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含解析)——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3.4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含解析)——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14 09:5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 )
A.噬菌体不含有蛋白质 B.DNA是双链双螺旋结构
C.DNA是遗传物质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在某DNA分子的所有碱基中,鸟嘌呤的分子数占22%,则胸腺嘧啶的分子数占( )
A.11% B.22% C.28% D.44%
3.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能发生“转化”的一组是( )
A.把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
B.把活的R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
C.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
D.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
4.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因就是一段DNA分子 B.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
C.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不同基因上带有的遗传信息相同
5.DNA复制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复制均细胞核内进行
B.DNA复制需要以解开的每条母链为模板
C.复制时要整个DNA分子解旋后再复制
D.复制时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序列相同
6.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正确的碱基配对是( )
A.A与T B.A与C C.C与T D.A与U
7.将DNA双链都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繁殖3代后提取DNA进行离心,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DNA复制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B.第三代所有大肠杆菌的DNA都含有14N
C.预测第三代大肠杆菌的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三条带
D.含有15N的DNA占全部大肠杆菌DNA的比例为1/4
8.某DNA片段(14N)含有2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若该DNA分子以同位素15N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将全部复制产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如图甲所示的结果;若将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DNA分子均含有15N
B.图甲X层为仅含14N的DNA,Y层的DNA仅一条链含14N
C.图乙W层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有4900个
D.图乙Z层与W层的脱氧核苷酸数之比是1:8
9.某生物体内的嘌呤碱基占碱基总数的44%,嘧啶碱基占碱基总数的56%,该生物不可能是( )
A.HIV B.T2噬菌体 C.大肠杆菌 D.大猩猩
10.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4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这24个DNA分了大约含有31.6亿个碱基对,其中构成基因的碱基数占碱基总数的比例不超过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B.生物体的DNA分子数目和基因数目相同,但构成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构成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C.虽然构成基因的碱基数目所占比例较小,但基因在DNA分子上是连续分布的
D.构成每个基因的碱基都包括A、T、G、C、U5种
11.图中1、2、3表示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4、5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1、2、3有可能在同一个细胞内都表达
B.基因1和基因3都位于染色体上且间隔远,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图中片段4、5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D.三个基因独立存在,不会相互融合,但功能上可以共同控制某一性状
12.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需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B.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
C.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
D.噬菌体在自身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
13.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含有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T2噬菌体,可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
B.图中搅拌的作用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短时间保温的目的是保证大肠杆菌未被裂解
D.由图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利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为32P
14.含有100个碱基对的——个DNA分子片段,其中一条链的A+T占40%,它的互补链中G与T分别占22%和18%,如果连续复制2次,则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 )
A.60个 B.120个 C.180个 D.240个
15.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然后将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和标记的T2噬菌体混合,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分别检测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保温时间过长几乎不影响上清液中 S的含量
B.该实验的思路是设法区分每一种物质,单独地直接地观察每一种物质的作用
C.甲、乙两组分别能产生少量含32P、35S的子代噬菌体
D.若用32P标记的一个噬菌体在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内增殖4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8
二、多选题
16.“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具有遗传效应。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5S、32P可分别将T2噬菌体外壳蛋白质中的肽键和DNA的磷酸标记
B.理论上,35S标记组沉淀物无放射性,可推测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
C.子代噬菌体只有部分具有放射性,说明DNA不是半保留复制
D.若侵染的大肠杆菌被32P标记,则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均具有放射性
17.下图为某DNA分子的部分平面结构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⑤是氢键,其在解旋酶、高温等因素的作用下断裂
B.③是连接DNA单链上2个核糖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
C.DNA分子中的每一个①均与两个磷酸基团相互连接
D.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C)/(G+T)的值不同
18.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含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
B.Ⅱ代细菌含14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2
C.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
D.通过DNA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细胞传给子代细胞,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19.图1为真核细胞核DNA复制的电镜照片,其中泡状结构为复制泡。图2为DNA复制时,形成的复制泡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子链延伸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过程发生在分裂间期,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B.图1中复制泡大小不一,可能是因为多个复制原点并非同时启动
C.图2中a端和b端分别是模板链的3′端和5′端
D.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等
20.含有4种碱基的某双链DNA分子中,胞嘧啶有m个,占该DNA碱基的比例为n。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有m(1/2n-1)个
B.该双链DNA分子中,脱氧核糖有(m/n-2)个
C.该双链DNA分子中,氢键有m(1/n+1)个
D.n≤1/2,该双链DNA分子中,游离的磷酸基团为2个
三、填空题
21.完成关于基因的部分探索历程的填空。
(1)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_______。
(2)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_______型,否定了这种说法。
