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高考生物一轮实验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高考生物一轮实验专题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9-29 18:45:21

文档简介

实验专题11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1.(2024高一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期末)在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下列哪项操作对32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影响最小 (  )
A.保温时间过短 B.向培养基中加入35S
C.搅拌不充分 D.保温时间过长
【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2024高一下·浙江模拟)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内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细胞器
B.实验前,科学家用和同时标记一个噬菌体
C.实验前必须清楚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引起细菌裂解的时间
D.在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使细菌外的 DNA与蛋白质分离。
【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3.(2024高一下·韶关期末)下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部分操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噬菌体要先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B.实验中上清液有放射性是由于搅拌和离心不充分
C.噬菌体在细菌内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外壳
D.实验中的子代噬菌体仍能检测到放射性
【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4.(2024高一下·昭通期末)下图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基本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之分离
C.35S标记组离心后,检测出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D.在新形成的部分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5.(2024高一下·乌鲁木齐期末)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内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6.(2024高一下·深圳月考)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完成了一个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主要现象是(  )
A.35S标记蛋白质外壳,上清液放射性较高;32P标记DNA,沉淀物放射性较高
B.35S标记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放射性较高;32P标记DNA,上清液放射性较高
C.35S标记DNA,上清液放射性较高;32P标记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放射性较高
D.35S标记DNA,沉淀物放射性较高;32P标记蛋白质外壳,上清液放射性较高
【答案】A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7.(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排、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C.离心时间过长,较重的大肠杆菌进入上清液中
D.32P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答案】B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8.(2024高一下·麒麟期末)赫尔希和蔡斯在1952年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搅拌、离心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开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两组相互对照
C.图中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直接证明的是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
D.实验中B对应部分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
【答案】A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9.(2024高一下·成都期末)下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整体侵染进入大肠杆菌细胞
B.搅拌的目的是让细菌与噬菌体混合
C.可用放射性35S标记噬菌体的DNA
D.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
【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噬菌体侵染细胞时只是头部的DNA注入细胞,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A错误;
B、搅拌是为了使细菌和噬菌体分离,B错误;
C、可用放射性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为DNA分子中含有P,C错误;
D、图示是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搅拌、离心后,蛋白质外壳在上清液中,故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区分了DNA和蛋白质,最终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离心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使较轻的噬菌体出现在上清液中,而较重的大肠杆菌出现在沉淀中。
10.(2024高一下·湖北模拟)赫尔希和蔡斯使用如图所示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在该实验中,噬菌体进入到大肠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所需要的模板是(  )
A.大肠杆菌的DNA B.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C.噬菌体的RNA D.噬菌体的DNA
【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1.(2024高一下·四川期末)用荧光染料标记噬菌体的DNA后,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离心后取菌液制成装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快速检测到大肠杆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子代噬菌体均含有荧光染料标记的DNA
B.培养时间越长荧光标记的大肠杆菌越多
C.噬菌体合成蛋白质所需模板来自大肠杆菌
D.离心的目的是让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开
【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B、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只有部分子代噬菌体含亲本母链,而含荧光物质会发出荧光,所以只有少数子代的噬菌体会发出荧光,培养时间越长,荧光标记的大肠杆菌越少,AB错误;
C、噬菌体合成蛋白质所需模板来自噬菌体而不是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可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C错误;
D、离心的目的是让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开,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别分布在沉淀物与上清液中,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2.(2024高一下·连云港期末)用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短时间的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肺炎链球菌中,不能寄生在动物细胞中
B.要获得蛋白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可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的是没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细菌
D.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仍达到30%,原因可能是细菌裂解释放出噬菌体
【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3.(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训练卷生物试题(一)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下图为他们所做实验中的一组。下列关于本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步:噬菌体DNA被32P标记
B.第二步: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共培养
C.第四步:离心的目的是将细菌与其他成分分开
D.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4.(2024高一下·广州期末)利用荧光染料标记T2噬菌体的某种成分,并让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定时取样、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中的荧光强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荧光染料标记T2噬菌体的某种成分是DNA或蛋白质
B.搅拌是否充分会影响ab段的荧光强度
