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观察实验—高考生物一轮实验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2022·重庆)以蚕豆根尖为实验材料,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的是( )
A.中心体 B.染色体 C.细胞核 D.细胞壁
2.(2022高三下·金华模拟)某同学在进行“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活动后,做出如下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观察人血涂片时无需染色即可观察到呈紫色的白细胞
B.牛神经细胞的胞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
C.无法观察到狗骨骼肌细胞中的细胞核
D.可观察到蚕豆叶下表皮中的气孔
3.(2022高一下·阜新开学考)下图为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的细胞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低倍镜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应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B.假如该图是用10×物镜与10×目镜观察标本,看到图像的面积应该是实物的100倍
C.在低倍镜下观察位于视野左下方某个细胞,在换高倍镜前应该把装片往左下方移动
D.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时不要把撕取的表皮细胞放在清水中以免细胞吸水胀破
4.(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装片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用甲图中的组合为②③⑥
B.观察装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则应调节光圈
C.丙图为视野内观察到的物像,则装片上的实物应为“6>9”
D.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物体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5.下面甲→戊是用显微镜观察的几个操作步骤,如图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1转为图2,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甲:转动粗准焦螺旋 乙:调节光圈 丙:转动细准焦螺旋
丁:转动转换器 戊:移动装片
A.甲→乙→丙→丁 B.戊→丁→乙→丙
C.乙→甲→戊→丁 D.丁→戊→丙→乙
6.(2023高二下·深圳期中) 对下图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 a转换成b ,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B.若图②是显微镜下洋葱根尖某视野的图像,则向右移动装片能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
C.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实际上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D.当图④视野中的64个组织细胞变为4个时,使用的镜头组合可能是
7.(2022高一上·乌鲁木齐月考)在“观察蚕豆叶下表皮”实验中,低倍镜视野下观测到保卫细胞位于视野右角,欲在高倍镜视一步清晰观察该细胞,下列操作过程中错误的是( )
A.移动载玻片 B.换为低倍镜
C.换为高倍镜 D.调节细调节器
8.(2022高一上·黑龙江月考)图1、图2是在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观察某种细胞时看到的图像。据图分析,若不换目镜,由图1切换到图2,下列相关叙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不调光,则图1的视野比图2亮
B.若不调焦,则图1的物镜与玻片的距离比图2远
C.若图1的物镜是10×的,则图2的物镜应为40×的
D.若移动装片,视野中的细胞向左移,则实际上装片也向左移
9.(2021高一上·洮南月考)小华高烧不退,去医院看病,张医生为其化验血液时,将其血液制成临时涂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图甲和乙是张医生使用相同的目镜,但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 观察到的视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
A.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B.在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
C.若将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会右移而乙的物像左移
D.若在甲中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物像
10.(2020高一上·福州期中)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下面各图,试问其中视野最暗的是( )
A. B.
C. D.
11.(2020高一上·永吉期中)用显微镜观察某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第一次使用的目镜为5×,物镜为10×;第二次使用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第二次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与第一次看到的相比( )
A.是原来的2倍,细胞个数减少 B.是原来的一半,细胞个数不变
C.是原来的2倍,细胞个数不变 D.是原来的一半,细胞个数减少
12.(2023高三上·长春模拟) Noble Consort Yang Research Center(NCYRC)在分析黑斑蛙的核型时,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流程如下:采集骨髓瘤细胞→培养细胞并用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处理细胞并固定→滴片、染色与观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蛙红细胞替代骨髓瘤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
B.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诱导染色体数加倍
C.低渗处理的目的是防止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D.染色时常选用易使染色体着色的碱性染料
二、非选择题
13.(2020高二上·石嘴山月考)甲图是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字样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下表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面积最大,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距离的组合为 (用标号作答),此时放大的倍数为 。在观察中,③与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 。
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 )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2)该同学观察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组;用A组显微镜观察,在视野内看到一行相连的9个细胞;用B组显微镜观察,则大约可以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个。
14.(2018高一上·舒兰月考)请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几种细胞:
①水绵细胞 ② 蚕豆叶表皮细胞 ③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④ 大肠杆菌 ⑤ 酵母菌
根据你对显微镜使用和观察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下降镜筒时,必须用双眼从侧面注视 ,以防止镜头触及装片。
(2)使用高倍镜前必须先用 观察,待观察清晰后,将观察物移到 。千万注意换高倍物镜时不能将 升高。
(3)在使用低倍镜调焦时,在镜筒上升或下降时要使用 准焦螺旋;换上高倍物镜后调整视野清晰度时要使用 准焦螺旋。
(4)通过观察发现:看到不同种类的细胞的形状和大小等特点不相同的同时,也看到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 (至少写出2点),这反映了细胞的 性
15.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实验仪器,如图中7mm、o.5mm表示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表示显微镜的 镜,在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实验中,应先用图中 (填“甲”或“乙”)镜观察.