(3)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_______和_______,通过搅拌离心后发现32P主要分布在_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中。
(5)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_______结构模型,该模型用_______的多样性来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进而科学家们发现基因的本质通常是______________。
22.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推测,科学家们找到了很多直接或者间接证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通过做肺炎链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可以推断出:_________。
(2)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的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这是用了科学方法中的______。
(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到了_________ 技术,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______。
(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中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推测,科学家们找到了很多直接或者间接证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并因此提出了“转化因子”的概念。请写出他认为这种转化是可遗传的实验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这是用了科学方法中的____________原理。
(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到了______技术,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中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推测,科学家们找到了很多直接或者间接证据,并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提出了科学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可以分离到的细菌是______。
(2)艾弗里完成体外转化实验后,有学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利用S型肺炎链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有人设计了以下实验推翻该观点:R型菌+__________(填“抗青霉素的S型DNA”或“普通S型DNA”)+青霉素→若出现_________,则DNA有遗传作用。
(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不用同位素14C和18O标记的原因是_________。
(4)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测定发现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保温培养时间过短_______,也可能是因为保温培养时间过长,_________。(从下列A、B中选填)
A.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B.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于培养液中
25.对于遗传物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三个先后进行的经典实验,运用不同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共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科学认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提出“转化因子”的推断。支撑这一推断的重要证据之一是:其中一组实验成功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并导致小鼠死亡。该组实验的处理方法是向小鼠体内注射__________。
(2)艾弗里等人证明DNA是“转化因子”。该实验运用__________(“加法”或“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发现只有用__________处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后,提取物才会失去转化活性,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因传统观念“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阻碍、艾弗里等人的结论并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
(3)赫尔希和蔡斯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包括4个关键步骤:①T2噬菌体侵染细菌、②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搅拌离心分离,正确的步骤顺序是__________(填序号),步骤④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以自身DNA为模板,__________提供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__________(含/不含)放射性;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部分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构成,A错误;B、噬菌体DNA是双链双螺旋结构,但不是赫尔希和黎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的,B错误;C、该实验证明,在噬菌体的亲子代之间只有DNA有连续性,子代噬菌体的性状是通过DN遗传的,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正确;D、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能表明DNA是遗传物质,无法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
2.答案:C
解析:在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含量相同,而胸腺嘧啶和腺嘌呤含量相同,故胸腺嘧啶的含量是(1-2×22%)/2=28%,C正确。
3.答案:D
解析:A、把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能直接繁殖,但不发生“转化”,A错误;B、把活的R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能直接繁殖,但不发生“转化”,B错误;C、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不能繁殖,也不发生“转化",C错误;D、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S型菌体内的转化因子(DNA)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D正确,故选D。
4.答案:C
解析:A、基因是一段有遗传效应的DNA,即DNA中不是所有片段都能构成一个基因,A错误;B、真核生物的核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它如原核生物的拟核区、叶绿体、线粒体中也有基因,B错误;C、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有些病毒以RNA为遗传物质,故基因还可以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C正确;D、不同基因上带有的遗传信息不同,由其上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D错误。故选C。
5.答案:B
解析:A、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均有DNA,DNA的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可进行DNA的复制,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主要在拟核中进行,A错误;B、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双链都作为模板,B正确;C、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C错误;D、复制时合成的两条子链是分别以两条母链为模板合成的,故合成的两条子链可互补配对,碱基序列不相同,D错误。故选B。
6.答案:A
解析: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严格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本题选A。
7.答案:C
解析:
8.答案:A
解析:A、甲为全部复制产物(DNA分子)离心的结果,该DNA分子以同位素15N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则图甲所示的DNA分子均含有15N,A正确;
B、图甲密度小的X层是同时含14N和15N的DNA,密度大的Y层DNA分子只含15N,B错误;
C、图乙是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W层是密度大的14个15N链,相当于7个DNA分子,由腺嘌呤占35%,可知胞嘧啶为15%,含有胞嘧啶的数目为2000×15%×7=2100个,C错误;
D、图乙Z层中为2条14N链,相当于一个DNA,W层中为14条15N链,相当于7个DNA,Z层与W层的核苷酸数之比是1:7,D错误。
故选A。
9.答案:B
解析:
10.答案:A
解析: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A正确;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生物体的DNA分子数目和基因数目不相同,构成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构成DNA分子的碱基总数,B错误;基因在DNA分子上不是连续分布的,C错误;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则含A、T、G、C4种碱基,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则含A、U、G、C4种碱基,D错误。
11.答案:B
