的花葵花蕾分为两组,一组保持自然状态,一组用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统计相对传粉率(如图)。
结果说明 由此可知,鸟和花葵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 (单选)。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种间竞争
D.寄生
(3)研究者增加了一组实验,将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并统计传粉率。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4)该研究之所以能够揭示一些不常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因为“小岛”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小岛”在进化研究中也有独特优势,正如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的特征一直深深地触动影响着我。这些事实勾起了我所有的想法。”请写出“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
12.(2024·山东)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 (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 。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 。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 (填数字)。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 (填“丙”“丁”“戊”“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的一个整体,所以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
B、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由题可知,我国朱鹮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其数量还未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
C、“平平”及其后代是在北京动物园里繁殖的,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2)易地保护:把待保护物种迁至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等。
2.【答案】A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由表格可知,含有W1的基因型有W1W2、W1W3,则W1的基因频率=(211+114)/(1000×2)×100%=16.25%。分析得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基因频率:
3.【答案】A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4.【答案】A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花期隔离会导致种群间个体不能进行交配,但不一定导致出现了生殖隔离,故花期隔离不能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A错误;
B、花期隔离会导致2个种群间个体不能进行交配,从而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B正确;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都能导致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交配,均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
D、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即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花期隔离是一种在植物育种和植物保护中常用的技术,主要用于防止不同品种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自然杂交,确保种间和品种间的纯度。以下是对花期隔离技术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目的:花期隔离是指通过控制植物的花期,使不同品种或物种的开花时间错开,从而避免它们之间的花粉传播和杂交。这有助于保持植物种群的遗传纯度和特性,对于种子生产、植物育种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方法:1.分期播种或栽植:
对于一年生花卉或球根花卉,可以采用分期播种或栽植的方法,使不同品种或物种的开花期前后错开。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花期隔离的常用手段。
2.春化处理:
利用低温处理使植物提前进入休眠期,然后在适宜的温度下使其开花。这种方法可以人为地控制植物的花期,实现花期隔离。例如,对于原来秋播的2年生花卉,用低温处理其刚萌动的种子或幼苗,可以使植物通过春化当年即可开花。
3.温度调节:
通过加温或降温的方法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提前或延迟花期。多数花卉在冬季通过加温都能提前开花,而在早春气温回升前仍处于休眠状态的花木,采用人为低温可以延长休眠期,从而延迟开花。
4.光照调节:
光照是影响植物开花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通过加光、遮光及光暗颠倒等方法调节植物的光照条件,控制其花期。例如,对于长日照花卉,在日落后人工加光可以使其提前开花;对于短日照花卉,如菊花、一品红等,在傍晚或早晨遮光数小时可以提早开花。
5.水肥控制:
通过调节供水时间和肥料供应,可以控制某些球根花卉的花期。在干燥条件下,休眠分化完善后的花芽仍停留在球根中,直至供水时才生长开花。因此,可以通过调节供水时间来控制开花迟早。
应用领域:花期隔离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植物育种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花期隔离手段,可以保持种间和品种间的纯度,增加新珍贵品种的繁殖难度,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和损失。同时,在种子生产、植物育种、遗传工程等领域,花期隔离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答案】B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病毒
【解析】【解答】A、噬菌体是一种特异性侵染细菌的病毒, 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
C、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C正确;
D、噬菌体作为病毒,侵染细菌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噬菌体, 也称为细菌病毒, 是一种特殊的病毒, 因为它们以细菌作为宿主。 这些病毒能够导致细菌裂解, 即分解细菌。 噬菌体的存在普遍于自然环境中, 尤其是在充满细菌群落的地方, 如泥土和动物的肠道里。 它们在医学上引起了关注, 尤其是在尝试使用噬菌体治疗顽固性细菌感染方面。
6.【答案】B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该种群种患该病的个体的基因型有ZhW和ZhZh,由于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种群患病概率为(10%+10%x10%)x1/2=5.5%,A错误;
B、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B正确;
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有ZHZH、ZHZh、ZhZh、ZHW、ZhW五种,C错误;
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则种群中h基因频率降低,H基因频率应增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7.【答案】D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8.【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A、鲟类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鲟类的形态结构可以在比较解剖学上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正确;
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使不同水域的鲟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
C、适应具有相对性,一定的形态结构适应于一定的环境,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C错误;
D、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因此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也都可以给生物进化论提供有力的支持。
