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有答案)——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6.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有答案)——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14 09:5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抗生素滥用导致很多抗生素失去疗效,大大缩短了抗生素药品的“寿命”,人类可能回到“无抗菌药的年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抗生素使用前就存在耐药性细菌
B.抗生素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基因
C.滥用抗生素使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D.人类应该适度限制抗生素的使用
2.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表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市郊相比,乡村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3.自然选择有如图所示的四种类型:①定向选择:保留种群中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②平衡选择:整体的遗传变异得到保持;③稳定选择:淘汰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保留中间类型个体;④分裂选择:按照不同方向保留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中间类型个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选择属于定向选择
B.平衡选择不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生物不能进化
C.稳定选择通常会减少遗传多样性,群体基因型趋向于纯合
D.分裂选择能够保持或增加变异类型,有可能形成新的物种
4.2022年7月21日,在长江游弋了一亿五千万年的“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被宣布灭绝。比白鲟幸运的是,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科学家通过对鲟鱼的基因组测序发现,自恐龙全盛时期以来,鲟鱼的遗传物质变化非常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鲟灭绝在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都会产生影响
B.中华鲟种群经多代繁殖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则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C.鲟鱼个体间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D.鲟鱼基因组的研究可为探寻脊椎动物祖先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
5.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比如铜绿假单胞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的感染。如图为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铜绿假单胞杆菌并测种群数量,其中在a点向培养中添加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b点更换了培养液(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后,种群数量是下降是因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抑制铜绿假甲单胞杆菌的DNA复制,导致其不能生长
B.从图分析可知,a之后,该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使该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升高
D.该过程中铜绿假单胞杆菌频率虽变化,但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6.据报道,广东某9岁男孩对克林霉素、头孢曲松等6种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其母亲回忆后认为,这可能与该男孩幼年时一发烧就给其使用头孢类药物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期频繁使用头孢类药物,使该男孩体内耐药菌所占比例增加
B.长期频繁使用头孢类药物,使该男孩体内细菌发生了适应性变异
C.该男孩体内细菌的基因型频率定向改变,使其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D.该事实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减少或完全禁止使用抗生素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7.我国科学家曾在辽宁西部发现距今约1.6亿年的银杏木化石。银杏是一种落叶乔木,秋冬季时,金黄色的银杏树叶落满大地,极具诗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银杏木化石是研究银杏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B.秋冬季节时银杏落叶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
C.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对银杏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D.用扦插等无性生殖的方式繁殖银杏利于其适应多变的环境
8.下列实例不能体现适应的相对性的是( )
A.雪地中的野白兔能骗过地上的狼,却被空中的鹰发现
B.竹节虫俯身于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光合作用减弱
D.鼠能凭借灵敏的听觉、钻洞等而躲过猫的袭击,却易被蛇捕食
9.亚洲象、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三个不同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证据支持它们有共同祖先的结论
B.非洲草原象与非洲森林象的生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
C.在自然条件下,亚洲象、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亚洲象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定向的
10.非洲干旱环境下生长的金合欢,是具有长达10厘米尖刺的高大树种,尖刺减少水分散失的同时又可抵御动物的啃食。长颈鹿有长达45厘米的舌头,柔软细长的舌头加上长长的脖子可以轻松吃到被尖刺覆盖的金合欢嫩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金合欢的尖刺和长颈鹿的长舌头都是生物适应性的表现
B.生物适应性的形成离不开遗传、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C.非洲干旱环境使金合欢出现适应性性状并遗传给后代
D.当环境发生改变后,长颈鹿的适应性有可能变得不适应
11.拉马克和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有关两位科学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拉马克认为鼹鼠的眼睛退化是长期不用的结果
B.拉马克认为生物种类从古至今是一样的
C.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缺点之一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1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共同由来和自然选择两大学说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学说是对共同由来学说进行修订和补充发展而来的
B.古人类上肢骨的结构和黑猩猩相似有力地支持了共同由来学说
C.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都是自然选择
13.某地区有一种蝴蝶,其翅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黑色(A)对白色(a)为显性。20世纪时,该地区树干颜色很浅,1970年基因型频率为AA=10%、Aa=20%、aa=70%;之后,工业排出的煤烟将树皮熏成黑色。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0世纪A基因频率远小于a,树干变黑后A基因频率会远大于a,说明自然选择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若1970年后每年白色个体减少10%,黑色个体增加10%,则1971年A的基因频率约为22.9%
C.蝴蝶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
D.蝴蝶的翅色有黑色和白色的原因是环境交替变化诱导产生了不同的变异类型
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中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