(2)图二表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
图三表示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请看图回答:
①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填序号) ,此时放大倍数为 倍.
②显微镜目镜为l0×、物镜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96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视野中可检测到的细胞数为 个.
③在观察中.c与d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 .
④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小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 .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3)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位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仔细规察,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①中间亮的黑边圆圈是 .
②换高倍镜观察前,要将黑边圆圈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 移动.这样做的 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 中心体属于亚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A正确;
B.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是,利用碱性染料染色,可以观察到染色体,B错误;
C. 细胞核个体较大,光学显微镜下可以清晰观察到,C错误;
D. 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具有保护、支持细胞的作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液泡、染色体。
2.【答案】D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观察人血涂片时需要染色,可看到红细胞、白细胞,不能看到血小板,A错误;
B、牛神经细胞的胞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B错误;
C、动物骨骼肌细胞中的细胞核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C错误;
D、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植物叶表皮中的气孔,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细胞结构有:染色体、液泡、叶绿体、细胞核、线粒体(需染色)、细胞壁。
3.【答案】C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调节视野亮度要通过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完成,A错误;
B、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和宽度,不是面积,用10×物镜与10×目镜观察标本,则看到图像的面积应该是实物的10000倍,B错误;
C、如果低倍镜下观察位于视野左下方某个细胞,要将该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像的移动方向是右上方,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左下方,C正确;
D、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时要把撕取的表皮细胞放在清水中,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不会吸水涨破,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显微镜使用原则
①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②低倍镜下先用粗准焦螺旋,再用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
(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①找: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目标;
②移:移动载玻片,把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央 ;
③转: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 ;
④调:清晰度调细准焦螺旋,亮度调光圈和反光镜 。
注:把视野调暗:使用小光圈、平面镜;把视野调亮:使用大光圈、凹面镜。
(3)“物”与“像”是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的关系,即把“物”翻转180°后就是“像”;视野中观察对象在视野外侧,要将它移到视野中央,遵循“哪偏哪移”原则。如观察对象在视野的左下方,要将它移到视野中央,玻片应向左下方移动。
4.【答案】C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为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最大,根据分析可知,甲图中的组合为②③⑤, A错误;
B、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时,一边亮说明亮度有了,不用调节光圈;一边暗说明,光照不均匀,要调节反光镜,B错误;
C、根据显微镜下呈的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像可知,图丙为视野内所看见的物像,则载玻片上的实物应为"6> 9",C正确;
D、显微镜下放大的倍数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被放大的倍数,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实物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的目镜无螺纹,其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反比;而物镜有螺纹,其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正比。显微镜的反光镜具有反射光线的作用,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凹面镜具有聚光作用。显微镜的遮光器能够调节通过光线的大小,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显微镜光线的调节可以调反光镜和遮光器。显微镜的成像特点为放大的倒像,即上下颠倒和左右颠倒。显微镜下放大的倍数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被放大的倍数。
5.【答案】B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 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1转为图2, 1中细胞小,2中细胞大,并且可以看出2图是1图细胞的放大 ,因此在使用高倍镜时,首先将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气孔移到视野的;然后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换倍镜,换倍镜后视野会变暗,此时可以调节光圈或反光镜;最后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即可,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选好目标:一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
(2)转动转换器,调换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
(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准焦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
6.【答案】D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图①所示镜头上方有螺纹,是物镜,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若将镜头由a转换成b ,即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因此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A错误;