9.【答案】D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A、陆地动物具有灵活的后肢,鲸和海牛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了其可能起源于陆生动物,A正确;
B、人类的盲肠退化可能是由于生活习性的改变,不需要盲肠的消化而使其退化,B正确;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说明这些器官在这些生物中存在过,也说明该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C正确;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也可能有其他痕迹器官和四足动物类似,也可能和四足动物类似的痕迹器官在进化中消失,所以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不能说明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证据: (1)化石: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的证据。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 (3)胚胎学证据:鱼与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有相似的鳃裂和尾;脊椎动物在早期胚胎发育阶段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4)细胞水平证据:不同生物的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是对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有力支持。 (5)分子水平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有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其差异大小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10.【答案】A,B,D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利用目测估计法只能确定某种纤毛虫的相对数量,无法确定纤毛虫的具体数目,A错误;
B、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的多样性不断增加,但根据题图,某些目的种类数会出现波动(如恢复3年时异毛目和缘毛目消失),不一定保持不断增加,B错误;
C、土壤纤毛虫丰富度增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会进一步增大纤毛虫的丰富度,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C正确;
D、题干信息未提到纤毛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无法判断退耕还林对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ABD。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不受损害,保持原状)。
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11.【答案】(1)生态系统
(2)鸟类也可以参与花葵的传粉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A
(3)没有昆虫和鸟类传粉时花葵能否完成自花传粉并比较花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的传粉效率
(4)小岛的自然环境与陆地不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不同,生物能够进化出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物种特征;岛屿环境资源有限,物种之间竞争激烈,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生物的进化速度更快。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更大的整体。故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即一个生态系统。
(2)由题可知,自然状态下昆虫和鸟类都可以访花,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屏蔽鸟类后,相对传粉率下降,说明鸟类也可以参与花葵的传粉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根据上述分析,鸟类可以帮助花葵传粉,花葵能为鸟类提供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所以二者之间属于原始合作关系,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后,就不能完成异花传粉,由此可以推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没有昆虫和鸟类传粉时花葵能否完成自花传粉并比较花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的传粉效率。
(4)与陆地相比,不同的小岛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生物产生不同的选择作用,从而使生物能够进化出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物种特征,这是“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之一。此外,岛屿环境资源有限,不同物种之间竞争激烈,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进化速度更快。
【分析】种间关系的类型
1、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5、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12.【答案】(1)不能;水平结构;冷杉与其他物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
(2)50
(3)丙和丁;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更多的物种,维系物种多样性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的概念及组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 / 1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的一个整体,所以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
B、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由题可知,我国朱鹮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其数量还未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
C、“平平”及其后代是在北京动物园里繁殖的,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2)易地保护:把待保护物种迁至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等。
2.(2024·江西)某水果的W基因(存在多种等位基因)影响果实甜度。研究人员收集到1000棵该水果的植株,它们的基因型及对应棵数如下表。据表分析1的基因频率是( )
基因型 W1W2 W1W3 W2W2 W2W3 W3W4 W4W4
棵数 211 114 224 116 260 75
A.16.25% B.32.50% C.50.00% D.67.50%
【答案】A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由表格可知,含有W1的基因型有W1W2、W1W3,则W1的基因频率=(211+114)/(1000×2)×100%=16.25%。分析得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基因频率:
3.(2024·贵州)李花是两性花,若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萌发产生的花粉管在花柱中会停止生长,原因是花柱细胞产生一种核酸酶降解花粉管中的rRNA所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一特性表明李不能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
B.这一特性表明李的遗传多样性高,有利于进化
C.r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碱基、核糖、磷酸
D.该核酸酶可阻碍花粉管中核糖体的形成
【答案】A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4.(2024·甘肃) 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间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
