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考点清单
清单1 科学并不神秘
考点一 科学的本质
1.科学以 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要善于 ,勤于 。解决一个小小问题的过程都可能有科学发现。
考点二 科学对人类对改变
1.科学探索为我们提供了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变和拓展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2.科学改变了人们的 ,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问题。
3.科学技术的利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学技术促进我们 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 影响。
学以致用
1.科学以各种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下面四种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着明显区别的是( )
A.种子长成幼苗 B.秋天大雁南飞
C.“嫦娥一号”绕月飞行 D.流星划破夜空
2.科学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
C.妈妈妈妈,宇宙是怎么诞生的?
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
3.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科学探究的是( )
A.小金探究自己家的电灯突然不亮的原因
B.小明研究植物果实大小和光照时间的关系
C.瓦特研究水的沸腾现象,改进了蒸汽机
D.科学家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
4.互联网时代,许多老师、家长及同学通过观看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等资源后,科学变得简单了,孩子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也上去了…”其实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许多常见的现象都蕴含着科学道理。那么要进入科学的世界,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下列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入手
B.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事,我们无法研究
D.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
5.下列不属于科学给人民带来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的是( )
A.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制富裕了人们生活
B.节假日人们乘高铁旅游
C.用CT检查发现人体内某些微小的变化
D.家中都用机器人扫地
清单2 科学测量
考点一 长度及其测量
1.长度单位:基本单位: ,符号是 。
其他换算关系:1m= dm= cm= mm= m= nm ;1km= m= dm= cm
2.刻度尺的使用
①刻度尺的选择, 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②有刻度线的一边要 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 。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不要斜视。
④记录测量结果: 。
3.长度测量特殊方法: 、 、 、
考点二 体积及其测量
1.体积单位:常用固体体积单位有 、 、 ;常用液体体积单位有 、
2.单位换算:1m3 = dm3 = cm3 ;1L = mL;1m3 = L;1 dm3 = L; 1cm3 = mL
3.液体体积测量工具:
4.量筒的使用
①选择合适的 和
②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应放在 上
③注入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朝向 ,让液体沿量筒壁缓慢注入, 待到离所需刻度线 cm时,量筒置于水平桌面,改用 滴加到刻度线处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 或 保持 。仰视读数 ,俯视读数 (速记:“羊”小“虎”大)
⑤记录读数,并标注所用 。
5.固体体积测量方法:不规则物体可使用: 、 、
6.面积的测量方法: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有 等
考点三 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可以表示物体的 。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
3.常用的温度单位是 ,用“ ”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把 的温度定为 0°C,水 时的温度定为 , 两者之间分为 100 等份,每等份表示 。
4.常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测量前,选择 的温度计;
②测量时, 与被测物体 ,不能碰到容器的 ;玻璃泡要 被测液体中
③读数时,示数 后读数,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 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 相平
④记录时, 和 ,0℃以下时,不要忘记 。
5.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体温计的量程为 ,分度值为 ;玻璃泡上方有一段 ,水银柱可在此处断开,故体温计可以 读数。
6.常用的温度计除了液体温度计以外, 还有 、 、 、 。
考点四 误差
1.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 ,只能减小。
2.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更加 的测量仪器、改进 、多次测量求 。
考点五 科学实验室
1.常见实验仪器及其用途
实验仪器 用途 实验仪器 用途
温度计 测量物体的 秒表 测量
托盘天平 称量物体 集气瓶 收集或贮存少量 或有关气体的化学反应
电流表 测量 电压表 测量
放大镜 观察物体 显微镜 观察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
镊子 夹取 固体 药匙 取用 固体
玻璃棒 用于 、 、 量筒、量杯 用于量度
广口瓶 盛放 药品 细口瓶 盛放 药品
铁架台 各种仪器 蒸发皿 可用于直接加热,用于少量液体的
分子模型 直观地展示分子的结构
2.重要实验仪器及其用途
①试管:常温或加热条件下,用作 的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 ,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 ;加热时必须用试管夹,夹在接近试管口 部位;加热时应将试管倾斜约 ,管口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
②烧杯:盛放药品、配制溶液和较大试剂的 ;加热时要垫上 ,不要超过烧杯容积的 ;反应时,不超过烧杯容积的 ;不能 。
③胶头滴管:用于 ;滴加液体时,不能 ,应
于容器上方;吸取液体时,应在空气中按住胶帽后再伸入液体中松开胶帽吸取药品;使用后,不能 ,也不能 ;用完之后立即 。
④酒精灯:用于 ;不可向 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可用 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应用 ,不可 ,要盖 次;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也不应少于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 、 、 ,
温度最高,所以要用酒精灯的 加热物体;酒精灯在燃烧时若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应及时用 或
3.科学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被化学试剂灼伤时, 冲洗一分钟以上;烧伤或烫伤: 冲洗;酒精灯失火:用 或 ,不能用水泼灭;吸入有毒气体:立即到 呼吸新鲜空气并请医生处理;发生严重火灾:立即 并拨打火警电话 。
学以致用
1. 小金拿起一个橘子,如图所示,它的尺寸L约为( )
A.0.5cm B.5cm C.0.5m D.5m
2.小科看到餐桌上有三只空杯子,分别是纸杯、玻璃杯和不锈钢杯。下列有关这三只杯子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只杯子温度相同 B.玻璃杯温度最低
C.不锈钢杯温度最低 D.纸杯温度最低
3.某同学对甲、乙两支温度计的部分结构及测量情况作了对比(如表),则当乙的示数为-2℃时,甲的示数为( )
温度计 刻度线 刻度 温度计示数对比(℃)
环境① 环境② 环境③
甲 均匀 准确 20 80 ?
