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一学校10月月考试题
高三物理 2024.10
说明:本试卷共 8 页,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
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0 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题只有一个选
项是正确的,有的题有多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或
不答的得 0 分。把正确的答案填涂在答题纸上。
1.如图 1 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物块 1 和物块 2 之间用轻弹簧连接,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
软细绳悬挂在天花板上并保持静止。剪断细绳的瞬间,物块 1 和物块 2 加速度
的大小分别为 a1 和 a2。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A.a1=g
B.a1>g
C.a2=0
2
D.a2>g
图 1
2.图 2 为一个地球仪绕与其“赤道面”垂直的“地轴”匀速转动的 地轴
示意图。Q 点和 P 点位于同一条“经线”上、Q 点和 M 点位于 转动方向
“赤道”上,O 为球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
A.Q、P 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
B.Q、M 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 ·MO
C.P、M 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Q·
D.P、M 的向心加速度方向均指向 O
3.如图所示,一物体在力 F 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图 2
已知物体质量为 m,加速度大小为 a,物体和桌面之间的动摩擦
因数为 ,重力加速度为 g,在物体移动距离为 x 的过程中( )
A. 摩擦力做功大小与 F 方向无关
B. 合力做功大小与 F 方向有关
C. F 为水平方向时,F 做功为 mgx
D. F 做功的最小值为max
4.某同学将一支圆珠笔绑在一根细绳的下端,细绳的上端用胶布固定在
地铁的竖直扶手上。地铁沿平直轨道运动,在某段时间内,细绳和笔相
对车厢静止,该同学用手机拍摄的一张照片如图 4 所示,照片的拍摄方
向跟地铁前进方向垂直。由此判断该地铁在此段时间内,可能 左 右
A.向左加速驶出地铁站
B.向左减速驶入地铁站
C.向右加速驶出地铁站
D.向右减速驶入地铁站
图 4
1
5.如图 5 所示,水平面上有 3 个完全相同的物块 A、B 和 C,它们在水平推力 F 的作用下
沿水平面一起加速运动。设它们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μ,运动过程中物块 A 和
B 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为 F1、物块 B 和 C 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为
F
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A.若 μ=0,则 F1=2F2 B.若 μ=0,则 F1=3F2 图 5
C.若 μ≠0,则 F1=2F2 D.若 μ≠0,则 F1=3F2
6.如图 6 所示,在倾角为 θ 的斜面上,质量为 m 的物块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恒力 F 的作用,
沿斜面以速度 v匀速上升了高度 h。已知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重力加速度为
g。关于上述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m
A.合力对物块做功为 0 v
h
1
B.合力对物块做功为 mv2 F m
2 θ
h 图 6
C.摩擦力对物块做功为 mg cos
sin
D.恒力 F 与摩擦力对物块做功之和为 mgh
7.科学家在南天水蛇座发现由 1 颗名为“HD10180”的恒星和 7 颗绕其旋转的行星组成的
类太阳系星系。已知行星 W 到“HD10180”的距离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行星 W 绕
“HD10180”一周所用时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之比,行星 W 绕“HD10180”公
转轨道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都可看作圆。由上述信息可求
A.恒星“HD10180”与太阳的质量之比
B.恒星“HD10180”与太阳的平均密度之比
C.行星 W 与地球的质量之比
D.行星 W 与地球的平均密度之比
8.在 t=0 时刻,将一物体(可视为质点)竖直向上抛出。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
为正方向,忽略空气阻力,图 7 中能正确反映该物体的动量 p 随时间 t、动能 Ek 随位移
x 变化的图像是
p p Ek Ek
O
t O t O x O x
A B C D
图 7
9.轻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物块 A、B 相连,它们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现使物块 A 以水平
向右的速度 v0开始运动,如图 8 甲所示,并从此时刻开始计时。两物块的速度随时间变
