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5—17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在农村建立根据 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内容要求〗1.4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 通过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等基本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农村革命 根据地的意义;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国民革命时期和国共对立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通过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等基本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①准确识记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时空观念)
②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国共合作、井冈山道路的创建、遵义会议及长征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地位,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革命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共产党革命方针政策的转变,理解共产党始终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唯物史观)
④通过感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共三课。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教学:讲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以及由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的建立。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国共双方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出彩表现,尤其是叶挺的独立团所向披靡,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1928年国民革命军进行了二次北伐,随着东北易帜的发生,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标志着国共合作初步破裂,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大肆屠杀革命人士,大革命彻底失败。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教学: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中共曾仿效俄国十月革命,在城市进行武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南昌起义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红军,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本课主要包含了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三个子目的内容。三者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音乐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三节正课组成。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然而,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
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统治。毛泽东等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展土地革命,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单元讲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建立了黄埔军校,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轰动全国。随着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吸取经验教训后,先后进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和长征的重大事件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国共合作:1924年----1927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进行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国共对立:1927年----1937年,一方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围剿共产党和工农群众;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并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日渐成长壮大,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知晓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和前路的探索。
2.通过阅读教材,中国共产党经过反思和探索,继续领导中国革命并走出了一条从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对于中国革命而言具有深远的影响。
3.通过阅读教材,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长征胜利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开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长征的胜利使各路红军挺进抗日前沿,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保证了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4.尝试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古田会议;
难点:如何评价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遵义会议的意义。
(第3课时)《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素养目标 1.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概括能力。(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重点)2.通过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在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的基础上,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难点)3.体会先烈们的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革命先烈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怀。(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最后一课,前承“星星之火”,后启“全民族抗战”,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课主要包含了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三个子目的内容。三者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本课共三目,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本课关键词:反“围剿”、遵义会议、长征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1、反“围剿”失利被迫转移--长征背景2、勇挫强敌历艰险--长征过程3、薪火相传长征魂--长征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了解,对长征故事的许多片段有所了解,但知识构建非常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历史角度的分析,需要老师通过历史教学完成。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系统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 2、心理:八年级的学生有极强的探究事物的欲望,在教学中可以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同时辩证思维开始萌芽与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 3、环境:现在的孩子生长在社会和平、国家富强的新时期,家庭物质生活富足,对理想、信念缺乏切身体验,引发学生对于长征精神的情感共鸣和理解红军的革命信念是一个心理认知的难点。
教学方法 1、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影片资料的展示,从视觉与听觉上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利用讲解、设疑、激趣的手段,真正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2、学法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利用阅读、探究、合作、动手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单元整合】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导入新课】PPT展示: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播放视频】长征你知道这首诗描写了长征中哪些史实吗? 读图,思考问题。 单元整合,整体感知国共合作与国共对立的史实与影响。 视频通过一系列长征数据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反“围剿”失利被迫转移--长征背景1、革命根据地发展[多媒体呈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材料: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思考:伴随着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国民党采取了什么行动?师:我们看到这个时期红军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2、第四次反“围剿”思考:前四次反“围剿”为什么会胜利?材料1:时间国民党兵力红军兵力比例第一次(1930.11-1931.1)10万多4万多约2.5∶1第二次(1931.3-1931.5)20万3万多约7∶1第三次(1931.7-1931.9)30万3万多约10∶1第四次(1933.2-1933.3)30多万7万多约4∶1材料2 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3、第五次反“围剿”【播放视频】第五次反“围剿”展示表格:五次“围剿”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师: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形,在前三次反“围剿”的过程当中,毛泽东指挥之下的红军采取的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有利条件,寻找敌人弱点,各个歼灭敌人。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者是周恩来和朱德,他们也基本执行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所以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师:请学生阅读教材,说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教师: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提示:围剿提示: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提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主观上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客观上敌强我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结果: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锻炼学生识图、说图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结合史料使学生可以由浅入深自主学习与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及原因,从而达成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同学情和合作能力;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多方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勇挫强敌历艰险--长征过程1.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阅读课文P83-85,在图中依次标出长征开始、转折、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敌人包围以及两次胜利会师的地点,识记长征路线。学生快速浏览教材提炼信息、圈注事件,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并补充完善彼此的知识信息,推举组员进行汇报。.长征目的: 长征开始时间:长征开始地点:长征结束:2.红军在2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万千磨难。请同学们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油画和历史遗迹,补充课前搜集的长征故事和重要战役,丰富长征的血与肉,感受红军战士的艰辛。①血战湘江: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红军在长征初期军事上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长征开始时红军在军事上出现很大的失利。依然是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造成的。