乙 均匀 不准确 14 78 -2
A.4℃ B.5℃ C.7℃ D.15℃
4.“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自来水扑灭
C.厨房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D.发现有人触电,先用安全的方法使他脱离电源
5.对于生活中一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测量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累积法、转换法等。如图是小科所做的一些相关测量:
(1)如图1所示,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总长度为 厘米,铜丝的直径是 毫米。
(2)为了测量出一只鸡蛋的体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了实验,如图2所示:
①在一个底面直径是8厘米的圆柱体玻璃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量得水面的高度是5厘米。
②将鸡蛋放入水中,再次测量水面的高度是6厘米。
如果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这只鸡蛋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厘米3。(列式计算,答案保留整数)
清单3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1.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 —— —— ——
—— ——
2.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或偶然性:控制实验只有 变量, 实验, 实验,不断改进 ,并且实验结果一般要计算 。
3.科学探究方法: 、 、 、 、 、
学以致用
1.定量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多组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下列实验不需要取平均值的是( )
A.测量河虾的体长
B.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C.测量绿豆幼苗的高度
D.测量吸气和呼气时的胸围差
2.科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科学方法的应用,以下实验研究过程中应用了模型法的是( )
A.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B.
研究原子的结构
C.
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 D.
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2.某同学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1% 10% 20%
每10秒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 35 45 30 23 死亡
A.酒精浓度太高会导致水蚤死亡
B.酒精浓度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C.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升高
D.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降低而降低
3.下列问题中,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究的是( )
①水质变化对虾类养殖有何影响?
②某用电器是否具有节电效果?
③某超市每天有多少顾客光临?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都不可以
4. “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5.过年了,小龙同学帮父母载着米去年糕厂做年糕。年糕运回家里后先摊开放置一两天再浸到水里,这样能放很长时间,但到第二年春季,小龙同学发现年糕发霉并有酸臭味。小泉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帮小龙找出年糕发霉的原因:
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一块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温处理后待用。
第一步材料处理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二步实验操作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将玻璃瓶瓶口塞紧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第三步恒温培养(1周) 25℃ 25℃ 5℃
第四步实验结果 年糕出现大量菌落 年糕无菌落 年糕出现少量菌落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
(2)其中 两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空气。
(3)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一站到底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描述从天圆地方到地球是个球体,而后证明地球是个椭球体,到近代人们对地球精确测量后发现地球是个“梨形体”。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
C.“梨形体”一定是人类对地球的最终认定
D.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的
2.如图所示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B.
滴加液体
C.
测圆柱体底面直径 D.
测液体体积
3.小科在建立健康档案时,用到以下几个数据,其中换算正确的是( )
A.1.6米=1.6×1000=1600毫米
B.2.8小时=2.8×3600秒=10080秒
C.45千克=45千克×1000=45000克
D.2.2升=2.2升×1000毫升=2200毫升
4.应用各种科学方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中有关科学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图: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模型法
B.乙图:探究种子萌发与温度、空气、水分是否有关——控制变量法
C.丙图:通过乒乓球弹开较大的幅度表示音叉较小的振动——放大法 D.丁图: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B蜡烛代替A蜡烛的像——转换法
5.实验前,小明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马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B.小明说:“我只要测量方法正确了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C.小灵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D.小高说:“你们这样只能减少实验误差,不可能没有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6.向量筒中注水,仰视读数为a毫升,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b毫升,则倒出的体积为( )
A.等于(a-b)毫升 B.大于(a-b)毫升
C.小于(a-b)毫升 D.以上三种可能都有
7.一位护士先测了甲病人的体温,示数是37.3℃,该护士粗心忘了甩体温计,先后又用该体温计测了乙和丙两位病人的体温,如果他们的真实体温分别是36.6℃、38.7℃,那么该护士测得的病人的温度计的读数是( )
A.乙的读数是36.6℃,丙的读数是38.7℃
B.乙的读数是37.3℃,丙的读数是38.7℃