B.花期隔离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
【答案】A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花期隔离会导致种群间个体不能进行交配,但不一定导致出现了生殖隔离,故花期隔离不能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A错误;
B、花期隔离会导致2个种群间个体不能进行交配,从而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B正确;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都能导致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交配,均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
D、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即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花期隔离是一种在植物育种和植物保护中常用的技术,主要用于防止不同品种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自然杂交,确保种间和品种间的纯度。以下是对花期隔离技术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目的:花期隔离是指通过控制植物的花期,使不同品种或物种的开花时间错开,从而避免它们之间的花粉传播和杂交。这有助于保持植物种群的遗传纯度和特性,对于种子生产、植物育种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方法:1.分期播种或栽植:
对于一年生花卉或球根花卉,可以采用分期播种或栽植的方法,使不同品种或物种的开花期前后错开。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花期隔离的常用手段。
2.春化处理:
利用低温处理使植物提前进入休眠期,然后在适宜的温度下使其开花。这种方法可以人为地控制植物的花期,实现花期隔离。例如,对于原来秋播的2年生花卉,用低温处理其刚萌动的种子或幼苗,可以使植物通过春化当年即可开花。
3.温度调节:
通过加温或降温的方法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提前或延迟花期。多数花卉在冬季通过加温都能提前开花,而在早春气温回升前仍处于休眠状态的花木,采用人为低温可以延长休眠期,从而延迟开花。
4.光照调节:
光照是影响植物开花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通过加光、遮光及光暗颠倒等方法调节植物的光照条件,控制其花期。例如,对于长日照花卉,在日落后人工加光可以使其提前开花;对于短日照花卉,如菊花、一品红等,在傍晚或早晨遮光数小时可以提早开花。
5.水肥控制:
通过调节供水时间和肥料供应,可以控制某些球根花卉的花期。在干燥条件下,休眠分化完善后的花芽仍停留在球根中,直至供水时才生长开花。因此,可以通过调节供水时间来控制开花迟早。
应用领域:花期隔离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植物育种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花期隔离手段,可以保持种间和品种间的纯度,增加新珍贵品种的繁殖难度,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和损失。同时,在种子生产、植物育种、遗传工程等领域,花期隔离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2024·湖南)我国科学家成功用噬菌体治疗方法治愈了耐药性细菌引起的顽同性尿路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
B.宿主菌经噬菌体侵染后,基因定向突变的几率变大
C.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
D.噬菌体繁殖消耗宿主菌的核苷酸、氮基酸和能量等
【答案】B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病毒
【解析】【解答】A、噬菌体是一种特异性侵染细菌的病毒, 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
C、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C正确;
D、噬菌体作为病毒,侵染细菌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噬菌体, 也称为细菌病毒, 是一种特殊的病毒, 因为它们以细菌作为宿主。 这些病毒能够导致细菌裂解, 即分解细菌。 噬菌体的存在普遍于自然环境中, 尤其是在充满细菌群落的地方, 如泥土和动物的肠道里。 它们在医学上引起了关注, 尤其是在尝试使用噬菌体治疗顽固性细菌感染方面。
6.(2024·湖北真题)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该病
B.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
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
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B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该种群种患该病的个体的基因型有ZhW和ZhZh,由于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种群患病概率为(10%+10%x10%)x1/2=5.5%,A错误;
B、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B正确;
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有ZHZH、ZHZh、ZhZh、ZHW、ZhW五种,C错误;
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则种群中h基因频率降低,H基因频率应增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7.(2024·湖北真题)研究发现,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不同芦鹀种群的两个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相较于其他鸣唱特征有明显分歧。因此推测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在芦鹀的早期物种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
B.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D.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的差异,表明这三个芦鹀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D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8.(2024·黑吉辽)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A、鲟类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鲟类的形态结构可以在比较解剖学上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正确;
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使不同水域的鲟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
C、适应具有相对性,一定的形态结构适应于一定的环境,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C错误;
D、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因此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也都可以给生物进化论提供有力的支持。
9.(2024·浙江选考) 痕迹器官是生物体上已经失去用处,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鲸和海牛的后肢已经退化,但体内仍保留着后肢骨痕迹;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鲸和海牛起源于陆地动物
B.人类的盲肠退化与进化过程中生活习性的改变有关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所以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A、陆地动物具有灵活的后肢,鲸和海牛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了其可能起源于陆生动物,A正确;
