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4 23:1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周时期我国在天文、历法和医学等方面的成就,知道二十四节气、名医扁鹊和《黄帝内经》。
2.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了解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
3.掌握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成就,了解金文和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成果。
4.知道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
5.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我国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天文
殷商武丁时期的一根卜骨,上面的刻辞为“旬壬申夕,月有食”。
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
周朝
春秋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诗经》
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
1.天文成就:
①背景: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目的
④春秋《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②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③西周《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2.历法成就:
①夏朝:
②商朝:
③战国:
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
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史记.夏本纪》
大意:据说孔子曾校正夏朝的历法,学者们有许多传习《夏小正》的。
利用历法、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想一想:制定历法、测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3.医学成就:
远古传说
神农尝百草
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战国时期
扁鹊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望闻问切诊断法,为中医沿用。
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①含义:
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②发现人:
1899年 清朝官员王懿荣
③出土:
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用文字形式刻印在骨上。
④用途:
龟甲
牛骨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尚书》
商朝
⑤研究:
⑥内容:
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⑦意义: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成熟古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看谁认得多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地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的,但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逝和化学变化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因此被称为青铜。
(1)概念: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夏朝:发展
商周时期:繁荣
陶寺遗址出土的铜璧形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鼎
司母戊鼎
2.青铜器
2.青铜器
(2)原料:
(3)特点:
(4)用途:
(5)代表:
铜、锡、铅
数量多,种类丰富
祭祀、军事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甗[yǎn]


乐器
匜[yí]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曾侯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整套战国时期的编钟,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长7.48米、高2.65米的钟架上。其中,上层3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5组共45件甬钟和1件镈钟。编钟上有铭文3700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等。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气势最宏伟的编钟,至今还能演奏乐曲。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3、金文
①含义: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钢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②发展: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
③内容: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何尊
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立人
青铜头像
青铜面具
青铜神树
青铜神坛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②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③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①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金权杖
玉璋
时期:
地位:
内容:
西周和春秋时期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共有305篇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价值:
《诗经》关注现实,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诗经》中,“风” 是各地民歌;“雅” 是正声雅乐;“颂” 是祭祀乐歌,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任务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8,了解“诗经”的概况。
《诗经》和“楚辞”
《诗经》和“楚辞”
任务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8,了解“楚辞”的概况。
创作时间:
创作者:
代表作:
战国时期
屈原等人;
屈原《离骚》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
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
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
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
方式追思他。据说,每年
的端午节就是为了怀念
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学史崇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课堂小结
夏商周时期的的科技与文化
天文、历法与医学
甲骨文与青铜器
《诗经》和“楚辞”
历法:夏历、商朝历法、二十四节气
中医:名医扁鹊、《黄帝内经》
天文:记录日食、月食、哈雷彗星
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中国最早、体系较完整
青铜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与中原王朝联系密切
《诗经》: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爱国诗人屈原《离骚》
随堂训练
1、“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这几句谚语反映了二十四节气有利于( )
A.提高文化底蕴 B.指导农业生产 C.提升音乐素养 D.开展水利建设
2、商朝缔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能够佐证这一论断的是( )
A.制作打制石器和保存火种 B.铸造青铜器和创造甲骨文
C.实行分封制和统一度量衡 D.使用铁制农具和推广牛耕
3、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它”指的是( )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墨子》
4.《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生理节律、气血盛衰顺应时序的变迁,是有节律地运行的,并提出对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方法。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论述辨证施治观念B.奠定中医理论基础C.凸显顺应自然理念D.蕴含儒家人本思想
B
B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