C.乙的读数是36.6℃,丙的读数是36.6℃
D.乙的读数是37.3℃,丙的读数是37.3℃
8.小科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
B.误差总是存在的,所以四次测量结果都是正确的
C.数据“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读的
D.用正确的求平均值的方法算得该书宽度是12.35cm
9.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10.在标准大气压下,将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与一刻度尺平行插入冰水混合物中,经过适当时间,温度计中水银面与刻度尺上2mm的刻度线对准,将其插入沸水时,水银面与252mm的刻度线对准,那么当沸水冷却到70℃时,水银面对准的刻度线是( )
A.177mm B.175mm C.179mm D.181mm
11.如图表示用圆规测某曲线长度L的一种方法:将圆规两脚分开,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s,如图甲;再用圆规脚去分割曲线,曲线被分割为10段,如图乙。
(1)图甲中所用直尺的最小刻度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s= cm。
(2)该曲线的长度L= cm。
12.一枚回形针的体积有多大呢?小珂同学准备用所学的科学测量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她准备的器材有烧杯、足量的水、细线、回形针20枚、量筒。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小珂的实验过程如下:
Ⅰ.将量筒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Ⅱ.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Ⅲ.将一枚回形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
Ⅳ.计算一枚回形针的体积。
(1)你认为她的这种操作可行吗?若不可行,请改正。 。
(2)改正后,回形针的体积表达式V= 。
(3)交流评价:关于步骤Ⅲ的操作对回形针的体积测量值的影响,相关评价合理的有: 。
A.若回形针有小部分露出水面,测量值会偏大
B.若回形针取出时有部分水带出,测量值会偏大
C.若回形针金属丝上有气泡附着,测量值会偏小
D.若回形针上有些部位生锈,测量值会偏大
13.小明注意到荷叶表面总保持干净。为探究叶面保持干净的原因,他查阅资料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有助于水珠的形成。
②显微镜下发现荷叶上表皮有凸起,如图甲,有助于水珠的形成。
③荷叶表面上的水会自动聚集成水珠,水珠滚落会带走表面的灰尘,保持叶片干净。
【探究】
将一片荷叶分为A、B、C两个区域,如图乙,实验方案和记录如表所示。
实验方案和记录表
荷叶区域 A区域 B区域 C区域
处理方法 去除荷叶表面蜡质,并滴加清水 不对叶片进行处理,并滴加清水
实验现象 较多灰尘残留 无灰尘线留
(1)荷叶B区域不作处理的目的是 。
(2)分析A、B区域的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
【再探究】
(3)小明还想知道荷叶叶面保持干净是否与荷叶表面凸起有关。请你对C区域进行处理,帮他完成探究。 。
14.为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因素,小科进行如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测量A、B、C三个烧杯的容积。
②将A烧杯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方,立即用橡皮泥密封住烧杯尖嘴口。
③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
④换用B、C烧杯重复步骤②和③,实验结果如表。
组别 烧杯容积/毫升 蜡烛燃烧的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时间
A 240 16 18 14 16
B 460 27 28 40
C 1020 68 73 69 70
(1)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时间长短是否受 影响。
(2)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
(3)小科发现B组第三次实验时,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烧杯尖嘴口。为此,增做了第四次实验,测得蜡烛燃烧的时间为29秒。则B组蜡烛燃烧的平均时间为 秒。
15.以下为某校学习小组进行“自制简易温度计”的项目化学习的部分环节,请完成下列问题:
任务:利用生活中的器材设计并制作简易温度计。
器材:带塞子的玻璃瓶、足够长的细管、硬纸板、双面胶、红墨水、记号笔等。
(1)该小组设计的简易温度计如图甲所示,同学们发现该温度计刚放入沸水中,吸管内的红墨水就溢出了吸管上端,请分析此现象的原因 。
(2)经过讨论,该小组对方案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在玻璃瓶中装满液体,塞上瓶塞,将细管插入瓶塞。但是对于玻璃瓶的选择,同学们有不同的观点:
观点1:应使用容积为10毫升的玻璃瓶。
观点2:应使用容积为50毫升的玻璃瓶。
从能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的角度考虑,应选择 毫升玻璃瓶。
(3)接着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标出刻度。
①标注100℃刻度:将简易温度计置于沸水中,待液柱稳定后在硬纸上标出刻度。
②标注0℃刻度: ,待液柱稳定后在硬纸上标出刻度。
③量出0℃和100℃的距离是20厘米,在0℃和100℃之间进行40等分,标定剩余刻度。
(4)评价:用自制简易温度计测量40℃的温水,显示细管中液面在距离0℃刻度7.5厘米处。根据以下评价表,请评价此简易温度计属于哪一等级并简要说明原因 。
评价等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温度计的准确性 误差在±1℃以内 误差在±2℃以内 误差在±3℃以内
(5)为了使短时间内实验效果更加明显,组内成员建议用煤油代替水,请简述此改进措施的理论依据: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考点清单
清单1 科学并不神秘
考点一 科学的本质
1.科学以自然界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勤于实验。解决一个小小问题的过程都可能有科学发现。
考点二 科学对人类对改变
1.科学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事实与证据,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变和拓展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2.科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问题。
3.科学技术的利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学技术促进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学以致用
1.科学以各种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下面四种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着明显区别的是( )
A.种子长成幼苗 B.秋天大雁南飞
C.“嫦娥一号”绕月飞行 D.流星划破夜空
【答案】A
【解答】解:A、种子长成幼苗其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
BCD、秋天大雁南飞、“嫦娥一号”绕月飞行和流星划破夜空三种现象中,物体位置之间都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故四种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着明显区别的是A。
故选:A。
2.科学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
C.妈妈妈妈,宇宙是怎么诞生的?