B、图②中c细胞位于左边,因为显微镜是呈倒立的像,因此要将c细胞移到视野中央继续进一步观察,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B错误;
C、若题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因为显微镜是呈倒立的像,所以实际上流动方向也是顺时针,C错误;
D、图④的视野中充满了细胞,由64个组织细胞变为4个时,即64÷42=4(个),说明是由低倍镜10×
10换成了高倍镜,且放大了4倍,因此使用的镜头组合可能是10×40 ,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物镜是有螺纹,其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而目镜没有螺纹,其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反比;所以图①为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换上之后,视野变暗、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变少。
7.【答案】B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换到高倍镜前,需要先移动载玻片,将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A正确;
BC、要进一步清晰观察该细胞,应该换为高倍镜,B错误;C正确;
D、在高倍镜下要清晰的观察该细胞,应该调节细调节器,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低倍物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移动装片,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8.【答案】D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由图1到图2是换上高倍物镜,视野变暗,A正确;
B、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正比,所以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后,物镜距玻片变近,B正确;
C、若图1的物镜是10×的,则图2的物镜应为40×的,C正确;
D、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虚像,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物体的长或者是宽放大,即所成的像在长和宽上都比原来放大了一定倍数,而面积比原来放大了该倍数的平方倍,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9.【答案】A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显微镜使用相同的光圈,甲放大倍数小,可视范围大,也就是有光的面积比乙大,所以比较亮,A正确;
B、甲放大倍数小,看到的面积大,乙中看到的只是甲中的一部分,B错误;
C、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和乙的物像都会左移,C错误;
D、若在低倍镜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高倍镜仍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1、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
2、与低倍镜相比,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少、细胞大、视野暗。
3、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甲为低倍镜下的物像,乙为高倍镜下的物像。
10.【答案】C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由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由于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暗,故放大的倍数越大,透光量越少,视野就越暗。反之,放大的倍数越小,透光量越多,视野就越亮。据图中可知,放大倍数越大,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C中细胞数目最少,因此视野最暗,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视野越亮。据此答题。
11.【答案】A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放大的倍数为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的积即物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加,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数目减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减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的数目增多。依题意,第一次物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50×10=50,第二次物像放大倍数=10×10=100,因此大小是原来的2倍,细胞个数减少。即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
12.【答案】D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蛙红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无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因此不能用蛙红细胞替代骨髓瘤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A错误;
B、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有利于观察,B错误;
C、低渗处理的目的是使细胞吸水膨胀,染色体分散开,从而有利于观察,C错误;
D、染色时常选用易使染色体着色的碱性染料如甲紫溶液,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诱导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2、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如甲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
13.【答案】(1)②③;600;④;B
(2)A;3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1)为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体积最大,应选择高倍目镜和高倍物镜进行组合,即②③,此时放大的倍数为15×40=60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明亮,据此可知,在观察中,③与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④。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说明异物不在装片上;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异物也不在物镜上,所以此异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2)视野中若细胞数目最多,则放大倍数应最小,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应该是A组;用A组(放大倍数为50×)显微镜观察,在视野内看到一行相连的9个细胞;用B组(放大倍数为150×)显微镜观察,则大约可以看到这行细胞中的9×50/150=3个。
【分析】目镜没有螺纹,物镜有螺纹,因此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与载玻片的距离越近,而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14.【答案】(1)物镜
(2)低倍镜;视野中央;镜筒
(3)粗;细
(4)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遗传物质);统一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1)下降镜筒时,必须用双眼从侧面注视物镜,以防止物镜触及装片.(2)使用高倍镜前必须先使用低倍镜,待观察清晰后,将观察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换高倍物镜时不能将镜筒升高.(3)低倍镜下调节粗准焦螺旋,即镜筒下降和上升时要使用粗准焦螺旋,换上高倍物镜后要使用细准焦螺旋.(4)细胞的形态、大小等不同说明细胞具有多样性,但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DNA和核糖体,说明细胞具有统一性.
