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地图 课件(共38张PPT)2024-2025学年粤教·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2 地图 课件(共38张PPT)2024-2025学年粤教·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14 11:5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一章 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
第二节 地图
第二课时
泰山十八盘
新课导入
地形有高有低,有陡有缓,类型复杂多样,如何在地图上进行表达
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学生开始意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理解到地图是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而创造的工具。
不同类型的地图展示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地形图的判读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形对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制约作用。
人地协调观
地图上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可以逐渐形成对地理区域的清晰认知。
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地图,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
通过地形图的判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形特征。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地图或地图模型,锻炼自己的地理实践技能。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进行实践活动,如规划旅游路线、分析人口分布等,提高自己的地理实践技能。
学生可以通过进行地形图的判读实践,如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等,提高自己的地理实践技能。
地理实践力
在理解地图基本要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因素,以形成对地图内容的全面理解。
在分析地图应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等,以形成对问题的全面理解。
在判读地形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地形特征,如坡度、高度、地形类型等,以形成对地形环境的全面理解。
目录:
01/地图的基本要素
03/地形图的判读
02/地图的类型与应用
地形图的判读
03
第一部分
海拔
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也称绝对高度。
图1-2-11海拔与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
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
图1-2-11海拔与相对高度
问题思考
图1-2-11海拔与相对高度
读图1-2-11,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
甲海拔:1500米
乙海拔:500米
问题思考
图1-2-11海拔与相对高度
读图1-2-11,思考下列问题。
2.图中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
1500-500=1000(米)
等高线
地形与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成的线,叫作等高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依次连成的线,叫作等深线)。将多条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得到等高线地形图。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叫作等高距。
等高线地形图
将多条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得到等高线地形图。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叫作等高距。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图1-2-12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起伏状况。一般来说,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问题思考
图1-2-12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1-2-12,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的等高距是多少?
等高距为:50米
问题思考
图1-2-12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1-2-12,思考下列问题。
2.A、B两山坡的坡度与等高线的疏密有什么关系?
A山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B山坡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识别山体部位——山峰
等高线闭合,数值由中间向四周减小。
识别山体部位——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较小处凸出。
识别山体部位——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较大处凸出。
识别山体部位——鞍部
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两两相等。
识别山体部位——陡崖
几条不同的等高线重叠。
活动探究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活动目的: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并在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活动器材:橡皮泥、刮刀、竹签、硬纸板、白纸、笔等。
活动步骤: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照图1-2-14,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以下步骤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步骤一:选用不同颜色、相同厚度的橡皮泥捏成山的主体。
图1-2-14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图1-2-14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活动探究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步骤二:用刮刀等工具塑造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山体部位。
步骤三:分别用两根竹签从山体模型的两个山峰穿孔到底部。
步骤四:将山体模型分层展示在白纸上,从最底层开始,沿着橡皮泥的形态轮廓绘制等高线,画完后将其取走,接着对其上一层进行绘制,以此类推。每次绘制等高线时要将两孔对齐,直到所有等高线绘制完成。
图1-2-14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活动探究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活动结论:
1.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制作好的等高线地形模型。
2.在山体模型中找到山谷和山脊,并对照等高线地形图说出两者的等高线特征。
3.观察鞍部东、西两侧和南、北两侧等高线数值的变化特点。
等高线地形图作用
根据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确定地表的高低状况;
01
根据等高线的凹凸方向判断山脊与山谷等;
03
通过等高线的高低和起伏特征,识别山峰和陡崖等不同的地形部位。
04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大小,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02
分层设色地形图——概念
在等高线和等深线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涂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规律
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
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黄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
海洋、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一般用蓝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
积雪、冰川一般用白色表示。
图1-2-15地形示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
知识拓展
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它是按一定比例沿着地表某一方向所作的垂直断面图,能更直观地显示地面起伏和坡度陡缓状况。
地形剖面图在平整土地、修筑水渠、修建铁路、修建公路等其他工程时,可作为计算土石方量的依据。
绘制地形剖面图
知识拓展
立体直观
无法准确表示地形的
可准确表示地表高低起伏
,看起来费劲
一目了然
高程表达不够清楚
陆地地形示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比较同一地区不同地形图的优缺点
高低起伏
曲线太多
陆地地形示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优点
缺点
地理博览
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史
战国至汉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地图的形成阶段。1983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平山县古墓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铜版地图《兆域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图逐渐成熟。西晋裴秀主持编绘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
隋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地图的快速发展阶段。唐朝贾耽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是已知最早的大型亚洲地图。
明清时期,古代地图进入发展的巅峰阶段。《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之一,比同时期西方的《波特兰海图》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实用性更强。
图1-2-16《郑和航海图》(局部)
我国地图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世界地图制图史上有着辉煌的地位。相传大禹治水后将九州刻于九鼎上,制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全国地图——《九鼎图》。
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这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地图上的等高线数值,并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差异估算出某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五种地形部位。这要求学生掌握等高线在不同地形部位的表现形态,如山峰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山脊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等。
课堂小练
读图“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相同),完成下面小题。
1.四幅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读图可知,①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是山峰,A错误;②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降低,是盆地,B正确,③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是山脊,C错误;④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是山谷,D错误。故选B。
B
读图“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相同),完成下面小题。
2.甲、乙、丙、丁四地中,坡度最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比例尺相同,等高距相同都是100米,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所以甲、乙、丙、丁四地中,坡度最陡的是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A
下图示意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丙地的海拔高度是( )
A.200米 B.300米 C.400米 D.500米
解析: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就得到等高线,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同,据图可知,丙所在的等高线数字为400米,故丙地的海拔高度是400米。故选C。
C
下图示意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有河流发育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据图可知,甲处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乙、丙两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丁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山谷为集水线,能形成河流,山脊为分水线,不能形成河流。故选D。
D
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地理学习中常用“工具”。王亮在老师指导下尝试用马铃薯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活动步骤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第二、第三步正确操作要点,分别是( )
①各切片厚度相同,且依次摆放
②舍弃最小切片
③任意摆放各切片
④固定中心,按切片大小依次画底边轮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由题可知,王亮在老师指导下尝试用马铃薯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本次实验总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准备一块马铃薯;第二步:将马铃薯切为厚度相同的片状,且依次摆放;第三步:固定中心,按切片大小依次画底边轮廓;第四步:在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上,每层填上相应的颜色。因此第二、第三步正确操作要点,分别是各切片厚度相同,且依次摆放和固定中心,按切片大小依次画底边轮廓,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D。
D
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地理学习中常用“工具”。王亮在老师指导下尝试用马铃薯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活动步骤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 )
A.可认识某区域地形地势特征 B.能判断地质灾害发生频次
C.可推测农作物主要生长习性 D.能说明聚落发展变化过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认识某区域地形地势特征,A正确,分层设色地形图不能判断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也不能推测农作物主要生长习性,更不能说明聚落发展变化过程,B、C、D错误。故选A。
A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