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2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2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4 17:1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 整体感悟, 细心品读, 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体会其家 国之思。
望海潮 · 东南形胜
柳永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 烟柳画桥, 风帘 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 涯 。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 羌管弄晴 ,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 赏烟霞 。 异 日 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 月, 余住西湖 。 大雪三 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是日更 定矣,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 亭看雪 。 雾凇沆砀, 天与云 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 心 亭一点 、 与余舟 一 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见余大喜曰: “ 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问其姓氏, 是金陵 人, 客此 。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朗读课文
湖 心 亭看雪
识“痴人”
“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 ”痴迷
文中那些地方能表现出张岱的“ 痴 ”呢?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识“痴人”
生 一: “ 更定 ”是晚上8时左右, 夜晚出游可见其痴。
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同夜间赏月的苏轼一样, 是志趣高雅 的人。
生 二:“ 大雪三 日 ”之后充满寒意的冰雪世界, 阻挡 了 普通人的脚步, 却反而激起了张岱赏雪的热情, 可见张 岱对冰雪情有独钟。
识“痴人”
生三: 作者坐着小船, 裹着裘皮衣服, 围着炉火 去看雪, 也表现出他对冰雪的“ 痴迷 ”, “ 独往 湖 心 亭看雪 ” 可以看出张岱特立独行 、 不随流俗 的性格。
识“痴人”
“ 大雪三 日 ”后, 祁寒之日也; “ 更定 ”者, 初更时分 , 晚上八点左右, 寒气倍增之时也 。 “ 拥毳衣炉火” 一句, 则 以 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 。 试想, 在“ 人鸟声俱绝 ” 的冰天雪地 里, 竟有人夜深出门, “ 独往湖心 亭看雪 ”, 这是一种何等迥 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 独往湖心 亭看雪 ” 的作者正如 “ 独钓寒 江雪 ” 的“ 渔翁 ” 。 在这里, 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 自 赏的情调, 溢于言外。
赏“痴景”
任务三: 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从词语运用、 描写方法等角度来赏析。
赏“痴景”
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 心 亭一点 、 与余舟 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赏“痴景”
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听觉的角度来写 。 人声 、 鸟鸣消失, 表现了雪后 西湖的空旷寂寥, 传达出冰天雪地 、 万籁无声的森然 寒意 。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 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 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人鸟无声, 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 因 而无 声中仍有人在。
赏“痴景”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 雾凇沆砀 ”形容湖上湖光水气, 一片弥漫。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 天 、 云 、 山 、 水写 出 了视角变化的层次感, 连用三个“ 与 ” 字, 生动 地写出天空 、 云层 、 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 象。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 心 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 粒而 已
赏“痴景”
赏“痴景”
白描: 指抓住事物的 主要特征, 用简练朴 实的文字, 只寥寥几 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的方法。
赏“痴景”
作者由上“ 上下一白 ” 的全景描写转向特写镜头, 视野由远 及近, 由大变小, “ 上下一白 ”之“ 一 ” 字, 是状其混茫难辨,
使人惟觉其大; 而“ 一痕”“ 一点 ”“ 一芥” 之“ 一 ” 字, 则是 状其依稀可辨, 使人惟觉其小 。 同时由“ 长堤一痕” 到“ 湖 心 亭 一点 ”, 到“ 余舟一芥”, 到“ 舟中人两三粒 ”, 其镜头则是从 小而更小, 直至微乎其微 。 这“ 痕 ”“ 点 ”“ 芥 ”“ 粒 ” 等量词, 一个小似一个, 让人产生一种天地之大 、 人生之微的感慨。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天人合一
