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共42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共42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4 12:1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17课
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群雄并起、政权林立
三个局部统一政权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下列表格中你能提取怎样的信息?你认为谁最有实力完成统一?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数据来源《三国志》、《续汉书·郡国志》
魏国实力强大,蜀国实力最弱
三国鼎立形势图
221年
229年
220年
魏国实际权力掌握在司马氏家族手中
三国实力比较表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1.背景:
蜀汉:后主刘禅宠信宦官,朝政
混乱,基础大大动摇。
孙吴:孙权死后内争不断,朝局
不稳。社会矛盾尖锐,势力削弱。
(2)曹魏中期,大臣司马懿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诸葛亮,积劳成疾,234年病逝。蜀汉开始衰落,刘禅昏庸,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乐公。
乐不思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丕死后,太尉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知识插曲
诸葛亮,积劳成疾,234年病逝。蜀汉开始衰落,刘禅昏庸,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乐公。
乐不思蜀
223年,刘备驾崩。太子刘禅继位,由托孤大臣—丞相诸葛亮扶助朝政。
司马懿死后,先后由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
263年 魏灭蜀 →
西 晋
266年 司马炎建立西晋
西晋
280年统一全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三国尽归司马氏”
2.西晋的建立: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人物扫描
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西晋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三国尽归司马氏”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
结合课本和地图,梳理西晋的建立与统一过程。
2.西晋的统一:
西

三国鼎立
意义: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社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阅读下面历史地图及史料,思考西晋的统一的历史意义?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 背景:三国后期, 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
益衰落。
2. 建立:263年,魏灭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
(晋武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 为都,
史称西晋。
3. 统一:280年,西晋灭 ,统一了全国。
魏国 
蜀 
司马
炎 
洛阳 
吴 
学以致用
316
建立
统一
灭亡
266
280
36年
50年
但西晋的统治为何如此短暂呢?
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材料一 (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杨)珧、(杨)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
——《资治通鉴·晋纪》
材料二 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西晋人鲁褒《钱神论》
材料三 (皇后弟)恺以饴澳釜,(权臣)崇以蜡代薪;恺做紫丝步障四十里,崇做锦步障五十里;……帝每助恺,……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结合材料,概括西晋的统治措施及其后果。
(1)大地主、大贵族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豪华奢侈,追求享乐
措施
后果
制定了一些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一)八王之乱
1、背景(原因)
洛阳
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西晋初年实行分封制,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一)八王之乱
1、背景(原因)
材料: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思考:
大封同姓诸王的制度是?
政治上大封诸侯王
西周,西汉初年
威胁到西晋中央政权的统治。
分封制
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
分封制的危害?
学以致用
“白痴皇帝”
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晋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由此可见晋惠帝是如何的愚蠢糊涂。
(3)晋惠帝昏庸无能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一)八王之乱
1、背景(原因)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2、八王之乱
晋武帝司马炎
晋惠帝司马衷
八王之乱从贾南风专政开始,直到诸王丧亡殆(dài)尽,长达16年之久。
2、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时间:
晋惠帝司马衷时期(290-307在位)
性质:
司马家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
地点:
洛阳一带
看课本梳理八王之乱的知识点
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社会衰退),至于永嘉,丧乱弥甚......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晋书 食货志》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3、八王之乱有何影响?
永嘉南渡:西晋永嘉(307—313年)年间,北方由于战乱(八王之乱和五胡南下)而遭到严重破坏,城乡满目疮痍,田地荒芜,一片残败的景象,从西晋永嘉年间到南朝刘宋(420—479年)末年,北方人民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
1.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西晋从此衰落。
2.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
——《晋书》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永嘉南渡
①对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逃往南方,(西晋时期)形成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②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向衰的转折点。
316年,西晋灭亡
3、八王之乱的影响
问题思考: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的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西晋实行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拱卫了西晋王室,但是同时也埋下了诸侯王实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较大,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再加上西晋腐朽的社会状况和迟钝昏庸的晋惠帝,共同促成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分封制是有关系的。
因为大封诸侯王,导致诸侯王手握重兵,势力强大,才有了后来的八王之乱。(补充)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
(1)原因:西晋初年, 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
力日益强大。 昏庸无能。
(2)概况:手握重兵的八个宗室亲王为了
,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
晋武帝 
晋惠帝 
争夺中央政
权 
八王之乱
学以致用
(3)影响:①这场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中原人
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
第一次大规模的 。
②这场战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西晋从此由盛
转衰。
人口迁徙 
学以致用
2、五胡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
3、公元316年, 匈奴军攻破长安,西晋结束。
(二)西晋的灭亡:
根据课本知识梳理西晋灭亡的知识点
1、成都地区出现并列的成汉割据政权

北方各族的内迁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写照。
(1)魏晋时期,全球气候变冷,少数民族内迁。
(2)东汉时期,中央政府为了补充兵力,开始有计划地将少数民族内迁
(3)八王之乱
知识拓展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1、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长 城
长城:文明分界线
游牧民族
崇尚武力,文化落后
农耕民族
封建社会,文化先进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中原
鲜卑
匈奴



东汉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概念解释
时期:
民族:
內迁状况:
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內迁少数民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鲜卑

鲜卑

匈奴

东汉、魏、晋时期
匈奴、鲜卑、羯、氐、羌
匈奴→
山西一带
鲜卑→
辽宁
陕西及河套地区
羯 →
山西一带
羌、氐→
陕西关中
2、北方各族的内迁状况
少数民族 内迁情况与特点
羌(qiāng) 氐(dī)(西北) 陕西 关中 迁入内地
匈奴、羯(jié) (蒙古草原) 陕西
鲜卑 辽宁、河套 附塞而居
主要少数民族
北方各族的内迁
1. 时期: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
2. 北方各族内迁:
(1)原来生活在西北的 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
中地区;
(2)分布在漠北草原上的 和羯人,由北向南迁
到汾河流域一带;
(3) 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有一部分迁
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氐人 
匈奴人 
鲜卑人 
西晋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拐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3、內迁后少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西晋。
相关史事:撞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治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jiang)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少数民族内迁影响:
有民族矛盾,但民族交融才是主流
3、少数民族内迁影响
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西晋两种人口迁徙:
②北方少数民族內迁
①中原人口南迁
补充名词: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永嘉南渡
西晋永嘉(307—313年)年间,北方由于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民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
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拓展
1. 西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一个统一全国的朝代。
2. 280年,三国中最后一个国家吴国被西晋所灭,标志着三
国时期结束。
知识点拨
1. 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西晋从此衰落,但并未灭
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2. 八王之乱的实质是西晋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是西晋
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 人口迁徙的总趋势:北方各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
易混易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