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70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0-14 10:5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课堂练习
(总分:60 分 考试时间:60 分钟)
请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20分)
第 1~10题,每题只有 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1分,共 10分。
1.“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的这首诗最抚凡人心。
下列诗中情景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米酒酿制 B.火炉烧炭 C.天空下雪 D.酒精代谢
2.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家的努力和贡献,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B.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元素周期律
C.我国化学家闵恩泽致力于石油化工催化剂研究,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D.我国化学家徐光宪在稀土分离方面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
3.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对应错误的是
序号 性质 用途
A 金刚石硬度大 切割玻璃、钻凿岩层
B 液氮易汽化 制造低温环境
C 氦气化学性质稳定 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D 酒精易挥发 作实验室常用的燃料
4.下列有关某固体“铜绿”性质研究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铜绿” B.酒精灯内添酒精 C.加热“铜绿” D.加入盐酸
1
{#{QQABKQaEowggiAwAgIJaJACAA4gKCQ0wFEsYCCQAoMQQsJkEBhAJAWCgasgwOVwAFDAOEAIARAKASiIQFFAABBKCAA==}#}}#}
5.化学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B.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材料
C.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D.化学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保障
6.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液态氧气 C.食醋 D.铜丝
7.蜡烛是常见的生活用品,下列有关蜡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气体
B.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C.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
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包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8.小林在研究金属镁性质时提出,将打磨后的镁条连接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来判断镁是否具
有导电性。小言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9.下列实验仪器中,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A.滴管 B.试管 C.量筒 D.烧杯
10.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由绿色变成黑色
B.加热碳酸氢铵产生刺激性气味
C.镁带燃烧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D.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第 11~15题,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得 1分。每小题
2分,共 10分。
11.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加热
B.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伸入液体中再挤压胶头
C.连接玻璃导管和橡胶管时,先把要插入的玻璃管口用水润湿后再连接
D.搭建固体加热装置时,先放置酒精灯,再固定试管的高度
2
{#{QQABKQaEowggiAwAgIJaJACAA4gKCQ0wFEsYCCQAoMQQsJkEBhAJAWCgasgwOVwAFDAOEAIARAKASiIQFFAABBKCAA==}#}#} }
12. 下列物质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是
A.水 B.氨气 C.二氧化碳 D.碱式碳酸铜
13.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白酒和白醋 闻气味
B 鉴别蒸馏水和食盐水 玻璃棒蘸取后灼烧蒸干,观察是否有固体残留
C 鉴别氮气和空气 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是否熄灭
D 鉴别铁片和镁片 观察颜色
14.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A.火药爆炸、气球爆炸的原理不同
B.用纸锅烧水时纸锅没有燃烧,说明纸锅没有可燃性
C.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说明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D.灼烧面粉、纸张时出现烧焦现象,说明面粉和纸张中含碳元素
15.甲乙两同学同时用如图 1、图 2 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
酚酞滤纸条,试管内盛放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浓氨水,观察到两装置内 ba 段滤纸条先变
红,且图 2 中 ba 段滤纸条变红更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湿 a 湿
气球 气球润 润
的 的
酚 酚b b
酞 酞


纸 纸
条 浓氨水 条浓氨水 c 80℃热水 c
图 1 图 2