C.bc段荧光强度下降是大肠杆菌细胞破裂所致
D.上述实验无法证明蛋白质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A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5.(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如图所示:以32P和35S分别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其他操作正常,随①过程时间延长,则a中含有35S的蛋白质外壳的量会增多
B.若各过程操作正确,则b中存在35S标记的子代噬菌体
C.c可能含有32P的亲代噬菌体、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含32P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D.若④操作不当,会使d中含32P的放射性增强
【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6.(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在培养基中加入3H-尿嘧啶标记细菌的化学成分,然后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菌内放射性RNA分别与噬菌体DNA、细菌DNA的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放射性RNA之间可能会完全杂交
B.前两分钟噬菌体内的RNA聚合酶活动增强
C.随着感染时间增加,细菌的基因活动逐渐减弱
D.用35S标记培养基,也会得到相同的曲线
【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7.(2024高一下·雁塔期末)某实验小组采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并与大肠杆菌混合,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别 步骤
步骤①标记噬菌体 步骤② 步骤③ 步骤④检测放射性
甲组 用35S标记T2噬菌体 标记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合适时间 搅拌离心 A
乙组 用32P标记T2噬菌体 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丙组 用3H标记T2噬菌体 b
A.步骤①用于培养T2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含有放射性
B.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C.步骤②中,使用到的大肠杆菌不应含有放射性
D.步骤④中,a和b的放射性都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
【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8.(2024高二下·重庆市期末)“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在以下实验条件中,该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中每20分钟复制一代,不考虑大肠杆菌裂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本实验为空白对照实验,其中A 组是对照组,B组是实验组
B.大肠杆菌为噬菌体的增殖提供了模板、原料、酶和能量
C.提取A组试管Ⅲ沉淀中的子代噬菌体DNA,仅少量DNA 含有32P
D.若B组用 5N代替35S标记大肠杆菌,则试管Ⅲ沉淀中的子代噬菌体全都含有 15N
【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2024高一下·东西湖期末)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实验。图1中保温时间和图2中搅拌强度均处于最适条件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可表示蛋白质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图2可表示DNA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强度
B.图1可表示蛋白质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强度,图2可表示DNA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
C.图1可表示DNA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图2可表示蛋白质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强度
D.图1可表示DNA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强度,图2可表示蛋白质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
【答案】B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0.(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某实验小组同学重做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在图中实验条件下,噬菌体每20分钟复制一代,40分钟后开始出现大肠杆菌裂解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长时间培养后,从A组试管I中分离出的T2噬菌体DNA具有放射性
B.长时间培养后,从B组试管I中分离出的T2噬菌体蛋白质具有放射性
C.若缩短B组试管Ⅱ的培养时间,则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几乎不变
D.培养1小时后,A组试管Ⅱ大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
【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长时间培养后,A试管I中的噬菌体以试管中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作为宿主细胞,繁殖产生子代的T2噬菌体,其DNA是使用宿主细胞中32P为原料合成,所以其具有放射性,A正确;
B、在长时间培养后,B试管Ⅰ中的噬菌体以试管中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作为宿主细胞,繁殖产生子代的T2噬菌体,其蛋白质是使用宿主细胞中35S为原料合成,因此具有放射性,B正确;
C、B组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经搅拌和离心之后,放射性大部分出现在上清液,但是B组试管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与接种后的培养时间无关,C正确;
D、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亲代被标记,原料没有被标记,所以子代中只有部分噬菌体具有放射性,在培养1小时后,A组试管Ⅱ大部分子代噬菌体不含有放射性,只有少部分含放射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一个经典的生物学实验,旨在证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以下是该实验的详细步骤、关键信息和结论的归纳:
实验背景:
噬菌体:一种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实验者:赫尔希和蔡斯,在1952年进行了该实验。
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
选择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分别用含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2.侵染阶段:
使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带有^35S标记,DNA带有^32P标记。
用标记好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3.分离阶段:
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混合液,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
接着进行离心,使较轻的噬菌体颗粒(含32P标记的DNA)进入上清液,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含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形成沉淀。
4.检测阶段:
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结果:
上清液中主要检测到^32P的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
沉淀物中主要检测到^35S的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部。
实验结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内部,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部。
因此,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
实验意义:
该实验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证明了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为后续的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二、非选择题
21.(2024高二下·益阳期末)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可直接用于培养   。
(2)32P标记的噬菌体浸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存在于   中,其他部分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   或   。
(3)子代噬菌体中   (填大多数或极少数)存在放射性。
(4)本实验不能选用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   。
【答案】大肠杆菌(或细菌);沉淀;培养时间过短,亲代噬菌体尚未注入DNA;培养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已释放;极少数;因为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都会被标记,无法区分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2.(2024高一下·江油期中)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赫尔希和蔡斯利用了   技术,图中上清液放射性高,是用   元素标记了蛋白质,若要大量制备该噬菌体,需先用含该元素的培养基培养   。理论上沉淀物的放射性为零,实验数据有误差,请分析误差的原因:   。