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
【答案】A
【解答】解: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这是人的主观意识,不是科学问题,故A正确;
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这是研究人类的起源,属于科学问题,故B错误;
C、妈妈妈妈,宇宙是怎么诞生的?这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属于科学问题,故C错误;
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3.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科学探究的是( )
A.小金探究自己家的电灯突然不亮的原因
B.小明研究植物果实大小和光照时间的关系
C.瓦特研究水的沸腾现象,改进了蒸汽机
D.科学家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
【答案】D
【解答】解:A.小金探究自己家的电灯突然不亮的原因,属于科学探究;
B.小明研究植物果实大小和光照时间的关系,属于科学探究;
C.瓦特研究水的沸腾现象,改进了蒸汽机,属于科学探究;
D.科学家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不属于科学探究。
故选:D。
4.互联网时代,许多老师、家长及同学通过观看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等资源后,科学变得简单了,孩子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也上去了…”其实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许多常见的现象都蕴含着科学道理。那么要进入科学的世界,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下列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入手
B.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事,我们无法研究
D.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
【答案】C
【分析】科学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A.科学研究要从小处入手,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平时多做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故A正确;
B.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勤于思考,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故B正确;
C.科学研究不仅是科学家的事,也与我们密切相关,只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故C错误;
D.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智慧的结晶,我们要抱着科学的态度去学习,去继承,并灵活应用,更有利于我们进行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故D正确;
故选:C。
5.下列不属于科学给人民带来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的是( )
A.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制富裕了人们生活
B.节假日人们乘高铁旅游
C.用CT检查发现人体内某些微小的变化
D.家中都用机器人扫地
【答案】A
【解答】解:A、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制富裕了人们生活属于人类思想的转变,而不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符合题意;
B、节假日人们乘高铁旅游是科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不合题意;
C、用CT检查发现人体内某些微小的变化是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合题意;
D、家中都用机器人扫地代替人力,属于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合题意;
故选:A。
清单2 科学测量
考点一 长度及其测量
1.长度单位:基本单位: 米,符号是m。
其他换算关系:1m=10dm=100cm=103mm=106 m=109nm ;1km=103m=104dm=105cm
2.刻度尺的使用
①刻度尺的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②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④记录测量结果:测量数据=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3.长度测量特殊方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平移法、累积法
考点二 体积及其测量
1.体积单位:常用固体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3) 、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 ;常用液体体积单位有升(L)、毫升(mL)
2.单位换算:1m3 = 103 dm3 = 106 cm3 ;1L = 1000mL;1m3 = 1000L;1 dm3 =1L; 1cm3 = 1mL
3.液体体积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4.量筒的使用
①选择合适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
③注入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朝向手心,让液体沿量筒壁缓慢注入, 待到离所需刻度线1-2cm时,量筒置于水平桌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刻度线处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或凸液面的最高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 (速记:“羊”小“虎”大)
⑤记录读数,并标注所用单位。
5.固体体积测量方法:不规则物体可使用:排水法 、沉坠法、针压法
6.面积的测量方法: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有割补法、方格法等
考点三 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可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如水银、酒精等)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 °C ”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0°C,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100°C, 两者之间分为 100 等份,每等份表示1°C。
4.常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测量前,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②测量时,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③读数时,示数稳定后读数,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④记录时,数值和单位,0℃以下时,不要忘记负号。
5.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体温计的量程为35°C 至 42°C,分度值为 0.1°C;玻璃泡上方有一段极细的缩口,水银柱可在此处断开,故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者读数。
6.常用的温度计除了液体温度计以外, 还有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色带温度计、卫星遥感。
考点四 误差
1.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
2.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考点五 科学实验室
1.常见实验仪器及其用途
实验仪器 用途 实验仪器 用途
温度计 测量物体的温度 秒表 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 称量物体质量 集气瓶 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或有关气体的化学反应
电流表 测量电流大小 电压表 测量电压大小
放大镜 观察物体 显微镜 观察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
镊子 夹取块状固体 药匙 取用粉末状固体
玻璃棒 用于搅拌、引流、蘸取液体 量筒、量杯 用于量度液体体积
广口瓶 盛放固体药品 细口瓶 盛放液体药品
铁架台 固定和夹持各种仪器 蒸发皿 可用于直接加热,用于少量液体的蒸发、浓缩和结晶
分子模型 直观地展示分子的结构
2.重要实验仪器及其用途
①试管:常温或加热条件下,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2,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1/3;加热时必须用试管夹,夹在接近试管口1/3部位;加热时应将试管倾斜约45°,管口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
②烧杯:盛放药品、配制溶液和较大试剂的反应容器;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不要超过烧杯容积的2/3;反应时,不超过烧杯容积的1/3;不能量取液体。
③胶头滴管:用于滴加或吸取少量液体;滴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内,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吸取液体时,应在空气中按住胶帽后再伸入液体中松开胶帽吸取药品;使用后,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在桌面上;用完之后立即用水清洗。
④酒精灯:用于加热;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要盖两次;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所以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酒精灯在燃烧时若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湿抹布盖灭
3.科学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被化学试剂灼伤时,缓缓流水冲洗一分钟以上;烧伤或烫伤:大量冷水冲洗;酒精灯失火:用沙子或湿布盖灭,不能用水泼灭;吸入有毒气体: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并请医生处理;发生严重火灾:立即有序撤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学以致用
1. 小金拿起一个橘子,如图所示,它的尺寸L约为( )
A.0.5cm B.5cm C.0.5m D.5m
【答案】B
【解答】解:由生活常识可知,上下两手指之间的距离约为5cm,即橘子的尺寸L约为5cm。
故选:B。
2.小科看到餐桌上有三只空杯子,分别是纸杯、玻璃杯和不锈钢杯。下列有关这三只杯子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只杯子温度相同 B.玻璃杯温度最低
C.不锈钢杯温度最低 D.纸杯温度最低
【答案】A
【解答】解:根据对热传递的认识,不锈钢杯、玻璃杯、纸杯与周围温度发生热传递,与环境温度相同,所以它们三个杯子的温度一样,故A正确;
故选:A。
3.某同学对甲、乙两支温度计的部分结构及测量情况作了对比(如表),则当乙的示数为-2℃时,甲的示数为( )
温度计 刻度线 刻度 温度计示数对比(℃)
环境① 环境② 环境③
甲 均匀 准确 20 80 ?