A.实验说明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B.实验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如果将酚酞滤纸条晾干后进行实验,可以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D.实验中使用气球是为了缓冲管内压强的骤然升高
3
{#{QQABKQaEowggiAwAgIJaJACAA4gKCQ0wFEsYCCQAoMQQsJkEBhAJAWCgasgwOVwAFDAOEAIARAKASiIQFFAABBKCAA==}#}}#}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40 分)
16.(11 分)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Ⅰ.空气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如图所示是以干燥空气为主要原料合成碳酸氢铵(NH4HCO3)
的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氧气
氢气(H2) ②
氮气 氨气
一一定定条件
① 水
空气 碳酸氢铵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1)步骤①中得到的“其它气体”主要是 ,能使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气体是 。
(2)上述反应②中的“一定条件”是指“高温、高压、催化剂”,请写出反应②的符号表
达式 ;
(3)反应③生成的碳酸氢铵是 色固体,受热极易分解,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
式 。
Ⅱ.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有益人体健康。茶多酚是一种白色晶体,易溶于热水,易与氧气反应
变色,略有吸水性。实验室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步骤如图所示:
(1)上述叙述中属于茶多酚物理性质的是 (写一点) 。
(2)上述实验过程中操作①为 ,操作②为 。
两操作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该仪器在操作①中的作用是 。
(3)保存茶多酚时应注意 。
17.(12 分)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按要求写出仪器名称并回答相关问题:
(1)镁带燃烧实验中,用 (填仪器名称)夹持镁带,在酒精灯的 (选填:
4
{#{QQABKQaoEwggiAwAgIJaJACAA4gKCQ0wFEsYCCQAoMQQsJkEBhAJAWCgasgwOVwAFDAOEAIARAKASiIQFFAABBKCAA==}#}#} }
外焰、内焰、焰心)加热,酒精灯内酒精的量应在酒精灯容积的 之间。
当镁条燃烧时,立刻移到 上方,避免烫坏桌面。镁条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为 ,由反应现象可知镁条的用途是制 。
(2)实验时需要称量 6.5g 食盐,在称量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移,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减少食盐 B.增加砝码 C.右移游码 D.增加食盐
(3)量取一定体积液体,当液面接近刻度线时,改用 (填仪器名称)
30
滴加,如图表示的量筒内液体体积约为 mL。若量取时俯视读数,
20
则量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偏 (填“大”或“小”)。 10
(4)实验室取用粉末状固体使用的仪器是 ,给固体加热
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 。
18.(5 分)我国在商代就能铸造青铜器,同学们根据铜制品表面产生的铜绿成分,探究铜
绿产生的条件,并进行如图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试管 d 中铜片表面生成了绿色物质,其他试管中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说明铜锈蚀需要氧气、水和二氧化碳的共同参与,试写出形成铜绿的反应的符号表达
式 。选择图中的实验 (选填实验
编号)进行对比,可以证明“铜绿生成必须有二氧化碳参与”。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想除去铜片表面的铜绿,可以用 (填试剂名称)浸
泡,并观察到绿色固体逐渐消失、 、 。
19.(12 分)氧气在化学中举足轻重,实验小组的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压强
B
A
C
时间
5
{#{QQABKQaEowggiAwAgIJaJACAA4gKCQ0wFEsYCCQAoMQQsJkEBhAJAWCgasgwOVwAFDAOEAIARAKASiIQFFAABBKCAA==}#}#} }
(1)如图 1 所示,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在实验前需要先检
查 ,红磷燃烧的现象为 ,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的作用
是 (写一点)。
【实验改进】
改进一:点火方式改进
(2)如图 2 所示,利用电热丝通电放热引燃红磷,其优点是 (写一点),
其他条件和操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图 2 和图 1 测量结果更大的是 (图 1、图 2)。
改进二:测量方式改进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用气压传感器测定了
图 1 装置内的压强变化,其变化情况如图 3 所示。
(3)BC 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有 (2 分),
C 点进行的操作是 。
若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此实验,不能得到相同图像,原因是 。
改进三:反应原理的创新
小明利用图 4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已知发热剂的主要成分为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
反应原理为铁生锈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前集气瓶内空气 实验前量筒内水 实验后量筒内剩余水
250mL 180mL 129mL
(4)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5)小可改进了小明的实验,如图 5,将同样足量的
发热剂均匀涂抹在集气瓶内壁的四周,这样做的
目的是 。
6
{#{QQABKQaoEwggiAwAgIJaJACAA4gKCQ0wFEsYCCQAoMQQsJkEBhAJAWCgasgwOVwAFDAOEAIARAKASiIQFFAABBKCAA==}#}#}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