B、人类的盲肠退化可能是由于生活习性的改变,不需要盲肠的消化而使其退化,B正确;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说明这些器官在这些生物中存在过,也说明该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C正确;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也可能有其他痕迹器官和四足动物类似,也可能和四足动物类似的痕迹器官在进化中消失,所以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不能说明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证据: (1)化石: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的证据。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 (3)胚胎学证据:鱼与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有相似的鳃裂和尾;脊椎动物在早期胚胎发育阶段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4)细胞水平证据:不同生物的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是对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有力支持。 (5)分子水平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有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其差异大小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二、多项选择题
10.(2024·湖南)土壤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可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10年内不同恢复阶
段土壤中纤毛虫物种数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土壤中某种纤毛虫的具体数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
B.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多样性及各目的种类数不断增加
C.调查期间土壤纤毛虫丰富度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D.退耕还林提高了纤毛虫的种群密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A,B,D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利用目测估计法只能确定某种纤毛虫的相对数量,无法确定纤毛虫的具体数目,A错误;
B、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的多样性不断增加,但根据题图,某些目的种类数会出现波动(如恢复3年时异毛目和缘毛目消失),不一定保持不断增加,B错误;
C、土壤纤毛虫丰富度增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会进一步增大纤毛虫的丰富度,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C正确;
D、题干信息未提到纤毛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无法判断退耕还林对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ABD。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不受损害,保持原状)。
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三、非选择题
11.(2024·北京)花葵的花是两性花,在大陆上观察到只有昆虫为它传粉。在某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上,研究者选择花葵集中分布的区域,在整个花期进行持续观察。
(1)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 。
(2)观察发现:有20种昆虫会进入花葵的花中,有3种鸟会将喙伸入花中,这些昆虫和鸟都与雌、雄蕊发生了接触(访花),其中鸟类访花频次明显多于昆虫;鸟类以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研究者随机选取若干健康生长的花葵花蕾分为两组,一组保持自然状态,一组用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统计相对传粉率(如图)。
结果说明 由此可知,鸟和花葵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 (单选)。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种间竞争
D.寄生
(3)研究者增加了一组实验,将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并统计传粉率。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4)该研究之所以能够揭示一些不常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因为“小岛”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小岛”在进化研究中也有独特优势,正如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的特征一直深深地触动影响着我。这些事实勾起了我所有的想法。”请写出“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
【答案】(1)生态系统
(2)鸟类也可以参与花葵的传粉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A
(3)没有昆虫和鸟类传粉时花葵能否完成自花传粉并比较花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的传粉效率
(4)小岛的自然环境与陆地不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不同,生物能够进化出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物种特征;岛屿环境资源有限,物种之间竞争激烈,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生物的进化速度更快。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更大的整体。故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即一个生态系统。
(2)由题可知,自然状态下昆虫和鸟类都可以访花,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屏蔽鸟类后,相对传粉率下降,说明鸟类也可以参与花葵的传粉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根据上述分析,鸟类可以帮助花葵传粉,花葵能为鸟类提供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所以二者之间属于原始合作关系,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后,就不能完成异花传粉,由此可以推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没有昆虫和鸟类传粉时花葵能否完成自花传粉并比较花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的传粉效率。
(4)与陆地相比,不同的小岛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生物产生不同的选择作用,从而使生物能够进化出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物种特征,这是“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之一。此外,岛屿环境资源有限,不同物种之间竞争激烈,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进化速度更快。
【分析】种间关系的类型
1、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5、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12.(2024·山东)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 (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 。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 。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 (填数字)。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 (填“丙”“丁”“戊”“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 。
【答案】(1)不能;水平结构;冷杉与其他物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
(2)50
(3)丙和丁;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更多的物种,维系物种多样性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的概念及组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