【分析】显微镜使用的几点特别提醒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距离约为0.5 cm)停止下降。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15.【答案】物;甲;bcA;600;6;d;B;气泡;右上方;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像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1)图一有螺纹,表示显微镜的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因此甲是低倍镜,乙是高倍镜,在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的实验中,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即图中甲.
(2)①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应使用高倍镜,所以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bcA,此时放大倍数为15×40=600.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将长或者宽放大,显微镜目镜为l0×、物镜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96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各放大4倍,因此视野中可检测到的细胞数为96÷4÷4=6个.
③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因此c与d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d.
④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说明不在装片上;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不在物镜上;所以此异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
(3)①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位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该黑边圆圈是制作装片时产生的气泡.
②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而气泡位于视野右上方,所以换高倍镜观察前,应将标本移到视野的中央,还应向右上方移动.
【分析】1、物镜有螺纹口,而目镜无螺纹口,且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呈正相关,即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长短与放大倍数成相反关系,即目镜越 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倍数与装片的距离是相反关系,即距离越大,放大倍数越小.因此图一是物镜,且甲是低倍镜,乙是高倍镜;图二中,a和b是目镜,且a 是低倍镜,b是高倍镜2、.
2、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管镜和目镜组成.标本经物镜和管镜放大后,形成放大倒立的实象;实象经目镜再次放大后,形成放大的虚象.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1 / 1细胞观察实验—高考生物一轮实验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2022·重庆)以蚕豆根尖为实验材料,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的是( )
A.中心体 B.染色体 C.细胞核 D.细胞壁
【答案】A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 中心体属于亚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A正确;
B.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是,利用碱性染料染色,可以观察到染色体,B错误;
C. 细胞核个体较大,光学显微镜下可以清晰观察到,C错误;
D. 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具有保护、支持细胞的作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液泡、染色体。
2.(2022高三下·金华模拟)某同学在进行“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活动后,做出如下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观察人血涂片时无需染色即可观察到呈紫色的白细胞
B.牛神经细胞的胞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
C.无法观察到狗骨骼肌细胞中的细胞核
D.可观察到蚕豆叶下表皮中的气孔
【答案】D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观察人血涂片时需要染色,可看到红细胞、白细胞,不能看到血小板,A错误;
B、牛神经细胞的胞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B错误;
C、动物骨骼肌细胞中的细胞核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C错误;
D、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植物叶表皮中的气孔,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细胞结构有:染色体、液泡、叶绿体、细胞核、线粒体(需染色)、细胞壁。
3.(2022高一下·阜新开学考)下图为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的细胞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低倍镜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应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B.假如该图是用10×物镜与10×目镜观察标本,看到图像的面积应该是实物的100倍
C.在低倍镜下观察位于视野左下方某个细胞,在换高倍镜前应该把装片往左下方移动
D.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时不要把撕取的表皮细胞放在清水中以免细胞吸水胀破
【答案】C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调节视野亮度要通过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完成,A错误;
B、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和宽度,不是面积,用10×物镜与10×目镜观察标本,则看到图像的面积应该是实物的10000倍,B错误;
C、如果低倍镜下观察位于视野左下方某个细胞,要将该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像的移动方向是右上方,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左下方,C正确;
D、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时要把撕取的表皮细胞放在清水中,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不会吸水涨破,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显微镜使用原则
①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②低倍镜下先用粗准焦螺旋,再用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
(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①找: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目标;
②移:移动载玻片,把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央 ;
③转: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 ;
④调:清晰度调细准焦螺旋,亮度调光圈和反光镜 。