解析:A、不同的组织细胞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1、2、3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可能不同,也有可能在同一个细胞内都表达,A正确;B、基因1和基因3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图中片段4、5的本质是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正确;D、三个基因独立存在,不会相互融合,可以共同控制某一性状,D正确。故选B。
12.答案:C
解析:C、噬菌体利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为场所,合成噬菌体外壳的蛋白质,合成的噬菌体RNA作为模板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过程,C正确。
13.答案:A
解析:A、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因此不能用含32p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培养,而应该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并标记噬菌体,A错误;B、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B正确;C、若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会裂解死亡,新产生的噬菌体会释放出来,C正确;D、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子代噬菌体,最后结果是沉淀物放射性很高,上清液放射性很低,因此推测该实验利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为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D正确。故选A。
14.答案:B
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双链DNA分子中,每条链中A+T所占的比例及双链中A+T的比例都相同,已知A与T之和占其中一条链碱基的40%,则这条链A+T=100×40%=40个, G+C=60个,另一条链同样A+T=40个,G+C=60个。又A=T,则该DNA双链中A=T=40个。如果连续复制2次,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则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即A=(22-1)×40=120。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因此保温时间过长也不影响上清液中35S的含量,A正确;
B、该实验的思路是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单独地直接地观察每一种物质在侵染过程中的作用,B正确;
C、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C错误;
D、若用32P标记的一个噬菌体在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内增殖4代,一共复制出24个子代噬菌体,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32P会出现在2个子代噬菌体中,故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8,D正确。
故选C。
16.答案:B
解析:A、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氨基酸残基的R基,32P标记T2噬菌体DNA的磷酸基团,A错误;
B、论上,35S标记组沉淀物无放射性,而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可以推测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B正确;
C、子代噬菌体只有部分具有放射性,是由于合成子代DNA的原料没有放射性,但不能说明DNA不是半保留复制,C错误;
D、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几乎不含磷元素,所以若侵染的大肠杆菌被32P标记,则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不具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B。
17.答案:BCD
解析:A、⑤是氢键,除使用解旋酶外,还有其他方法如高温等使⑤断裂,A正确;B、③是核苷酸内部的磷酸键,④是连接DNA单链上2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B错误;C、①是脱氧核糖,双链DNA分子中一个脱氧核糖主要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但在DNA分子链的末端,一个脱氧核糖和一个磷酸基团相连,C错误;D、根据A-T、G-C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C/G+T的值都是1,D错误。故选BCD。
18.答案:ACD
19.答案:ABD
解析:A、图1过程为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A正确;B、图1为真核细胞核DNA复制,其中一个DNA分子有多个复制泡,可加快复制速率,复制泡的大小不同,说明不同的复制起点不同时开始复制,B正确;C、子链的延伸方向是从5’-3’端延伸,且与模板链的关系是反向平行,因此,根据子链的延伸方向,可以判断,图2中a端和b端分别是模板链的5'端和3'端,C错误;D、DNA分子复制需要解旋酶(催化DNA双链的解旋)、DNA聚合酶(催化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DNA子链)、DNA连接酶(连接DNA片段),D正确。故选ABD。
20.答案:AC
解析:AB、胞嘧啶有m个,占该DNA碱基的比例为n,得出DNA分子碱基总数为m/n,脱氧核糖数也为m/n,A=T、C=G,腺嘌呤(A)=1/2(m/n-2m)=m(1/2n-1),A正确,B错误﹔C、胞嘧啶有m个,腺嘌呤为m(1/2n-1)个,氢键数=3m+2m(1/2n-1)=m(1/n+1),C正确;D、由于DNA分子含有4种碱基,胞嘧啶与腺嘌呤或胞嘧啶与胸腺嘧啶的和占比等于1/2,n不可能等于1/2,D错误。故选AC。
21.答案:(1)基因在染色体
(2)SⅢ
(3)设法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各自的效应
(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遗传物质)DNA蛋白质沉淀
(5)DNA双螺旋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2.答案:(1)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2)减法原理
(3)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先在含有放射性物质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4) DNA DNA DNA或RNA
23.答案:(1)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S型
(2)减法原理
(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先在含有放射性物质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4)DNA;DNA;DNA或RNA
解析:(1)若R型菌转化形成的S型菌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则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S型,这可作为“这种转化是可遗传的”的实验证据。
(2)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通过特定的酶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这是用了科学方法中的减法原理。
(3)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材料,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了以下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再用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因此需要先标记噬菌体的宿主细胞,即先在含有放射性物质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4)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DNA、DNA、DNA或RNA。
24.答案:(1)S型细菌和R型细菌
(2)抗青霉素的S型DNA;抗青霉素的S型菌
(3)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均含有C和O元素
(4)B;A
25.答案:(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2)减法;DNA酶
(3)①.②①④③;使噬菌体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大肠杆菌;不含;搅拌不充分
解析:(1)格里菲思利用肺炎链球菌与小鼠进行实验,发现只有当注射了活的S型细菌的小鼠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混合注射时,小鼠会死亡,由此提出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型细菌。
(2)依据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在每个实验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特异性的除掉一种物质。发现只有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后,提取物才会失去转化活性,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根据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可知,实验的顺序依次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T2噬菌体侵染细菌、搅拌离心分离和放射性检测,即正确的步骤顺序是②①④③。步骤④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颗粒和大肠杆菌分离。噬菌体是病毒,营寄生生活,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以自身DNA为模板,大肠杆菌提供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2p标记DNA会进入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其原因是搅拌不充分,部分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