化的规律如图 8 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v
A.t=t1时,物块 A 和 B 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v0 A
B.t=t2时,物块 A 的速度大小为 0.25v0 0.75v0
v0
C.t2~t3内,弹簧对两物块的冲量大小相等
D.t2~t3内,弹簧对两物块做的功相等 A B B
O t1 t2 t3 t
甲 乙
图 8
2
10.如图 8 甲所示,平行于光滑斜面的轻弹簧劲度系数为 k,一端固定在倾角为 θ 的斜
面底端,另一端与物块 A 连接;两物块 A、B 质
v
量均为 m,初始时均静止。现用平行于斜面向上 F B
B v2
A A
的力 F 拉动物块 B,使 B 做加速度为 a 的匀加 v1
速运动, 、 两物块在开始一段时间内的 θ A B v-t
0 t1 t2 t
关系分别对应图乙中 A、B 图线(t1 时刻 A、B 甲 乙
的图线相切,t2 时刻对应 A 图线的最高点),重 图 8
力加速度为 g,则
A.A、B 两物块在开始运动时间 1 = √ 后两物体开始分离
2( )
B.从开始到 t1时刻,物体 B 所受合外力的冲量为 = √
( )2 3( )2+2 2
C.从开始到 t1时刻,拉力 F 做的功为 = √
2
D. 以上结果均不对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8 题,共 70 分。
11.(5 分)某同学用如图 10 所示的装置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A、B 为两个半径相
等、质量分别为 m1和 m2(m1>m2)的小球,O 点是水平轨道末端在水平地面上的投影。
实验时先让入射小球 A 多次从斜轨上位置 S 由静止释
A
放,标记出其平均落地点 P,测出射程 OP。然后把被
S
碰小球 B 置于水平轨道末端,仍将入射小球 A 从斜轨 B
上位置 S 由静止释放,与小球 B 相碰,并多次重复该
操作,标记出碰后两小球的平均落地点 M、N,测出射 重
垂
程 OM 和 ON。 线
(1)若两球碰撞前后动量守恒,则 m1、m2、OM、OP、ON
应满足表达式_________。 O M P N
(2)若两球碰撞为弹性碰撞,则 OM、OP、ON 还应满足 图 10
ON-OM_____OP(选填“>”“=”“<”)。
12. (10 分)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做如下探究:
(1)为猜想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可利用图 1 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两小车放在水平板
上,前端通过钩码牵引,后端各系一条细线,用板擦把两条细线按在桌上,使小车静止。抬起
板擦,小车同时运动,一段时间后按下板擦,小车同时停下。对比两小车的位移,可知加速度
与质量大致成反比。关于实验条件,下列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小车质量相同,钩码质量不同
B. 小车质量不同,钩码质量相同
3
C. 小车质量不同,钩码质量不同
(2)某同学为了定量验证(1)中得到的初步关系,设计实验并得到小车加速度a 与质量M
的 7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在图 2所示的坐标纸上已经描好了 6组数据点,请将余下
1
的一组数据描在坐标纸上,并作出a 图像 。
M
次数 1 2 3 4 5 6 7
a / (m s 2 ) 0.62 0.56 0.48 0.40 0.32 0.24 0.15
M / kg 0.25 0 2.9 0.33 0.40 0.50 0.71 1.00
(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之前,需要思考如何测“力”。请在图 3中画出小车受
力的示意图。为了简化“力”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
母)。
4
A.使小车沿倾角合适的斜面运动,小车
受力可等效为只受绳的拉力
B.若斜面倾角过大,小车所受合力将小
于绳的拉力
C.无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多大,砂和桶
的重力都等于绳的拉力
D.让小车的运动趋近于匀速运动,砂和桶的重力才近似等于绳的拉力
(4)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研究落体运动时,伽利略认为最简单的猜想就
是速度 v正比于通过的位移 x 或者所用的时间 t。他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了速度
v正比于位移 x 的运动过程是不可能的,论证过程如下:
x
若速度正比于位移,设物体通过位移 x 时的速度为 v,所用时间 t = ;通过 21
v
2x x
倍位移 2x 时的速度按比例应为 2v,所用时间 t = = ,这样一来,通过第 1 段位2
2v v
移 x 的时间 t1 与通过全程 2x 的时间 t2相同,进而得出通过第 2 段位移 x 不需要时间的
荒谬结论。
因此,落体运动中速度 v不能正比于位移 x。你是否同意上述伽利略的论证过程,
请说明理由。
13.(8 分)如图 14 所示,一质量 m=2.0kg 的物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现用一大小 F=20N、
与水平方向成 θ=37°角斜向上的拉力,使物块沿水平地面做匀加速 F
直线运动。已知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50,sin37 =0.60,
θ
cos37 =0.80,取重力加速度 g=10m/s2。
(1)画出物块受力的示意图;
图 14
(2)求物块加速度的大小 a;
(3)求 2.0s 内拉力 F 对物块做的功 W 及 2.0s 末拉力 F 对物块做功的瞬时功率 P。