乙 均匀 不准确 14 78 -2
A.4℃ B.5℃ C.7℃ D.15℃
【答案】B
【解答】解:已知甲温度计示数为20℃时,乙温度计示数为14℃;甲温度计示数为80℃时,乙温度计示数为78℃;甲温度计准确,乙温度计不准确,但甲和乙温度计刻度都均匀,说明乙温度计上标注14℃到78℃之间有78-14=64格,则每格代表的实际温度为℃,乙温度计示数为-2℃时,该位置与乙温度计上示数为14℃之间的真实温度差为Δt=℃×[14-(-2)]=15℃,则乙温度计示数为-2℃所代表的真实温度为20℃-15℃=5℃,故B正确。
故选:B。
4.“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自来水扑灭
C.厨房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D.发现有人触电,先用安全的方法使他脱离电源
【答案】B
【解答】解:A、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电器着火若用水扑灭极易造成电线短路和人体触电,所以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B错误;
C、厨房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故C正确;
D、发现有人触电,首先应切断电源,或用干木棒把电线挑开,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救治,故D正确。
故选:B。
5.对于生活中一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测量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累积法、转换法等。如图是小科所做的一些相关测量:
(1)如图1所示,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总长度为 厘米,铜丝的直径是 毫米。
(2)为了测量出一只鸡蛋的体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了实验,如图2所示:
①在一个底面直径是8厘米的圆柱体玻璃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量得水面的高度是5厘米。
②将鸡蛋放入水中,再次测量水面的高度是6厘米。
如果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这只鸡蛋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厘米3。(列式计算,答案保留整数)
【答案】(1)1.80;1.1;
(2)这只鸡蛋的体积大约是50cm3。
【解答】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2cm=2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mm;线圈左侧与9.00cm对齐,右侧与10.80cm对齐,所以17圈的长度为L=10.80cm-9.00cm=1.80cm;细铜丝的直径为:d=≈0.11cm=1.1mm;
(2)玻璃杯底面积:3.14×()2=50.24cm2
水的体积:V=50.24cm2×5cm=251.2cm3,
放入鸡蛋后水的体积:V'=50.24cm2×6cm=301.44cm3,
鸡蛋的体积:V″=V'-V=301.44cm3-251.2cm3=50.24cm3≈50cm3。
答:(1)1.80;1.1;
(2)这只鸡蛋的体积大约是50cm3。
清单3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1.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解释、表达与交流
2.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或偶然性:控制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多次实验,重复实验,不断改进探究方法,并且实验结果一般要计算平均值。
3.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科学推理法、模型法
学以致用
1.定量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多组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下列实验不需要取平均值的是( )
A.测量河虾的体长
B.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C.测量绿豆幼苗的高度
D.测量吸气和呼气时的胸围差
【答案】D
【解答】解: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的实验多数是一些具有实验数据的实验,例如 测量河虾的体长、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测量绿豆幼苗的高度,探究的是事物的量的变化,而胸围差是指人在吸气达到最大限度时的胸围减去呼气达到最大限度时的胸围,所以是最大值,不是平均值,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科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科学方法的应用,以下实验研究过程中应用了模型法的是( )
A.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B.
研究原子的结构
C.
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 D.
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答案】B
【解答】解:A.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应用了控制变量法、等量代换法,故A错误;B.研究原子结构时,将其抽象为核心模型,故B正确;C.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错误;D.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应用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故D错误。
故选:B。
2.某同学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1% 10% 20%
每10秒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 35 45 30 23 死亡
A.酒精浓度太高会导致水蚤死亡
B.酒精浓度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C.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升高
D.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降低而降低
【答案】A
【解答】解:由图中可知当酒精的体积分数分别是( 清水)、0.25%、1%、10%、20%,对应的水蚤心率分别是35、45、30、23、0( 死亡)。表明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酒精浓度影响,即水蚤心率会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20%时,水蚤会因为酒精浓度过大,神经系统被完全麻醉而导致心跳停止(心率是0),引起死亡。
故选:A。
3.下列问题中,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究的是( )
①水质变化对虾类养殖有何影响?