注:把视野调暗:使用小光圈、平面镜;把视野调亮:使用大光圈、凹面镜。
(3)“物”与“像”是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的关系,即把“物”翻转180°后就是“像”;视野中观察对象在视野外侧,要将它移到视野中央,遵循“哪偏哪移”原则。如观察对象在视野的左下方,要将它移到视野中央,玻片应向左下方移动。
4.(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装片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用甲图中的组合为②③⑥
B.观察装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则应调节光圈
C.丙图为视野内观察到的物像,则装片上的实物应为“6>9”
D.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物体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答案】C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为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最大,根据分析可知,甲图中的组合为②③⑤, A错误;
B、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时,一边亮说明亮度有了,不用调节光圈;一边暗说明,光照不均匀,要调节反光镜,B错误;
C、根据显微镜下呈的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像可知,图丙为视野内所看见的物像,则载玻片上的实物应为"6> 9",C正确;
D、显微镜下放大的倍数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被放大的倍数,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实物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的目镜无螺纹,其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反比;而物镜有螺纹,其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正比。显微镜的反光镜具有反射光线的作用,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凹面镜具有聚光作用。显微镜的遮光器能够调节通过光线的大小,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显微镜光线的调节可以调反光镜和遮光器。显微镜的成像特点为放大的倒像,即上下颠倒和左右颠倒。显微镜下放大的倍数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被放大的倍数。
5.下面甲→戊是用显微镜观察的几个操作步骤,如图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1转为图2,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甲:转动粗准焦螺旋 乙:调节光圈 丙:转动细准焦螺旋
丁:转动转换器 戊:移动装片
A.甲→乙→丙→丁 B.戊→丁→乙→丙
C.乙→甲→戊→丁 D.丁→戊→丙→乙
【答案】B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 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1转为图2, 1中细胞小,2中细胞大,并且可以看出2图是1图细胞的放大 ,因此在使用高倍镜时,首先将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气孔移到视野的;然后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换倍镜,换倍镜后视野会变暗,此时可以调节光圈或反光镜;最后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即可,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选好目标:一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
(2)转动转换器,调换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
(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准焦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
6.(2023高二下·深圳期中) 对下图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 a转换成b ,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B.若图②是显微镜下洋葱根尖某视野的图像,则向右移动装片能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
C.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实际上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D.当图④视野中的64个组织细胞变为4个时,使用的镜头组合可能是
【答案】D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图①所示镜头上方有螺纹,是物镜,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若将镜头由a转换成b ,即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因此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A错误;
B、图②中c细胞位于左边,因为显微镜是呈倒立的像,因此要将c细胞移到视野中央继续进一步观察,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B错误;
C、若题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因为显微镜是呈倒立的像,所以实际上流动方向也是顺时针,C错误;
D、图④的视野中充满了细胞,由64个组织细胞变为4个时,即64÷42=4(个),说明是由低倍镜10×
10换成了高倍镜,且放大了4倍,因此使用的镜头组合可能是10×40 ,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物镜是有螺纹,其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而目镜没有螺纹,其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反比;所以图①为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换上之后,视野变暗、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变少。
7.(2022高一上·乌鲁木齐月考)在“观察蚕豆叶下表皮”实验中,低倍镜视野下观测到保卫细胞位于视野右角,欲在高倍镜视一步清晰观察该细胞,下列操作过程中错误的是( )
A.移动载玻片 B.换为低倍镜
C.换为高倍镜 D.调节细调节器
【答案】B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换到高倍镜前,需要先移动载玻片,将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A正确;
BC、要进一步清晰观察该细胞,应该换为高倍镜,B错误;C正确;
D、在高倍镜下要清晰的观察该细胞,应该调节细调节器,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低倍物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移动装片,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8.(2022高一上·黑龙江月考)图1、图2是在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观察某种细胞时看到的图像。据图分析,若不换目镜,由图1切换到图2,下列相关叙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不调光,则图1的视野比图2亮
B.若不调焦,则图1的物镜与玻片的距离比图2远
C.若图1的物镜是10×的,则图2的物镜应为40×的
D.若移动装片,视野中的细胞向左移,则实际上装片也向左移
【答案】D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由图1到图2是换上高倍物镜,视野变暗,A正确;