5
14.(8 分)“雪滑梯”是冬季常见的娱乐项目。某“雪滑梯”由倾角 θ=37°的 AB 段和水平
BC 段组成,二者在 B 点通过一段长度可忽略不计的弧形轨道平滑连接,如图 15 所示。
用一质量 m=60.0kg 的滑块 K(可视为质点)代替载有人的气垫,滑块 K 从 A 点由静
止释放后沿 AB 做匀加速运动,下滑过程的加速度大小 a=2.0m/s2。已知 AB 段长度 L=
25.0m,sin37°=0.60,cos37°=0.80,取重力加速度 g=10m/s2,忽略空气阻力。
(1)求滑块 K 与 AB 段滑道的动摩擦因数 μ;
(2)求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的过程中,滑块 K 所受重力冲
量的大小 I; · K A
(3)若滑块 K 与 BC 段滑道的动摩擦因数仍为 μ。滑块 K
滑下后,必须在 C 点之前停下,求 BC 段的最小长度 K θ B ·
d。 C
图 15
15.(8 分)环保人员在一次检查时发现,有一根排污管正在沿水平方向向河道内排出大量
污水,如图 16 所示。水流稳定时,环保人员测出了管口中心到河面的高度 H,喷出
污水的水平射程为 L,管口的直径为 D(D 远小于 管口
H)。设污水充满整根管道,管口横截面上各处水的速 D
度相同,忽略空气阻力,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求:
H
(1)污水从排污管喷出时初速度的大小 v0;
(2)污水落至河面时速度的大小 v; L
(3)由管口至河面间空中污水的体积 A。
图 16
6
16.(9 分)如图 17 所示,AB 段是长为 5R 的粗糙水平轨道,BC 段是半径为 R 的光滑竖直
半圆形轨道,两段轨道在 B 点处平滑连接,质量均为 m 的滑块 1 和滑块 2 分别静止于
A 点和 B 点。现用力 F 对滑块 1 施加一水平向右的瞬时冲量,使其以 6 gR 的初速度沿
轨道 AB 运动,与滑块 2 发生碰撞,碰后二者立即粘在一起沿轨道 BC 运动并通过 C 点。
已知两滑块与水平轨道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半圆形轨道的直径BC沿竖直方向,
重力加速度为 g,滑块 1 和 2 均可视为质点。求:
(1)力 F 对滑块 1 所做的功 W;
(2)滑块 1 和滑块 2 组成的系统在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 E 损;
(3)滑块 1 和滑块 2 经过 C 点时对轨道压力的大小 F 压。
C
R
滑块 1 滑块 2
A B
图 17
17.(10 分)一球形人造卫星,其最大横截面积为 A、质量为 m,在轨道半径为 R 的高空绕
地球做圆周运动。由于受到稀薄空气阻力的作用,导致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逐渐变小。卫星
在绕地球运转很多圈之后,其轨道的高度下降了△H,由于△H <球运动的每一圈均视为匀速圆周运动。设地球可看成质量为 M 的均匀球体,万有引力常量
为 G。取无穷远处为零势能点,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半径为 r 时,卫星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
GMm
的势能可表示为EP = 。
r
(1)求人造卫星在轨道半径为 R 的高空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2)某同学为估算稀薄空气对卫星的阻力大小,做出了如下假设:卫星运行轨道范围
内稀薄空气的密度为 ρ,且为恒量;稀薄空气可看成是由彼此不发生相互作用的颗粒组成的,
所有的颗粒原来都静止,它们与人造卫星在很短时间内发生碰撞后都具有与卫星相同的速
度,在与这些颗粒碰撞的前后,卫星的速度可认为保持不变。在满足上述假设的条件下,请
推导:
①估算空气颗粒对卫星在半径为 R 轨道上运行时,所受阻力 F 大小的表达式;
②估算人造卫星由半径为 R 的轨道降低到半径为 R-△H 的轨道的过程中,卫星绕地球
运动圈数 n 的表达式。
7
18.(12 分)压强表示单位面积上压力的大小,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1)请导出压强的单位 Pa(帕)与基本单位 m(米)、kg(千克)和 s(秒)之间的关系。
(2)单个粒子碰撞在某一平面上会产生一个短暂的作用力,而大量粒子持续碰撞会产生一
个持续的作用力。一束均匀粒子流持续碰撞一平面,设该束粒子流中每个粒子的质量
均为 m、速度大小均为 v,方向都与该平面垂直,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为 n,粒子与该
平面碰撞后均不反弹,忽略空气阻力,不考虑粒子所受重力以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求粒子流对该平面所产生的压强 p。
(3)理论上可以证明: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万有引力为零。利用该规律可给
出一种计算恒星中心压强的模型:
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会向外辐射大量的电磁波,当辐射所产生的扩张压力与万有
引力所产生的收缩压力平衡时,恒星便稳定下来。
设想处于稳定状态的恒星是一质量分布均匀、密度为 ρ、半径为 R 的球体。选取
该恒星内部一距恒星中心为 r( r≤R)、厚度为 r( r 远小于 r)的小薄片 A,如图 20
所示,已知辐射所产生的扩张压力在 A 的内、外表面引起的压强差的绝对值为 p,引
力常量为 G。忽略其它天体的影响。
外
A r
内
r
O r
恒星中心
图 20 图 21
p p
a.推导 和 r 之间的关系式,并在图 21 中定性画出 随 r 变化的图像;
r r
b.若恒星表面处扩张压力所产生的压强为零,求恒星中心处的压强 pC。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