(2)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噬菌体的氨基酸
【答案】(1)同位素标记;35S;细菌;搅拌不充分,噬菌体没有和细菌彻底分离
(2)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3.(2024高一下·武强期末)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据图分析:
(1)实验包括4个步骤:
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用数字表示)。
(2)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的实验中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   。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3)用32P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可能是   。
(4)用32P标记噬菌体的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   。
【答案】②①④③;C;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或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增殖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DNA;DNA是遗传物质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4.(2024高一下·湛江期中)综合实验题:下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实验的第一步是获得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所选用的放射性标记物是   。(32P/35S)
(2)实验的第二步是用   侵染细菌。
(3)第三步搅拌的目的是   。
(4)实验结果: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此现象说明噬菌体的   侵入到细菌体内。经检测发现子代噬菌体中也有放射性,证明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5)为探究某病毒的核酸类型,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要求写出实验目的、原理思路、材料、过程、预期结果、结论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答案】(1)32P
(2)被标记的噬菌体
(3)将噬菌体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
(4)DNA ;DNA
(5)实验目的:探究某病毒的核酸类型为DNA还是RNA
材料:宿主细胞、DNA酶、RNA酶、提取的病毒核酸
思路过程:
①将提取到的病毒提取液取适量,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在甲组中加入适量的DNA酶,乙组中加入等量的RNA酶;
③混合一段时间后,从甲、乙提取适量的溶液感染宿主细胞,检测宿主细胞中有无新病毒出现。
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若甲中检测到新病毒,乙中检测不到新病毒,则新病毒的核酸为RNA;
②若甲中检测不到新病毒,乙中检测到新病毒,则新病毒的核酸为DNA。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5.(2024高一下·信都月考)科学家在研究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时,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2)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   。
(3)在图1中   (用环节的文字表示)实现了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随该过程时间变化,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上清液放射性强度会出现下图   (填序号)的变化;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上清液放射性强度会出现下图   (填序号)的变化。
(4)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   。据图2分析当搅拌时间足够长时,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说明   。
(5)图2中上清液32P的放射性仍达到30%,其原因可能是   ;图2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的意义是作为对照,以证明   。
【答案】(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或者同位素示踪法)
(2)细菌
(3)与细菌混合并保温;④;②
(4)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5)部分噬菌体未侵染进入细菌;细菌没有被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释放出来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 / 1实验专题11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1.(2024高一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期末)在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下列哪项操作对32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影响最小 (  )
A.保温时间过短 B.向培养基中加入35S
C.搅拌不充分 D.保温时间过长
2.(2024高一下·浙江模拟)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内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细胞器
B.实验前,科学家用和同时标记一个噬菌体
C.实验前必须清楚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引起细菌裂解的时间
D.在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使细菌外的 DNA与蛋白质分离。
3.(2024高一下·韶关期末)下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部分操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噬菌体要先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B.实验中上清液有放射性是由于搅拌和离心不充分
C.噬菌体在细菌内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外壳
D.实验中的子代噬菌体仍能检测到放射性
4.(2024高一下·昭通期末)下图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基本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之分离
C.35S标记组离心后,检测出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D.在新形成的部分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5.(2024高一下·乌鲁木齐期末)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内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6.(2024高一下·深圳月考)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完成了一个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主要现象是(  )
A.35S标记蛋白质外壳,上清液放射性较高;32P标记DNA,沉淀物放射性较高
B.35S标记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放射性较高;32P标记DNA,上清液放射性较高
C.35S标记DNA,上清液放射性较高;32P标记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放射性较高
D.35S标记DNA,沉淀物放射性较高;32P标记蛋白质外壳,上清液放射性较高
7.(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排、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C.离心时间过长,较重的大肠杆菌进入上清液中
D.32P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8.(2024高一下·麒麟期末)赫尔希和蔡斯在1952年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搅拌、离心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开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两组相互对照
C.图中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直接证明的是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
D.实验中B对应部分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
9.(2024高一下·成都期末)下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整体侵染进入大肠杆菌细胞
B.搅拌的目的是让细菌与噬菌体混合
C.可用放射性35S标记噬菌体的DNA
D.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
10.(2024高一下·湖北模拟)赫尔希和蔡斯使用如图所示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在该实验中,噬菌体进入到大肠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所需要的模板是(  )
A.大肠杆菌的DNA B.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C.噬菌体的RNA D.噬菌体的DNA
11.(2024高一下·四川期末)用荧光染料标记噬菌体的DNA后,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离心后取菌液制成装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快速检测到大肠杆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子代噬菌体均含有荧光染料标记的DNA