C.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D.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15.生活在山涧瀑布下的凹耳蛙由于其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无法离开水源,且需要通过声信号进行求偶繁殖和保证种族安全。为了防止噪音的影响,凹耳蛙进化出了高度复杂的超声通讯行为。研究发现雌雄个体在对高频声的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凹耳蛙之间通过鸣声形成信息流,凹耳蛙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B.凹耳蛙成为重要的科研模式动物,这体现出了其直接价值
C.凹耳蛙的超声通讯方式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强环境噪声适应的结果
D.凹耳蛙雌雄个体在对高频声的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二、多选题
16.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自然选择具有不定向性
B.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
C.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D.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时间
17.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长期使用青霉素,存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逐渐增强。主要表现为:从群体上看,具有抗药性的菌体所占比例增加;从个体上看,单个菌体能抵抗更高浓度的青霉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单个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增强可能是若干个突变累加结果
C.长期使用青霉素可导致抗药性基因频率减少
D.抗药性强的菌体在各种环境中都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
18.研究小组采用预加菌液法探究氨苄青霉素(Amp)和卡那霉素(Kan)对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即将菌液直接加入培养基中,摇匀倒平板,冷却后在相应区域放置含有相应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如图1),一段时间后测量抑菌圈直径并从抑菌圈周边挑取菌落继续实验,Ⅰ、Ⅱ、Ⅲ代筛选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防止培养基凝固,加入菌液时培养基温度不得低于65℃
B.滤纸片③形成的抑菌圈内有两个菌落,可能是具有抗药性的大肠杆菌或其他杂菌形成的
C.Kan较Amp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强,且随培养代数增多两者抑菌效果均减弱
D.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提高细菌耐药性的基因频率,故使用抗生素时需适量
19.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该变异是定向的
B.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突破了自然界生殖隔离的限制
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
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
20.多位科学家为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沃森和克里克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
B.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了中心法则
C.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他认为适应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遗传与变异的实质
三、填空题
21.达尔文发现在南美加拉巴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15种陆上龟类,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有南美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类进化来的。请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其原因:
(1)在大陆龟的后代中具有______,为大陆龟的进化提供了____________。
(2)在不同岛屿的特定条件下,龟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的________,是不同岛屿上龟类进化的_________。
(3)不同岛屿特定环境的_________作用,保留了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并决定了龟类进化的_________。
(4)有利变异通过_________作用得到积累和加强,经过上述长期的进化过程,并逐步出现了______________,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__________。
22.达尔文发现在南美加拉巴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15种陆上龟类,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有南美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类进化来的。请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其原因:
(1)在大陆龟的后代中具有___________,为大陆龟的进化提供了___________。
(2)在不同岛屿的特定条件下,龟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的___________,是不同岛屿上龟类进化的___________。
(3)不同岛屿特定环境的___________作用,保留了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并决定了龟类进化的___________。
(4)有利变异通过___________作用得到积累和加强,经过上述长期的进化过程,并逐步出现了___________,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___________。
23.达尔文认为所有生物来源于共同的祖先,其不同的适应性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从长时间尺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最直接的证据是____。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蛋白质,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但功能相同。上述事实____(选填“支持”或“不支持”)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2)有些生物体在受到环境压力胁迫时,会产生适应性性状。中国科学家以线虫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机制的研究。
①对线虫神经系统施加胁迫信号,线虫多种组织细胞线粒体出现应激反应(Rmt)。科研人员将Rmt个体连续自交,在未施加环境胁迫信号时检测子代是否出现Rmt。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
②研究发现出现Rmt的细胞中线粒体基因h高表达,若一个自由交配的线虫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为40%,则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出Hh的基因型频率为48%。理由是____。
(3)检测线虫的耐热、抗菌、抗百草枯毒素的能力,发现Rmt线虫抗逆能力比野生型强,寿命更长,但发育迟缓、生殖力下降。试从适应与进化角度阐述Rmt的意义____。
24.研究表明,稗草在与水稻混种时,稗草的三个基因会快速启动,通过控制合成丁布来抑制水稻等其他植物生长,玉米基因组中也有控制合成丁布的相关基因,但水稻基因组中不存在该基因。稻田除草的常用方法有人工除草和使用除草剂。
(1)稗草与玉米基因组上的共性,可以为生物有___________提供证据,这是生物进化__________水平的证据。
(2)人工除草使得那些让稗草长得更像水稻的基因得以保留下来。人工除草直接作用的是稗草个体的__________。稗草能在多变的环境中存活下来,说明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_性。
(3)如果长期施用一种除草剂,稗草对该除草剂的抗药性增强。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这个现象_________。为达到更好的除草效果,生产上应如何使用除草剂?__________。
2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叫作自然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人们不断选择培育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作人工选择。以现有金鱼为例,其起源于一种鳞色朱红的鲫鱼(金鲫),在人们的饲养条件下,最终形成各种各样的金鱼新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_____,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2)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以人类的目的(产量、品质、特性)进行选择,前提需建立一定的_____条件,使某一基因型的表型效应能够充分表达,这样才能选择最好的结果。
(3)结合信息,写出金鲫通过人工选择形成金鱼新类型的过程∶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抗生素使用前就存在耐药性细菌,抗生素会对耐药性细菌进行选择,A正确;