B、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正比,所以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后,物镜距玻片变近,B正确;
C、若图1的物镜是10×的,则图2的物镜应为40×的,C正确;
D、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虚像,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物体的长或者是宽放大,即所成的像在长和宽上都比原来放大了一定倍数,而面积比原来放大了该倍数的平方倍,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9.(2021高一上·洮南月考)小华高烧不退,去医院看病,张医生为其化验血液时,将其血液制成临时涂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图甲和乙是张医生使用相同的目镜,但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 观察到的视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
A.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B.在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
C.若将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会右移而乙的物像左移
D.若在甲中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物像
【答案】A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显微镜使用相同的光圈,甲放大倍数小,可视范围大,也就是有光的面积比乙大,所以比较亮,A正确;
B、甲放大倍数小,看到的面积大,乙中看到的只是甲中的一部分,B错误;
C、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和乙的物像都会左移,C错误;
D、若在低倍镜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高倍镜仍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1、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
2、与低倍镜相比,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少、细胞大、视野暗。
3、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甲为低倍镜下的物像,乙为高倍镜下的物像。
10.(2020高一上·福州期中)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下面各图,试问其中视野最暗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由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由于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暗,故放大的倍数越大,透光量越少,视野就越暗。反之,放大的倍数越小,透光量越多,视野就越亮。据图中可知,放大倍数越大,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C中细胞数目最少,因此视野最暗,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视野越亮。据此答题。
11.(2020高一上·永吉期中)用显微镜观察某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第一次使用的目镜为5×,物镜为10×;第二次使用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第二次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与第一次看到的相比( )
A.是原来的2倍,细胞个数减少 B.是原来的一半,细胞个数不变
C.是原来的2倍,细胞个数不变 D.是原来的一半,细胞个数减少
【答案】A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放大的倍数为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的积即物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加,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数目减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减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的数目增多。依题意,第一次物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50×10=50,第二次物像放大倍数=10×10=100,因此大小是原来的2倍,细胞个数减少。即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
12.(2023高三上·长春模拟) Noble Consort Yang Research Center(NCYRC)在分析黑斑蛙的核型时,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流程如下:采集骨髓瘤细胞→培养细胞并用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处理细胞并固定→滴片、染色与观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蛙红细胞替代骨髓瘤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
B.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诱导染色体数加倍
C.低渗处理的目的是防止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D.染色时常选用易使染色体着色的碱性染料
【答案】D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A、蛙红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无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因此不能用蛙红细胞替代骨髓瘤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A错误;
B、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有利于观察,B错误;
C、低渗处理的目的是使细胞吸水膨胀,染色体分散开,从而有利于观察,C错误;
D、染色时常选用易使染色体着色的碱性染料如甲紫溶液,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诱导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2、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如甲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
二、非选择题
13.(2020高二上·石嘴山月考)甲图是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字样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下表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面积最大,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距离的组合为 (用标号作答),此时放大的倍数为 。在观察中,③与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 。
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 )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2)该同学观察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组;用A组显微镜观察,在视野内看到一行相连的9个细胞;用B组显微镜观察,则大约可以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个。
【答案】(1)②③;600;④;B