②强渡乌江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夺取遵义,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远地抛在了湘西。③遵义会议(1935年1月)【播放视频】遵义会议开始长征的初期,红军几乎全军覆灭,濒临绝境,血的事实让红军将士对错误的军事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要求改变组织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红军如何重整旗鼓、振奋士气的呢?我们共同学习遵义会议。【自主学习】请同学阅读教材84页,结合视频,找出遵义会议的内容;并结合展示的材料,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内容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合作探究】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的开始,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④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后)【播放视频】四渡赤水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的计划,使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后,中央红军佯攻贵阳,吸引国民党军兵力,随后直奔金沙江。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⑤克服天险三军会师【播放视频】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圈。但蒋介石继续调动十几万大军围追堵截,扬言要让红军在水流湍急、插翅难飞的天险大渡河全军覆没。成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打破了蒋介石妄图使红军在大渡河全军覆没的计划。红军渡过大渡河后继续北上,来到位于川康边界的大雪山——夹金山。师:我们可以看到,红军战士面对重重困难不怕吃苦,仍然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具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师: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1: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提示2: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提示3: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沼泽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提示4: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学生积极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长征故事和文学诗作。〔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教材的第二、第三自然段勾画遵义会议的内容,并分条标清序号。遵义会议的意义:①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提示: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利用阅读、合作、动手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通过在地图上标记历史事件,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同时可以明确地理方位,与地理学科相融合。通过一分钟识记活动,调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加强记忆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总能站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洞察革命形势,科学把脉革命规律、特点和走势,为革命指明前进的方向。落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在教材上标清序号,使笔记内容条理清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史料分析遵义会议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并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薪火相传长征魂--长征意义展示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师: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二万五千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征途。【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材料结合课本86页的内容,说一说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PPT 出示三则材料:材料一: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 3 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材料二:“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 ——毛泽东材料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师生共同分析每段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出长征胜利的三个方面的意义。生回答后,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看日记,思精神】看长征日记,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长征精神?呈现长征日记“粮食和野菜吃光了,饿得没办法。炮兵连炊事员苏清伍同志说,穷人过年过节买不起肉,就捡财主丢掉的猪皮煮汤吃。他一提醒,大家就把牛皮带、枪皮带、旧牛皮鞋用水泡后煮了吃。我的皮包装过盐,煮好后吃起来还挺有味道,有的同志开玩笑说,真像墨鱼炖鸡的味道。许多同志因病、伤、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倒在路上,实在悲痛!”最后,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教师行为〕:学习1:红军战士爬雪山、过沼泽草地,克服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学习他们坚定信念,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学习2: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3:长征途中缺衣少食,风餐露宿,战士们不怕吃苦,可以学习到他们身上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精神。革命先辈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精神遗产就是长征精神(多媒体展示“长征精神”)。习近平主席曾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请问“作为中学生,你如何在新时代走好长征路?”请自己思考2分钟,然后向大家大胆展示。【学史崇德】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红军长征的胜利除了红军发扬的长征精神引领之外还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通过提问“红军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从中看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教师:红军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军纪严明,帮助群众打军阀,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军长征的胜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提示: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精神: 1、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坚定理想、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团结拼搏、顾全大局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学生从材料中分析总结出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知识的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又掌握了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这一知识点。看长征日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落实了本课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教学要求。学生把课堂延伸到现实,通过历史表象形成历史概念,理解长征精神并指导我们的生活,以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凸显学生的主体安排。
课堂小结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所以说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展现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毅力和智慧。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是拥有了这样的精神,才创造了今天的辉煌。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用“长征精神”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在遇到困难时想起我们的红军的长征,“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我们要大胆地对自己说:“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课堂练习 1.毛泽东的诗《七律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下列各项长征途中发生的,没在诗词里表达出来的是( )A.爬雪山,过草地 B.巧渡金沙江 C.召开遵义会议 D.甘肃会宁会师【答案】C2.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下列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四渡赤水 ②强渡大渡河 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 ⑤突破湘江 ⑥强渡乌江⑥①⑤②③④ B.⑤①⑥②④③ ⑥①⑤②④③ D.⑤⑥①②④③【答案】D3.1935年2月,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娄山关忆秦娥》。其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体现了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词的重要背景是( )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 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长征C.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答案】C4.这次军事行动,部队从东南的群山之间到达西北的黄土高原,走了一个大写的“L”,“向沿途的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这次军事行动( )A.标志着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B.把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了农村地区C.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答案】D 课堂随练,检查了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和梳理,强化了本课重点,很好地落实本课课标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本课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长征过程的理解更为透彻,通过运用大量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各种递进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落实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本课仍有完善空间。例如,如何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控制课堂节奏;如何使新媒体教学与学生自学更为紧密的结合。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附2: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 1935—1936年红军长征时期的标语等宣传材料:
“建立遵义的工农政权!”“遵义工农解放万岁!”
“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
“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格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摘编自袁馗《红军长征中的标语口号:长征精神的生动载体》等
(1)据材料,指出与上述宣传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对“红军长征”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事件: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2)观点:红军长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
论述: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初期由于指挥上的“左”倾错误,湘江战役后红军力量锐减。1935年遵义会议后,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鼓舞下,红军将士保持乐观、甘愿吃苦,宁死也不掉队,最终跨越重重障碍,1935年到达陕北吴起镇。后来的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取得胜利。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