B.培养时间越长荧光标记的大肠杆菌越多
C.噬菌体合成蛋白质所需模板来自大肠杆菌
D.离心的目的是让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开
12.(2024高一下·连云港期末)用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短时间的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肺炎链球菌中,不能寄生在动物细胞中
B.要获得蛋白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可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的是没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细菌
D.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仍达到30%,原因可能是细菌裂解释放出噬菌体
13.(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训练卷生物试题(一)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下图为他们所做实验中的一组。下列关于本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步:噬菌体DNA被32P标记
B.第二步: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共培养
C.第四步:离心的目的是将细菌与其他成分分开
D.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4.(2024高一下·广州期末)利用荧光染料标记T2噬菌体的某种成分,并让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定时取样、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中的荧光强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荧光染料标记T2噬菌体的某种成分是DNA或蛋白质
B.搅拌是否充分会影响ab段的荧光强度
C.bc段荧光强度下降是大肠杆菌细胞破裂所致
D.上述实验无法证明蛋白质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5.(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如图所示:以32P和35S分别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其他操作正常,随①过程时间延长,则a中含有35S的蛋白质外壳的量会增多
B.若各过程操作正确,则b中存在35S标记的子代噬菌体
C.c可能含有32P的亲代噬菌体、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含32P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D.若④操作不当,会使d中含32P的放射性增强
16.(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在培养基中加入3H-尿嘧啶标记细菌的化学成分,然后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菌内放射性RNA分别与噬菌体DNA、细菌DNA的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放射性RNA之间可能会完全杂交
B.前两分钟噬菌体内的RNA聚合酶活动增强
C.随着感染时间增加,细菌的基因活动逐渐减弱
D.用35S标记培养基,也会得到相同的曲线
17.(2024高一下·雁塔期末)某实验小组采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并与大肠杆菌混合,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别 步骤
步骤①标记噬菌体 步骤② 步骤③ 步骤④检测放射性
甲组 用35S标记T2噬菌体 标记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合适时间 搅拌离心 A
乙组 用32P标记T2噬菌体 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丙组 用3H标记T2噬菌体 b
A.步骤①用于培养T2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含有放射性
B.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C.步骤②中,使用到的大肠杆菌不应含有放射性
D.步骤④中,a和b的放射性都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
18.(2024高二下·重庆市期末)“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在以下实验条件中,该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中每20分钟复制一代,不考虑大肠杆菌裂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本实验为空白对照实验,其中A 组是对照组,B组是实验组
B.大肠杆菌为噬菌体的增殖提供了模板、原料、酶和能量
C.提取A组试管Ⅲ沉淀中的子代噬菌体DNA,仅少量DNA 含有32P
D.若B组用 5N代替35S标记大肠杆菌,则试管Ⅲ沉淀中的子代噬菌体全都含有 15N
19.(2024高一下·东西湖期末)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实验。图1中保温时间和图2中搅拌强度均处于最适条件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可表示蛋白质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图2可表示DNA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强度
B.图1可表示蛋白质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强度,图2可表示DNA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
C.图1可表示DNA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图2可表示蛋白质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强度
D.图1可表示DNA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强度,图2可表示蛋白质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
20.(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某实验小组同学重做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在图中实验条件下,噬菌体每20分钟复制一代,40分钟后开始出现大肠杆菌裂解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长时间培养后,从A组试管I中分离出的T2噬菌体DNA具有放射性
B.长时间培养后,从B组试管I中分离出的T2噬菌体蛋白质具有放射性
C.若缩短B组试管Ⅱ的培养时间,则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几乎不变
D.培养1小时后,A组试管Ⅱ大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
二、非选择题
21.(2024高二下·益阳期末)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可直接用于培养   。
(2)32P标记的噬菌体浸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存在于   中,其他部分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   或   。
(3)子代噬菌体中   (填大多数或极少数)存在放射性。
(4)本实验不能选用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   。
22.(2024高一下·江油期中)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赫尔希和蔡斯利用了   技术,图中上清液放射性高,是用   元素标记了蛋白质,若要大量制备该噬菌体,需先用含该元素的培养基培养   。理论上沉淀物的放射性为零,实验数据有误差,请分析误差的原因:   。
(2)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噬菌体的氨基酸
23.(2024高一下·武强期末)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据图分析:
(1)实验包括4个步骤:
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用数字表示)。
(2)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的实验中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   。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3)用32P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可能是   。
(4)用32P标记噬菌体的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   。
24.(2024高一下·湛江期中)综合实验题:下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实验的第一步是获得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所选用的放射性标记物是   。(32P/35S)
(2)实验的第二步是用   侵染细菌。
(3)第三步搅拌的目的是   。
(4)实验结果: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此现象说明噬菌体的   侵入到细菌体内。经检测发现子代噬菌体中也有放射性,证明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5)为探究某病毒的核酸类型,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要求写出实验目的、原理思路、材料、过程、预期结果、结论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25.(2024高一下·信都月考)科学家在研究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时,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2)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   。
