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4 14:4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一大联考
2024一2025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一)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毛泽东是马背上的诗人,他的许多诗词洋溢着地理空间与景观的美学特征,将山、水、云、
雪、霜、树等地理字眼运用自如,形成了大气磅礴之势,顿增艺术感染力,让地理现实空间尽显
美学意境,渲染着炽热的革命激情、光辉的革命理想和惊世骇俗的神奇瑰丽。
毛泽东的诗词多以山川、气候、天象为烘托,堪称气势雄伟,浑然磅礴。诗人如此博大的
地理视角缘于他对自然和事物大开大合的洞察力,充分体现在诗言词语中的夸张和比喻,闪
烁着大道哲理的光芒。毛泽东诗词中“山”字可谓吟咏多多,借山地而幻化思想、情感意象
(表1),这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与中国山地地理环境的必然联系。
诗歌中的山
源自诗词
地理意象
《沁园春·长沙》
岳麓山遍地秋色深染,红的黄的斑斓多彩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1925年
的景观刻画。
《西江月·井冈山》
险山峻岭闪现军旗、闻听号角,一幅井冈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1928年秋
山黄洋界战斗的胜利场景。
红军驰骋转移至武夷山,凭借山岭重叠,
《如梦令·元旦》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地形险阻,开辟山地革命根据地的希望
1930年1月
景象。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红军置身于山高路险之中行军,漫天白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1930年2月
雪,一幅红军豪迈、雄壮的山地行军画面。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指ApP
(续表)
诗歌中的山
源自诗词
地理意象
用踏遍青山概述红军战略战术中巧用山
《清平乐·会昌》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地军事地理,既赞美大自然,又欣喜阶段
1934年夏
性革命胜利所受到的鼓舞。
《忆秦娥·娄山关》
在娄山关上远跳群峰如海,且尽染欲落的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残阳,构成了一幅沉静、悲壮的画面。
《清平乐·六盘山》
回顾长征的地理时空,赞叹革命星火由井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1935年10月
冈山到六盘山已成燎原之势。
让庐山展现出生命的张力,充满勝飞的气
《七律·登庐山》
·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龙四百旋。
势,而“跃上”迸发着攀登奋昂的精神,山
1959年7月
川景色与境界融情而超然。
表1毛泽东诗词中山地幻化的意象
毛泽东在诗词中自如把握宏大地理场景,并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历程渲染在这特
有的地理空间上,讴歌了共产党人镌刻在山河中的革命史诗,高度展现了诗人超凡的地理意
象洞察力和表达力。
(摘编自邓伟、李腾达《毛泽东诗词中的地理意境解读》)
材料二: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而且也是杰出的书法家、诗词家。他的诗
词作品豪情万丈,雄视千古,既具有革命的现实主义,又充满革命的浪漫主义,令人折服。成
为众多当代著名画家一刘海栗、傅抱石、李可染、吴作人、关山月、潘天寿等学习的对象和创
作的源泉,从而形成了“毛泽东诗词意境画”这一极具时代特色的中国山水画品类。
毛泽东诗词意境画的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开拓者为傅抱石。首幅画作表现的是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意境。在伟大的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前夕,毛泽东率领红军登上六
盘山主峰,满怀革命激情的毛泽东诗意大发,于是就有《清平乐·六盘山》的问世。傅抱石以
山坡上若隐若现的红军队伍、红旗漫卷、北雁南飞等来表达《清平乐·六盘山》的主题思想:
“苍龙”也就是国民党反动派必将被缚住,革命必将取得胜利!1950年9月,傅抱石的这次尝
试性创作,影响深远,在中国画坛掀起了创作大浪。众多知名画家,纷纷在学习、揣摩毛主席
诗词作品之后,拿起了画笔。
在创作毛泽东诗词意境画的一众画家中,创作热情最高,作品数量最多的,当推李可染。
他从1959年起创作《清平乐·六盘山》意境画开始,笔耕不辍,不断将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喜
爱与崇仰融入笔墨。其代表作有“万山红遍”系列和《万水千山图》等。“万山红遍”出自毛泽
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反映了毛泽东青年时期伟大的革命抱负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的不几气度。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也是传诵不已的名句,表现了诗人览广的胸怀与对
革命胜利的向往。李可染深深沉浸其中,一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山水图,充分诠释了“看万
山红遍,层林尽染”丰富而深邃的内涵。7幅画作的画面景物略有不同,如画中的三组建筑,有
的画呈“品”字形排列,有的画呈“L”字形排列,但表现出来的“万山红遍”意境却一以贷之
(摘编自冯喝杭《毛洋东诗词境画》)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指Ap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