②某用电器是否具有节电效果?
③某超市每天有多少顾客光临?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都不可以
【答案】A
【解答】解:①虾类养殖会受到水温、溶解氧、水的酸碱性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可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究水质变化对虾类养殖有何影响;
②某用电器是否具有节电效果要通过在单位时间内,对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测定、分析,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究;
③某超市每天有多少顾客光临,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不同的时间段、天气、节日等,因此不能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究;
故选:A。
4. “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选:D。
5.过年了,小龙同学帮父母载着米去年糕厂做年糕。年糕运回家里后先摊开放置一两天再浸到水里,这样能放很长时间,但到第二年春季,小龙同学发现年糕发霉并有酸臭味。小泉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帮小龙找出年糕发霉的原因:
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一块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温处理后待用。
第一步材料处理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二步实验操作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将玻璃瓶瓶口塞紧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第三步恒温培养(1周) 25℃ 25℃ 5℃
第四步实验结果 年糕出现大量菌落 年糕无菌落 年糕出现少量菌落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
(2)其中 两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空气。
(3)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
(2)1组和2组;
(3)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低温下不易发霉,合理即可)。
【解答】解:(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1组和2两组温度相同,年糕质量、大小、形状、数量相同,玻璃瓶大小相同,唯一不同的是1组敞口,2组瓶口塞紧,高温处理后实验结果是1组年糕出现大量菌落,2组年糕无菌落,因此1组和2组两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空气。
(3)1组与3组年糕质量、大小、形状、数量相同,玻璃瓶大小相同,玻璃瓶均敞口放置,唯一不同的是温度,实验结果1组年糕出现大量菌落,3组年糕出现少量菌落,得出的结论是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低温下不易发霉)。
故答案为:
(1)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
(2)1组和2组;
(3)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低温下不易发霉,合理即可)。
一站到底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描述从天圆地方到地球是个球体,而后证明地球是个椭球体,到近代人们对地球精确测量后发现地球是个“梨形体”。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
C.“梨形体”一定是人类对地球的最终认定
D.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的
【答案】C
【解答】解: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是公认正确的说法,A项不符合题意;
B、地球形状的变化,是科学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认识,B项不符合题意;
C、地球形状的不断变化,是人类认识的不断变化,不断深入完善,不是最终认定,C项符合题意;
D、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如图所示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B.
滴加液体
C.
测圆柱体底面直径 D.
测液体体积
【答案】A
【解答】解: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1/3,且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A正确;
B、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故B错误;
C、测圆柱体底面直径时,圆柱体的一端没有在某整数刻度线而是错误放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以外,故C错误;
D、测液体体积时,视线应该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D错误。
故选:A。
3.小科在建立健康档案时,用到以下几个数据,其中换算正确的是( )
A.1.6米=1.6×1000=1600毫米
B.2.8小时=2.8×3600秒=10080秒
C.45千克=45千克×1000=45000克
D.2.2升=2.2升×1000毫升=2200毫升
【答案】B
【解答】解:A、1.6米=1.6×1000毫米=1600毫米,故A错误;
B、2.8小时=2.8×3600秒=10080秒,故B正确;
C、45千克=45×1000克=45000克,故C错误;
D、2.2升=2.2×1000毫升=2200毫升,故D错误。
故选:B。
4.应用各种科学方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中有关科学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图: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模型法
B.乙图:探究种子萌发与温度、空气、水分是否有关——控制变量法
C.丙图:通过乒乓球弹开较大的幅度表示音叉较小的振动——放大法 D.丁图: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B蜡烛代替A蜡烛的像——转换法
【答案】D
【解答】解:A、光线实际不存在,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正确;
