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7、溜 索
作者:阿城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小说以独特的视角,用凝练的语言,有致的节奏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经云南入缅甸,最后注入印度洋。进入云南境内以后,怒江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相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溜索,是一种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它以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可由高向低溜过河谷。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可分为平溜和陡溜等。常见于山地,如中国的横断山脉。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生死与共特殊的生存方式形成马帮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溜 索
阿 城
学习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知人论世
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著有小说集《棋王》《遍地风流》。其中系列短篇《遍地风流》具有散文化倾向。
除小说外,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1986年,凭借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生字词
盘桓( ) 蓦地( ) 扭绞( )
锱铢( )角枢( ) 顷刻( )
黏汗( ) 战战兢兢( )
huán
mò
jiǎo
zī zhū
shū
qǐnɡ
nián
jīnɡ
稠(chóu) 瞟(piǎo) 腮(sāi)
坠(zhuì) 呕(ǒu) 溅(jiàn)
跺(duò) 鬃(zōng)
滇西(diān) 黏汗(nián) 呼哨(shào)
拽起(zhuài) 铃铛(líng dang)
动弹不得(tán) 涓涓细流(juān)
fǔ(俯)身 脑suǐ(髓)
绝bì(壁) 千jūn(钧)之力
【蓦地】陡然地;让人感到意外。
【盘桓】徘徊;逗留。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千钧之力】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锱铢必较】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现代多用于形容维护公平权益,做事严谨细致。
整体感知
一、通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9):“我”和驮队一道来到怒江边,准备溜索过江。
第二部分(10—24):在首领的指挥下,驮队陆续溜索过江。
第三部分(25):过江后,驮队继续上路。
二、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开端: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首领指挥,决定溜索。
高潮:溜索过程,惊险无比。
结局:顺利溜索,再次上路。
三、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分析人物
一、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
二、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神态描写,“懒懒”“稳稳”“笑一笑”表明首领早已见惯这样的场面,体现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1、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句中“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领队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__________性格特征。
细心、认真负责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_________。
关爱他人
4、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领队打着尖细的忽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领队______气质。
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5、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
句中“瞟一眼”“站起来”写出了领队_______的性格特征。
受人尊敬、与汉子们配合默契
领队人物形象总结
认真负责
关爱他人
身手非凡
从容不迫
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小说中有一部分为什么细致描绘了牛在过索之前和过索过程中的情状和三次写鹰的飞翔?
为了表现悬崖的陡峭和溜索时的可怕,从而突出马帮汉子的英勇无畏。这属于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鹰的衬托
文章中几次写到鹰?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各自有什么作用?
1、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急速迅猛的特点,扎进声音里,又侧面衬托出怒江的奔腾咆哮气势。
2、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写大鹰在汉子身下移来移去侧面衬托那瘦小汉子溜索时距离岸边又高又远,表现溜索的艰险,反衬汉子的英勇无畏。
3、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此处是写马帮汉子们远远地看到鹰在峭壁上抓蛇的过程,含蓄表达着汉子们对鹰的赞美与崇敬,也暗示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做人,就要像鹰一样,搏击长空,英勇无畏,战胜一切!
牛的衬托
1、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牛的惊恐和我的惊恐相互映衬,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2、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3、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里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小结: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驮队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环境描写
一、找出文中描写“我”溜索的情景,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地展现“我”溜索时的胆怯、慌乱,既侧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又与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对比。
其他
二、体会原文不出现“我”字有什么好处。
第一,语言简洁凝练。根据文意,不写“我”读者也能明白写的是什么,写的是谁的感受。写作时不必面面俱到,简洁的表达有时候给人干净利索的感觉。
第二,因为不出现“我”能够让读者感觉到自己就是那个“我”,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小结:
由此可见,写作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简洁,在叙述时不赘述,求凝练,切不可面面俱到,喋喋不休。同时在行文中要注意读者的感受,要让读者能够深入其中,感受到文中的一切,使其感同身受。
①“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②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加简洁、集中。
③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出“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3、本文写了驮队飞渡怒江大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深刻意蕴
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情感取向
结构梳理
溜索
溜索前
溜索中
溜索后
牛马、我战战兢兢
汉子们身手矫健
写峡谷的险峻
惊魂未定
从容
镇定
勇敢
无畏
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们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们粗狂豪迈的性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姿态。
课堂检测
A.磕碰(kē) 滇西(tián) 蓦地(mò)
B.驮子(duó) 拽住(zhuài) 瞟见(piǎo)
C.束缚(fù) 咧嘴(liě) 锱铢(zī zhū)
D.脑髓(suǐ) 黏汗(nián) 战战兢兢(jīn)
C
【解析】A项中,“滇”应读diān;B项中,“驮”应读duò;D项中,“兢”应读jīng。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稠粥 暄声 连珠脆骂 拳打脚踢
B.索崩 束缚 万丈绝璧 涓涓细流
C.雄状 坠下 千军之力 一截纸烟
D.盘桓 顷刻 飘飘悠悠 纷纷扬扬
D
【解析】A项中,“暄”应为“喧”;B项中,“璧”应为
“壁”;C项中,“状”应为“壮”,“军”应为“钧”。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B.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C.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D.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B
【解析】A项中,“却什么也没有”不是问句,后面应用逗号;C项中,“唇上”“鼻子上”是词语并列,中间应用顿号;D项中,最后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
C
4.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①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②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
③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④汉子们全不说话,纷纷翻下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