B、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B错误;
C、抗生素会对细菌抗药性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即滥用抗生素使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C正确;
D、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是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关键因素,因此人类应该适度限制抗生素的使用,D正确。
故选B。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
解析:
5.答案:C
解析:A、由图无法判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抑制铜绿假甲单胞杆菌的机理,A错误;B、变异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在使用抗生素后铜绿假单包杆菌中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被选择下来而存活,B错误;C、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将具抗药性的个体选择出来,使该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升高,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错误。
6.答案:A
解析:A、长期频繁使用头孢类药物,对耐药菌进行了选择,使该男孩体内耐药菌所占比例增加, A正确; B、该男孩体内细菌先发生了变异,在头孢类药物的选择下,发生了进化,B错误; C、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在选择作用下,其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C错误; D、该事实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有利于身体的健康,D错误。
故选:A。
7.答案:D
解析:A、化石是研究进化的最直接证据,A正确; B、秋冬季节时银杏落叶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对进化具有重要意义,C正确; D、利用嫁接、扦插等无性生殖方式繁殖的新个体,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不利于其适应多变的环境,D错误。
故选:D。
8.答案:B
解析:A、雪地中的野白兔能骗过地上的狼,却被空中的鹰发现,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A不符合题意;
B、竹节虫的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体现了生物的适应性,没有体现适应的相对性,B符合题意;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这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但光合作用减弱,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C不符合题意;
D、鼠能凭借灵敏的听觉、钻洞等而躲过猫的袭击,却易被蛇捕食,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D
解析:A、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都能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依据。可见,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证据支持它们有共同祖先的结论,A正确; B、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是定向的。非洲草原象与非洲森林象的生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B正确; C、自然条件下,亚洲象、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是三个不同的物种,具有生殖隔离“,基因不能自由交流,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生物的进化是定向。所以,亚象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自然选择的决定下,是定向的, D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生物的适应性。A、金合欢的尖刺减少水分散失适应非洲干旱环境,同时尖齿的存在也可以抵御动物的啃食,能够让自己生存下来,长颈鹿的长舌头可以轻松吃到金合欢嫩叶也是为了生存,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A正确;B、适应是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适应的形成离不开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与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B正确;C、尖刺对于金合欢是一种表现型,该表现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洲干旱环境起到选择作用,拥有尖刺的金合欢能适应非洲干旱环境,C错误;D、当环境发生改变后,如果不再是干旱环境,金合欢的尖刺变短甚至退化,长颈鹿有长达45厘米的舌头和长长的脖子有可能变得不适应,D正确。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拉马克的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因此拉马克认为鼹鼠的眼睛退化是长期不用的结果,A正确;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这是神创论的观点,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B错误;C、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缺点之一,C正确;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D正确。故选B。
12.答案:A
解析:A、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揭示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两者都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重要组成成分,A错误;B、古人类上肢骨属于解剖学证据,古人类上肢骨的结构和黑猩猩相似有力地支持了共同由来学说,B正确;C、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应来源于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正确;D、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完善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正确。故选A。
13.答案:D
解析:A、20世纪A基因频率远小于a,树干变黑后,黑色个体生存机会大,A基因频率会远大于a,说明自然选择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正确;B、若1970年后每年白色个体减少10%,黑色个体增加10%,假设1970年一共有100个个体,则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数量为AA=10(个),Aa=20(个),aa=70(个),一年后AA=11(个),Aa=22(个),aa=63(个),1971年基因型频率为AA=11/96、Aa=22/96、aa=63/96,A的基因频率:A=11/96+1/2×22/96=22/96≈22.9%,B正确;C、蝴蝶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使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C正确;D、遗传变异在自然选择之前,翅色不同是变异的结果,环境变化只起选择作用,D错误。故选D。
14.答案:B
解析:A、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适应特征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选择的结果,A正确;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具有更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但未必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B错误;C、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是生物的结构特性与环境的适应性,也包括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C正确;D、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如雷鸟换上洁白羽毛的遗传特性与其下雪推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矛盾会引起雷鸟更容易被天敌发现被淘汰,进而使得原来适应的特征变得不适应环境,D正确。故选D。
15.答案:D
解析:A、凹耳蛙可产生鸣声,凹耳蛙之间通过鸣声形成信息流,凹耳蛙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A正确;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故凹耳蛙成为重要的科研模式动物,这体现出了其直接价值,B正确;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凹耳蛙的超声通讯方式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强环境噪声适应的结果,C正确;D、凹耳蛙雄雄个体在对高频声的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D错误。故选D。