B、种子的萌发与多个因素有关。在研究种子萌发与温度、空气、水分是否有关时,运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
C、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但振动不容易观察。通过乒乓球弹开较大的幅度表示音叉较小的振动,运用了放大法,故C正确;
D、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替代另一根去与像重合,以确定虚像的位置和大小,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D错误。
故选:D。
5.实验前,小明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马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B.小明说:“我只要测量方法正确了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C.小灵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D.小高说:“你们这样只能减少实验误差,不可能没有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答案】D
【解答】解: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误差,可以采用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所以小高的说法正确,其他说法不正确。
故选:D。
6.向量筒中注水,仰视读数为a毫升,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b毫升,则倒出的体积为( )
A.等于(a-b)毫升 B.大于(a-b)毫升
C.小于(a-b)毫升 D.以上三种可能都有
【答案】B
【解答】仰视读数偏小,实际读数应大于a毫升,俯视读数偏大,实际读数应小于b毫升,
本题应选:B。
7.一位护士先测了甲病人的体温,示数是37.3℃,该护士粗心忘了甩体温计,先后又用该体温计测了乙和丙两位病人的体温,如果他们的真实体温分别是36.6℃、38.7℃,那么该护士测得的病人的温度计的读数是( )
A.乙的读数是36.6℃,丙的读数是38.7℃
B.乙的读数是37.3℃,丙的读数是38.7℃
C.乙的读数是36.6℃,丙的读数是36.6℃
D.乙的读数是37.3℃,丙的读数是37.3℃
【答案】B
【解答】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只要待测物体的温度高于温度计原来的示数,体温计中液面就会上升,但在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能够保持温度计的示数不变,所以使用前未将水银甩回玻璃泡里,只能使读数不低于实际温度;
用这支体温计测体温为36.6℃的病人时,水银不能回到液泡中,因此,示数仍为37.3℃,而此时的测量结果不正确;用示数为37.3℃的体温计测体温为38.7℃的病人时,液泡内的水银膨胀,仍可使液柱上升,达到38.7℃,此时测量结果正确;所以乙的读数是37.3℃,丙的读数是38.7℃。
故选:B。
8.小科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
B.误差总是存在的,所以四次测量结果都是正确的
C.数据“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读的
D.用正确的求平均值的方法算得该书宽度是12.35cm
【答案】D
【解答】解:A、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测量的数值更接近准确值,可以减小误差,不可以消除误差,故A错误;
B、由记录的结果可以看出12.46cm与其它三个数值准确值不同,相差较多,所以它是一个错误的结果,故B错误;
C、长度的记录的数值包括真实值和估计值两部分,刻度尺读数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所以第二个数据“12.36cm”中的“6”是估读的,故C错误;
D、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所以书的宽度为≈12.35cm,故D正确。
故选:D。
9.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答案】C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
故选:C。
10.在标准大气压下,将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与一刻度尺平行插入冰水混合物中,经过适当时间,温度计中水银面与刻度尺上2mm的刻度线对准,将其插入沸水时,水银面与252mm的刻度线对准,那么当沸水冷却到70℃时,水银面对准的刻度线是( )
A.177mm B.175mm C.179mm D.181mm
【答案】A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该温度计1mm表示的温度为℃/mm,则70℃对准额度刻度线为。
故选:A。
11.如图表示用圆规测某曲线长度L的一种方法:将圆规两脚分开,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s,如图甲;再用圆规脚去分割曲线,曲线被分割为10段,如图乙。
(1)图甲中所用直尺的最小刻度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s= cm。
(2)该曲线的长度L= cm。
【答案】(1)1mm;0.50;(2)5.00。
【解答】解:(1)图1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规左脚左侧与3.00cm对齐,右脚与3.5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L=3.50cm-3.00cm=0.50cm;
(2)步骤②中得到曲线的小线段数恰好为10段,则曲线长度为:L′=0.50cm×10=5.00cm。
故答案为:(1)1mm;0.50;(2)5.00。
12.一枚回形针的体积有多大呢?小珂同学准备用所学的科学测量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她准备的器材有烧杯、足量的水、细线、回形针20枚、量筒。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小珂的实验过程如下:
Ⅰ.将量筒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Ⅱ.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Ⅲ.将一枚回形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
Ⅳ.计算一枚回形针的体积。
(1)你认为她的这种操作可行吗?若不可行,请改正。 。
(2)改正后,回形针的体积表达式V= 。
(3)交流评价:关于步骤Ⅲ的操作对回形针的体积测量值的影响,相关评价合理的有: 。
A.若回形针有小部分露出水面,测量值会偏大
B.若回形针取出时有部分水带出,测量值会偏大
C.若回形针金属丝上有气泡附着,测量值会偏小
D.若回形针上有些部位生锈,测量值会偏大