悟“痴心”
任务四: 请根据湖心 亭上人物的言行揣测其心 情。
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 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 。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
悟“痴心”
生1: 湖 心 亭上已经有两人先作者而到, 他们铺毡对坐 , 在如此寒冷的夜晚来赏雪, 可见他们也是痴迷于山水之乐的 人。
生2: 两人“ 见余大喜曰: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可见 他们把作者当作知音, 所以“ 拉余同饮”。
生3: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可见作者也把两人当做知己。
悟“痴心”
作者见到亭上有两个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 内 心应该也是惊 喜的, 但作者不说自己惊喜反写客“ 见余大喜曰: ‘ 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 ’” 写对方的惊叹, 也就是写 自 己的惊叹 。 错落互见的 手法的运用, 达到了叙事上的言简义丰。
“ 焉得更有 ”者, 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 。 二客“ 拉余同饮”, 有幸逢知己之乐, “ 强饮” 者, 本不能饮, 但对此景, 当此时 , 逢此人, 却不可不饮, 正是“ 酒逢知己饮”。
背景材料
材料 一: “ 湖 心 亭看雪 ” 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 崇祯十 七年(1644) 明朝灭亡, 顺治帝登基, 清军入关; 顺治元年
(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 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 张岱 写《湖心 亭看雪》 。
材料二: “ 金陵 ” 即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 后明 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背景材料
材料 一:“ 湖 心 亭看雪 ”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 崇祯十七年(1644) 明朝灭亡, 顺治帝登基, 清军入关; 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 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 张岱写《湖心 亭看雪》。
材料二:“ 金陵 ” 即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
都, 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材料三: 少为纨绔子弟, 极爱繁华, 好精舍, 好美婢, 好娈童, 好鲜
衣, 好美食, 好骏马, 好华灯, 好烟火, 好梨园, 好鼓吹, 好古董,
好花鸟, 兼以茶淫橘虐, 书蠹诗魔 。 劳碌半生, 皆成梦幻 。 年至五十, 国破家亡, 避迹山居……回首二 十年前, 真如隔世。
——张岱《自为墓志铭》 材料四: 因想余生平, 繁华靡丽, 过眼皆空, 五十年来, 总成一梦。
——张岱《陶庵梦忆序》
材料三: 少为纨绔子弟, 极爱繁华, 好精舍, 好美婢, 好娈童, 好鲜
衣, 好美食, 好骏马, 好华灯, 好烟火, 好梨园, 好鼓吹, 好古董,
好花鸟, 兼以茶淫橘虐, 书蠹诗魔 。 劳碌半生, 皆成梦幻 。 年至五十, 国破家亡, 避迹山居……回首二 十年前, 真如隔世。
——张岱《自为墓志铭》 材料四: 因想余生平, 繁华靡丽, 过眼皆空, 五十年来, 总成一梦。
——张岱《陶庵梦忆序》
悟“痴心”
沉痛的亡国之恨, 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 , 都融在一个“ 痴 ” 字里 。 他以“ 梦忆 ”, “ 梦 寻 ”等为 自 己的书命名, 在文章开头, 用“ 崇 祯五年 ”这样的明代纪年来表现自己对故国的 怀念。
湖心亭看雪
张岱
高雅脱俗的情趣
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沉痛的亡国之思

朗读课文 读出情感
湖 心 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 月, 余住西湖 。 大雪三 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是日更定 矣,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 亭看雪 。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 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 心 亭一点 、 与余舟一芥、 舟 中人两三粒而 已。
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见余大喜曰: “ 湖中 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 客此 。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景物特征 写作背景 诗文意境
作者情感
雾凇沆砀……舟 中人两三粒而 已。
北国风光, 千 里冰封, 万里 雪飘。
比较阅读
景物特征 写作背景 景物意境
作者情感
雾凇沆砀 … … 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天地茫茫 纯然一色 包容一切 明亡之后回 忆往昔生活 天地之大 人生之微的 感慨
感伤怀念
故国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毛泽东同志率 长征部队到达 陕北之后,领 导全党展开抗 日斗争之时。 意境开阔 气魄宏大
对祖国山河 的由衷热爱 和博大豪壮 的胸怀, 以 及乐观向上 的革命精神。
比较阅读
作业
选择一篇写雪的诗文, 与《湖心 亭看雪》 进行比较, 角度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