(3)在图1中   (用环节的文字表示)实现了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随该过程时间变化,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上清液放射性强度会出现下图   (填序号)的变化;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上清液放射性强度会出现下图   (填序号)的变化。
(4)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   。据图2分析当搅拌时间足够长时,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说明   。
(5)图2中上清液32P的放射性仍达到30%,其原因可能是   ;图2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的意义是作为对照,以证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3.【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4.【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5.【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6.【答案】A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7.【答案】B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8.【答案】A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9.【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噬菌体侵染细胞时只是头部的DNA注入细胞,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A错误;
B、搅拌是为了使细菌和噬菌体分离,B错误;
C、可用放射性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为DNA分子中含有P,C错误;
D、图示是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搅拌、离心后,蛋白质外壳在上清液中,故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区分了DNA和蛋白质,最终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离心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使较轻的噬菌体出现在上清液中,而较重的大肠杆菌出现在沉淀中。
10.【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1.【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B、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只有部分子代噬菌体含亲本母链,而含荧光物质会发出荧光,所以只有少数子代的噬菌体会发出荧光,培养时间越长,荧光标记的大肠杆菌越少,AB错误;
C、噬菌体合成蛋白质所需模板来自噬菌体而不是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可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C错误;
D、离心的目的是让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开,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别分布在沉淀物与上清液中,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2.【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3.【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4.【答案】A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5.【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6.【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7.【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8.【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答案】B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0.【答案】D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长时间培养后,A试管I中的噬菌体以试管中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作为宿主细胞,繁殖产生子代的T2噬菌体,其DNA是使用宿主细胞中32P为原料合成,所以其具有放射性,A正确;
B、在长时间培养后,B试管Ⅰ中的噬菌体以试管中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作为宿主细胞,繁殖产生子代的T2噬菌体,其蛋白质是使用宿主细胞中35S为原料合成,因此具有放射性,B正确;
C、B组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经搅拌和离心之后,放射性大部分出现在上清液,但是B组试管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与接种后的培养时间无关,C正确;
D、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亲代被标记,原料没有被标记,所以子代中只有部分噬菌体具有放射性,在培养1小时后,A组试管Ⅱ大部分子代噬菌体不含有放射性,只有少部分含放射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一个经典的生物学实验,旨在证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以下是该实验的详细步骤、关键信息和结论的归纳:
实验背景:
噬菌体:一种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实验者:赫尔希和蔡斯,在1952年进行了该实验。
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
选择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分别用含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2.侵染阶段:
使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带有^35S标记,DNA带有^32P标记。
用标记好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3.分离阶段:
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混合液,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
接着进行离心,使较轻的噬菌体颗粒(含32P标记的DNA)进入上清液,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含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形成沉淀。
4.检测阶段:
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结果:
上清液中主要检测到^32P的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
沉淀物中主要检测到^35S的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部。
实验结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内部,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部。
因此,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
实验意义:
该实验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证明了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为后续的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21.【答案】大肠杆菌(或细菌);沉淀;培养时间过短,亲代噬菌体尚未注入DNA;培养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已释放;极少数;因为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都会被标记,无法区分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2.【答案】(1)同位素标记;35S;细菌;搅拌不充分,噬菌体没有和细菌彻底分离
(2)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3.【答案】②①④③;C;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或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增殖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DNA;DNA是遗传物质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4.【答案】(1)32P
(2)被标记的噬菌体
(3)将噬菌体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
(4)DNA ;DNA
(5)实验目的:探究某病毒的核酸类型为DNA还是RNA
材料:宿主细胞、DNA酶、RNA酶、提取的病毒核酸
思路过程:
①将提取到的病毒提取液取适量,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在甲组中加入适量的DNA酶,乙组中加入等量的RNA酶;
③混合一段时间后,从甲、乙提取适量的溶液感染宿主细胞,检测宿主细胞中有无新病毒出现。
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若甲中检测到新病毒,乙中检测不到新病毒,则新病毒的核酸为RNA;
②若甲中检测不到新病毒,乙中检测到新病毒,则新病毒的核酸为DNA。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5.【答案】(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或者同位素示踪法)
(2)细菌
(3)与细菌混合并保温;④;②
(4)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5)部分噬菌体未侵染进入细菌;细菌没有被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释放出来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