【答案】(1)不可行,应该将20枚回形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2);(3)D。
【解答】解:(1)由于一枚回形针的体积很小,放入量筒中后水面上升的高度很小,无法读出与V1不同的数值,不可能计算出一枚回形针的体积,所以将20枚回形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故不可行;
(2)回形针的体积表达式为:;
(3)A、若回形针有小部分露出水面,即回形针没有完全浸没,测量值V2会偏小,故A不合理;
B、若回形针取出时有部分水带出,对V1和V2都没有影响,所以测量值没有偏差,故B不合理;
C、若回形针金属丝上有气泡附着,测量值V2会偏大,故C不合理;
D、若回形针上有些部位生锈,回形针的体积会变大,测量值会偏大,故D合理。
故选:D。
故答案为:(1)不可行,应该将20枚回形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2);(3)D。
13.小明注意到荷叶表面总保持干净。为探究叶面保持干净的原因,他查阅资料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有助于水珠的形成。
②显微镜下发现荷叶上表皮有凸起,如图甲,有助于水珠的形成。
③荷叶表面上的水会自动聚集成水珠,水珠滚落会带走表面的灰尘,保持叶片干净。
【探究】
将一片荷叶分为A、B、C两个区域,如图乙,实验方案和记录如表所示。
实验方案和记录表
荷叶区域 A区域 B区域 C区域
处理方法 去除荷叶表面蜡质,并滴加清水 不对叶片进行处理,并滴加清水
实验现象 较多灰尘残留 无灰尘线留
(1)荷叶B区域不作处理的目的是 。
(2)分析A、B区域的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
【再探究】
(3)小明还想知道荷叶叶面保持干净是否与荷叶表面凸起有关。请你对C区域进行处理,帮他完成探究。 。
【答案】(1)对照
(2)叶面保持干净与表面蜡质有关
(3)去除表面凸起或荷叶表面均匀涂抹蜡
【解答】解:(1)实验一A、B两个区域处理方法不同,A区域处理完后无蜡质,B有蜡质,B区域起对照作用。
(2)实验现象:A区域较多灰尘残留,B区域无灰尘线留,可见叶面保持干净与表面蜡质有关。
(3)若想知道荷叶叶面保持干净是否与荷叶表面凸起有关。设计C区域去除表面凸起或荷叶表面均匀涂抹蜡,B区域起对照作用。
故答案为:
(1)对照
(2)叶面保持干净与表面蜡质有关
(3)去除表面凸起或荷叶表面均匀涂抹蜡
14.为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因素,小科进行如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测量A、B、C三个烧杯的容积。
②将A烧杯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方,立即用橡皮泥密封住烧杯尖嘴口。
③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
④换用B、C烧杯重复步骤②和③,实验结果如表。
组别 烧杯容积/毫升 蜡烛燃烧的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时间
A 240 16 18 14 16
B 460 27 28 40
C 1020 68 73 69 70
(1)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时间长短是否受 影响。
(2)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
(3)小科发现B组第三次实验时,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烧杯尖嘴口。为此,增做了第四次实验,测得蜡烛燃烧的时间为29秒。则B组蜡烛燃烧的平均时间为 秒。
【答案】(1)氧气多少;(2)量筒、胶头滴管、计时器等;(3)28
【解答】解:(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时间长短是否受氧气多少影响。
(2)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量筒、胶头滴管(测量烧杯体积)、计时器(测量时间)等。
(3)小明发现B组第三次实验时,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烧杯尖嘴口。为此,增做了第四次实验,测得蜡烛燃烧的时间为29秒。则B组蜡烛燃烧的平均时间为(27秒+28秒+29秒)÷3=28秒。
故答案为:(1)氧气多少;(2)量筒、胶头滴管、计时器等;(3)28。
15.以下为某校学习小组进行“自制简易温度计”的项目化学习的部分环节,请完成下列问题:
任务:利用生活中的器材设计并制作简易温度计。
器材:带塞子的玻璃瓶、足够长的细管、硬纸板、双面胶、红墨水、记号笔等。
(1)该小组设计的简易温度计如图甲所示,同学们发现该温度计刚放入沸水中,吸管内的红墨水就溢出了吸管上端,请分析此现象的原因 。
(2)经过讨论,该小组对方案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在玻璃瓶中装满液体,塞上瓶塞,将细管插入瓶塞。但是对于玻璃瓶的选择,同学们有不同的观点:
观点1:应使用容积为10毫升的玻璃瓶。
观点2:应使用容积为50毫升的玻璃瓶。
从能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的角度考虑,应选择 毫升玻璃瓶。
(3)接着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标出刻度。
①标注100℃刻度:将简易温度计置于沸水中,待液柱稳定后在硬纸上标出刻度。
②标注0℃刻度: ,待液柱稳定后在硬纸上标出刻度。
③量出0℃和100℃的距离是20厘米,在0℃和100℃之间进行40等分,标定剩余刻度。
(4)评价:用自制简易温度计测量40℃的温水,显示细管中液面在距离0℃刻度7.5厘米处。根据以下评价表,请评价此简易温度计属于哪一等级并简要说明原因 。
评价等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温度计的准确性 误差在±1℃以内 误差在±2℃以内 误差在±3℃以内
(5)为了使短时间内实验效果更加明显,组内成员建议用煤油代替水,请简述此改进措施的理论依据: 。
【答案】(1)吸管内径太小;(2)10;(3)将简易温度计置于冰水混合物中;(4)属于合格等级,原因见解析;(5)煤油的比热容小,温度升高多。
【解答】解:(1)将该温度计放入沸水中,如果吸管内径很小,会导致红墨水溢出吸管上端;
(2)容积小的玻璃瓶,升高相同的温度,液面上升更多,故应选择10mL的玻璃瓶;
(3)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应将简易温度计置于冰水混合物中;
(4)0℃和100℃的距离是20厘米,故每厘米对应的温度为,距离0℃刻度7.5厘米处对应的温度为0℃+7.5cm×5℃/cm=37.5℃;误差为40℃-37.5℃=2.5℃,故此简易温度计属于合格等级;
(5)酒精的比热容比水小,密度也比水小,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水的质量小,吸收相同的热量,酒精升温更多,温度升高更快。
故答案为:(1)吸管内径太小;(2)10;(3)将简易温度计置于冰水混合物中;(4)属于合格等级,原因见解析;(5)煤油的比热容小,温度升高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