16.答案:BD
解析:由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所以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A错误;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A→B的变化是农药选择的结果,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B正确;抗药性变异出现在使用农药之前,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增加,C错误;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D正确。
17.答案:AB
解析:A、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群体抗药性增强是突变后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单个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增强可能是若干个突变累加后再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导致的结果,B正确;C、由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长期使用青霉素,导致不抗青霉素个体死亡,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C错误;D、抗药性强的菌体只是在青霉素环境中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在其他环境中不一定具有优势,D错误。故选AB。
18.答案:BCD
解析:A、温度超过65℃会影响菌种的生存,甚至高温能杀死菌种,因此加入菌液时培养基温度不能太高,A错误;
B、抑菌圈源于抗生素或其他抑菌物质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滤纸片③抑菌圈内有两个菌落,可能是具有抗药性的大肠杆菌或其他杂菌形成的,B正确;
C、据柱状图可知,Kan较Amp组抑菌圈的直径更大,说明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强,且随培养代数增多,两者菌圈的直径都减小,抑菌效果都减弱,C正确;
D、细菌繁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变异和不抗药性变异,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不抗药性变异,抗药性变异保留下来,因此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提高细菌耐药性的基因频率,滥用抗生素会不断淘汰不耐药的细菌,导致细菌的基因频率增大,从而使得细菌抗药性增强,故使用抗生素时需适量,D正确。
故选BCD。
19.答案:ABD
解析: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但却导致了自然界没有的定向变异的产生,A正确;B、来自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植株,其原理就是人为引起染色体变异,突破了自然生殖隔离的限制,B正确;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也提高了突变率,但没有实现定向变异,C错误;D、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培养新品种,其目的就是使某些生物符合人们的需要,D正确。故选:ABD。
20.答案:BC
解析:A、沃森和克里克用提出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的假说,但并没有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证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A错误;
B、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完全弄清楚之前,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于1957年提出了中心法则,B正确;
C、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进化学说,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理论,他认为适应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正确;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D错误。
21.答案:(1)可遗传的变异;原材料
(2)生存斗争;动力
(3)定向选择;方向
(4)自然选择;新类型;物种
解析:(1)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在大陆龟的后代中具有可遗传的变异,为大陆龟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生活在不同岛屿的龟类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最终形成了与不同岛屿环境相适应的龟类,因此生存斗争是不同岛屿上龟类进化的动力。
(3)不同岛屿上的龟类,其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环境的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因此在不同岛屿的特定条件下,龟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定向选择,使龟类朝着适应不同岛屿环境的方向进化。
(4)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通过自然选择作用得到积累和加强,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逐步出现了新类型,形成了不同的物种,形成了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各不相同的龟类种群。
22.答案:(1)可遗传的变异;原材料
(2)生存斗争;动力
(3)定向选择;方向
(4)自然选择;新类型;物种
解析:大陆龟具有多种变异类型,在不同岛屿的不同环境(食物来源、栖息场所)的选择下, 它们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逐渐形成了各种类型。
23.答案:(1)化石;不支持
(2)研究Rmt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还是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Rmt是否可遗传);不能;h基因是线粒体基因,其遗传方式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3)当遇到类似祖辈经历的压力胁迫时,展现出的抗逆能力增强,寿命更长有竞争优势,种群得以延续;而出现发育迟缓、生殖力下降可避免过多后代出生于不利环境,加剧种内竞争
解析:
24.答案:(1)共同的祖先;分子
(2)表现型;普遍;相对
(3)除草剂对稗草有选择作用,稗草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导致稗草对该除草剂的抗药性增强;可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除草剂
解析:(1)稗草与玉米基因组上的共性,可以为生物有共同祖先提供证据,基因属于生物大分子,则从基因组方面研究生物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2)人工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稗草的表现型,稗草能在多变的环境中存活下来,说明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由于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有时不能适应变化后的环境,因而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3)除草剂对稗草有选择作用,稗草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所以如果长期施用一种除草剂,稗草对该除草剂的抗药性增强。通过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可达到更好的除草效果。
25.答案:(1)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 定向改变
(2)环境
(3)金鲫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选择喜欢的类型繁育→逐代选择→各种金鱼新类型
解析:(1)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2)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某一基因型的表型效应能够充分表达,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
(3)人工选择的要素是变异、遗传和选择,变异是形成品种的原材料,遗传是传递变异的力量,选择则是保存和积累有利变异的手段,所以先“变异”后“人工选择”,培育金鱼新类型的过程为:金鲫繁殖后代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人工根据需求选择喜欢的类型保留,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再逐代繁殖不断淘汰,最终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各种金鱼新类型,即人工选择形成金鱼新类型的过程为金鲫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选择喜欢的类型繁育→逐代选择→各种金鱼新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