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14 14:5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东北地区农业、工业的基本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东北地区的教学,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与其矿产资源的分布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多媒体播放东北地区工农业生产景观。
二、农产品生产基地
1.活动
(1)出示东北地区粮食作物分布图。学生独立完成读图练习:<1>写出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名称;东北地区种植最广的是哪种粮食作物。
<2>出示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及粮食作物分布图。学生独立完成复合读图写出东北地区粮食作物分布与东北地形间的关系。
<3>出示我国温度带图,学生读图分析东北地区的小麦应该的春小麦还是冬小麦,并说出原因。
出示东北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学生独立完成读图练习,写出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出示主要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学生根据图示分析经济作物分布与东北地区所跨纬度的关系;出示亚麻的主要用途,消除学生对不熟悉农作物的疑惑。
跟进练习:出示四种不同温度带农作物,学生分析哪些不适合在东北地区种植。并说明原因。
小结:东北地区以盛产玉米、水稻、春小麦为主。其中以玉米种植发展最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甜菜生产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2.活动
(1)出示2017年全国各省市粮食总产量排行榜及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图片资料。
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成绩。借以引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同时并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1>出示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比重图及中国土地利用比重图。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分析题: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与全国相比有何差异?
b.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出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东北三地气候资料坐标图。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分析题:
东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之间?
b.并根据下面的坐标图分析东北中水热搭配有何特征?
<3>综上,学生合作。尝试分析东北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小结:学生完成综合分析后,教师出示答案。
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以肥沃的黑土为主,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且耕地集中便于使用大型农业机械。
活动
出示“北大荒”开发历史图片资料。学生感受“北大仓”打造过程中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家乡开发建设的感念之情。
出示“北大荒”到“北大仓”后所付出的代价图片及文字资料。
代价之一:
过量开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80%,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代价之二:
我们曾引以为傲的黑土地已越来越少。据资料表明,目前黑土区耕地表层肥力已经下降到2.5%~6.5%之间,与开垦初期的11.8%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由于过度开荒,这里的原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巨额“罚单”──水土流失、江河泛滥、风蚀沙化、气候异常、旱涝频繁、粮食减产等。
让学生从中感受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出示“北大仓”实施建立可可续发展的生态工程后取得突出成绩图片结合教师讲解。让学生更客观认识部分北大荒就让它“荒”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展示东北地区近年多种山野产品、特产的采摘和人工养殖及深加工景观。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对自己每天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家乡生活生产有个清晰的再认识。
重工业基地
1.活动
出示东北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及其主要工业部门图。学生读图独立完成读图练习:
①写出东北地区主要工业城市。
② 写出哈尔滨、长春、沈阳的主要工业部门
③ 议一议,东北地区工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活动
出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分布图和辽中南工业基地图。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分析题①写出辽中南工业基地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②想一想,辽中南工业基地与附近地区的资源状况有何关联?
③尝试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其他有利条件。
小结: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沈阳是机械工业中心,鞍山和本溪是钢铁工业基地,抚顺是石油化学工业和装备制造基地,辽阳是化学工业基地,大连是综合工业中心和造船工业基地。
3.活动
教师讲述: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转型矿区沉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瓶颈。
4.活动
出示图片资料: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发展问题,大家出了不少好主意。学生补充写出自己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未来发展的点滴看法。
课堂总结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主要知识点。
收获分享 学生谈本节课的所获所感。
教学后记
1.本节课对于接触生产较少的初中学生来说,要比学习自然地理难度大些。因此我在课前做了详细的教学准备,如查找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设计好引导学习活动,尽量做到由浅入深贴近学生生活。课堂学习活动比较顺畅。
2.在课后的分享环节中继续强调学生注意对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以求做到举一反三,能够独立去分析某区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观深入学生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