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温故知新
1.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著名的兼并战争及对应典故:
3.说一说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状况。
4.商鞅变法:(1)时间:
(2)原因:
(3)最能体现变法性质措施是:
(4)内容(至少三条):
(5)影响:
5.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6.都江堰在什么时间由谁建造?造成了什么影响?
齐楚秦燕赵魏韩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魏国李悝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楚国吴起变法
前356年
①经济(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③军事(直接动力):各国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取胜。④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前256年;李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单元导读
进入春秋战国后,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动荡和变革之中。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思想大繁荣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进一步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春秋诸侯争霸,战国兼并战争不断,变法改革,确立封建制度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第7课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局部)
这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的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拜访老子的情形。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到底是何许人也?有哪些思想主张和贡献?
春秋时期——老子和《道德经》
任务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1,完成“老子”档案卡片。
姓名:老子,即老聃
地位:
时代/国家:春秋后期楚国人
思想主张:①思想核心:
②
③在处世上
④在政治上
著作: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
“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
《道德经》
任务二:研读与理解:研读材料,与对应的思想主张连线。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其余垒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道”是万物总根源,是万物运行规律,要顺应规律
量的不断积累可以引发事物质的变化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春秋时期——老子和《道德经》
任务二:研读与理解:研读材料,与对应的思想主张连线。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春秋时期——老子和《道德经》
出生
明志
教学
从政
周游
修订
逝世
前551
前479
(73岁)
15岁
37—50岁
51岁
55—68岁
68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悲苦的少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生失意的政治家
治学严谨的教育家
春秋时期——孔子和儒家学说
春秋时期——孔子和儒家学说
任务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2-43,完成“孔子”档案卡片。
姓名:孔子
地位:
时代/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
思想主张/贡献:①思想核心:
②在政治上
③在教育上
著作: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下层没落贵族
“仁”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弟子整理的《论语》
核心思想
仁
何为“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
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仁者爱人”仁:爱心,同理心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统治者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社会就和谐。
春秋时期——孔子和儒家学说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史记》
译文: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
在春秋争霸的背景下,你觉得孔子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能实现吗?
春秋时期——孔子和儒家学说
任务二:问题探究: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一: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稳定,也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春秋时期——孔子和儒家学说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春秋时期——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在他的弟子中有贵族子弟,有穷苦子弟,也有经商富裕之人。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有教无类
小国寡民
因材施教
任务三:研读与理解:研读材料,与对应的教育主张连线。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春秋时期——孔子和儒家学说
“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
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晚年时期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孔子和儒家学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史事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③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
各学派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主张,在思想、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任务一:自主学习:观看视频,阅读课本P43-46,完成“百家争鸣”知识卡片。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子
庄子
韩非
兼爱、非攻;尚贤、尚能;节俭、节用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实行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孟子
《荀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孙武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孙子兵法》
最为符合时代潮流,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趋势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其正的大丈夫。
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备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学史崇德
亚圣孟子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墨子》一书中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几何学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书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驽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相关史事
墨子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孔子讲“仁爱”,墨子主张“兼爱”,二者有区别吗?
孔子讲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以血缘关系的亲情为出发点,先爱父母子女,之后再爱他人,是一种有秩序的关爱。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秩序。
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是一视同仁的博爱。这种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爱。
孔子讲“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二者有区别吗?
“为政以德”侧重君主的道德示范作用,通过教化实现目标。
“仁政”侧重具体措施,减轻人民负担。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
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表明思想观念的产生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孔孟荀
老庄
墨子
韩非商鞅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课堂小结
道家:老子和《道德经》
①思想核心:“道”
②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③在处世上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④在政治上“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
儒家:孔子和儒家学说
①思想核心:“仁”
②在政治上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③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百家争鸣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俭节用
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荀子:实行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道家:庄子:顺应民心和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法家:韩非: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孙武
1. 典籍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汲取思想智慧。我们可以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中汲取的智慧是( )
A.爱一切人,视人如己
B.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C.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D.反对空谈仁义,强调法治
2.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些言论最可能出自( )
A.《道德经》 B.《论语》
C. 《墨子》 D.《庄子》
C
B
3. 在中国,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下列先贤的为政主张与该思想最为相近的是( )
A. 韩非
B.老子
C.庄子
D.孟子
4.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曾引用经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体现的思想是( )
A.墨家的兼爱 B.儒家的民本
C. 法家的法治 D.道家的辩证
D
C
5. 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A.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
C.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D.脱离现实,禁锢人民的思想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