(2)A;3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1)为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体积最大,应选择高倍目镜和高倍物镜进行组合,即②③,此时放大的倍数为15×40=60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明亮,据此可知,在观察中,③与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④。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说明异物不在装片上;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异物也不在物镜上,所以此异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2)视野中若细胞数目最多,则放大倍数应最小,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应该是A组;用A组(放大倍数为50×)显微镜观察,在视野内看到一行相连的9个细胞;用B组(放大倍数为150×)显微镜观察,则大约可以看到这行细胞中的9×50/150=3个。
【分析】目镜没有螺纹,物镜有螺纹,因此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与载玻片的距离越近,而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14.(2018高一上·舒兰月考)请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几种细胞:
①水绵细胞 ② 蚕豆叶表皮细胞 ③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④ 大肠杆菌 ⑤ 酵母菌
根据你对显微镜使用和观察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下降镜筒时,必须用双眼从侧面注视 ,以防止镜头触及装片。
(2)使用高倍镜前必须先用 观察,待观察清晰后,将观察物移到 。千万注意换高倍物镜时不能将 升高。
(3)在使用低倍镜调焦时,在镜筒上升或下降时要使用 准焦螺旋;换上高倍物镜后调整视野清晰度时要使用 准焦螺旋。
(4)通过观察发现:看到不同种类的细胞的形状和大小等特点不相同的同时,也看到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 (至少写出2点),这反映了细胞的 性
【答案】(1)物镜
(2)低倍镜;视野中央;镜筒
(3)粗;细
(4)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遗传物质);统一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1)下降镜筒时,必须用双眼从侧面注视物镜,以防止物镜触及装片.(2)使用高倍镜前必须先使用低倍镜,待观察清晰后,将观察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换高倍物镜时不能将镜筒升高.(3)低倍镜下调节粗准焦螺旋,即镜筒下降和上升时要使用粗准焦螺旋,换上高倍物镜后要使用细准焦螺旋.(4)细胞的形态、大小等不同说明细胞具有多样性,但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DNA和核糖体,说明细胞具有统一性.
【分析】显微镜使用的几点特别提醒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距离约为0.5 cm)停止下降。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15.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实验仪器,如图中7mm、o.5mm表示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表示显微镜的 镜,在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实验中,应先用图中 (填“甲”或“乙”)镜观察.
(2)图二表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
图三表示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请看图回答:
①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填序号) ,此时放大倍数为 倍.
②显微镜目镜为l0×、物镜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96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视野中可检测到的细胞数为 个.
③在观察中.c与d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 .
④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小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 .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3)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位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仔细规察,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①中间亮的黑边圆圈是 .
②换高倍镜观察前,要将黑边圆圈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 移动.这样做的 理由是 .
【答案】物;甲;bcA;600;6;d;B;气泡;右上方;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像
【知识点】细胞观察实验
【解析】【解答】(1)图一有螺纹,表示显微镜的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因此甲是低倍镜,乙是高倍镜,在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的实验中,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即图中甲.
(2)①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应使用高倍镜,所以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bcA,此时放大倍数为15×40=600.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将长或者宽放大,显微镜目镜为l0×、物镜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96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各放大4倍,因此视野中可检测到的细胞数为96÷4÷4=6个.
③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因此c与d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d.
④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说明不在装片上;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不在物镜上;所以此异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
(3)①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位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该黑边圆圈是制作装片时产生的气泡.
②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而气泡位于视野右上方,所以换高倍镜观察前,应将标本移到视野的中央,还应向右上方移动.
【分析】1、物镜有螺纹口,而目镜无螺纹口,且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呈正相关,即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长短与放大倍数成相反关系,即目镜越 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倍数与装片的距离是相反关系,即距离越大,放大倍数越小.因此图一是物镜,且甲是低倍镜,乙是高倍镜;图二中,a和b是目镜,且a 是低倍镜,b是高倍镜2、.
2、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管镜和目镜组成.标本经物镜和管镜放大后,形成放大倒立的实象;实象经目镜再次放大后,形成放大的虚象.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