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4 16:0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走近至圣先师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画像中,他为何总是露出两颗门牙?
在古代,这种门牙被称作“骈齿”,它的意思是牙齿重叠。
“骈齿”代表的是帝王之像,而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画像在当时被画出骈齿,意味着他在人们心目的地位非常高,对社会影响深远。
所以孔子像上的那两颗门牙是为了突出他的不平凡和圣贤之处。
至圣先师的坎坷一生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没落贵族)
(1)
30—50岁,欲仕不能。(理念不符合时代要求)
(2)
50—55岁,在鲁从政。(充当吉祥物)
(3)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屡屡受挫,生死难料)
(4)
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老年丧子,得意门生相继离世)
(5)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孔子可选择的另一种人生
司马迁的《孔子世家》里,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学者李零据此说:“‘九尺六寸’有多高?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和穆铁柱、姚明的个子差不多,或有夸大。”
孔子他爹孔淑良和能文善武是鲁国有名的武士。
了解《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的言行、答弟子问及弟子之间的谈话,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孔子所处时代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
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并起,战争不断,礼崩乐坏。
凭借强悍的武力值,孔子或许也能有一番大作为,为何孔子最终把儒家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
请在文章中找出出现次数较多且你认为是本文重点内容的字词找出,并据此概括本文所讲内容。
君子




如何做一个讲仁义守道德遵礼法的君子。
何为君子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学习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动词,吃饭
有道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勤勉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君子“好学”具体要做到哪几条 每条的侧重点是什么 给我们什么启发
重在实
践锻炼
重在虚
心请教
就有道而正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重在排
除干扰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启示:
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
学习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研读文本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和小人不
同的价值追求
学习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质朴、朴实
译文
孔子说:“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如何理解本章所说的“质”与“文”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质:是指质朴的品质 (即内在的仁德) 先天的
文:是指文化的修养 (即合乎礼的外在表现) 后天的
“君子”: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合乎“礼”的表现
文与质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
文质要均衡,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
孟荀眼中的“君子”: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何为君子
孔子:好学,重义,文质彬彬
孟荀:善良,博学,坚持,善于借助外物
为了达到君子的要求,我们必须舍弃自身欲望,不断修行自身,甚至连最基本的吃饱穿暖都无法保障,这样的君子你想当嘛?何不当个重利的“小人”呢?
何为仁?
义礼与仁有何关系
学习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表假设,如果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呢?”
怎样对待礼呢?
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八佾yì》)
抒情感,促和谐
分等级,讲秩序



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
外在表现
外在表现
内在核心
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学习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读书人
译文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停止
第7章《泰伯》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对“士”来说,“仁”就是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的过程也必然是漫长而艰巨的。
  ——孔子认为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程子: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仁以为己任
宋 ·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从“士”的精神状态出发,点明士应该具备宏大的胸怀(志向追求),刚毅的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推己及人,兼济天下,才能不半途而废,从而为国家、社会挑起重担,实现“士”的伟大理想抱负。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任重”要求责任感要强,不强则不能坚持到底;“道远”要求意志要坚定,不坚定就会半途消沉,放弃追求。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运用,有增强语气表达豪情的作用。
学习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同“智”
译文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的人
“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所以不会畏惧。
学习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旦
条目,细则
实践,从事
称赞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概括】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 己
复 礼
由己




合乎礼
对 内
对 外
从孔子的回答看,达到“仁”境界的纲领是什么?具体怎么做
何为仁?
克己复礼为仁。
义礼与仁有何关系
礼义”是“仁”的表现形式
“仁”是“礼义”的内在精神,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

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想实现你美好的理想,那么你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说文解字》认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至福也。” 故礼是初民祭祀鬼神的仪式。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
孔子所主张的“礼”最主要的含义就是“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治秩序,社会礼教,人心自觉等方面。
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本文中其他章和君子仁义是否存在关联?
学习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知道、懂得真理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什么是儒学的道?
“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学习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与......看齐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君子要自我反省
学习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堆土成山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盛土的竹筐
填平洼地
停下来
即使
研读文本
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君子要持之以恒
学习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个字
译文
子贡问:“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宽恕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君子要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第十二章
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激发人的感情
讽刺时政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学习第十二章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君子要时刻学习
尤其是像《诗经》这样的作品
思考:为什么孔子对《诗经》如此推崇?
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

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

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仁德君子
重义轻利
自我反省
文质彬彬
任重道远
仁智勇兼备
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才是好学之道。
追求真理,执着勇敢,不畏牺牲。
持之以恒,进与退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继续努力。
礼乐要以仁为本,重视仁心的培养。
成为仁者需要克己复礼。
不断学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成为仁德君子是一场极为苛刻苦修,扪心自问,我们可能都没办法达到孔子的标准,也因为一些因素并不赞同成为这样的君子,也有人认为孔子学说空洞教条而心生拒意,可是你是否想过孔子为何一定要去经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甚至还要将这种学说广泛宣扬,并被后世推崇?
走近至圣先师
何称圣人?
孔子的儒家学说最初所设想的受众人群是百姓还是国君?
孔子一生都在周游列国,目的何在?
谁能决定百姓的死生?
倘若一个国家的君主能不断修行自身,仁德爱民,克己复礼,百姓以国君为标杆,这对国家的意义何其重大?
心怀天下
何为君子?
《论语》中“小人”和“君子”分别出现了24次、107次。
“君子”含义的变化:
1.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女子对情人的称呼;
3.对周天子的称呼;
4.对诸侯王的称呼;
5.对士大夫的称呼;
6.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当君子的内涵不断扩大,从国君到百姓,人人皆以君子为荣,我想我们便知道儒学为何经久不衰,中华民族为何屹立不倒!
他打破了学在官府之旧制,让寒门学子冲破旧世代的桎梏。
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底层的平凡人生有新的可能。
他知其不可而为,顶着权力阶层的风霜刀剑,接受着百姓的驱逐与误解。即使风餐露宿,所愿仍是天下大统,即使命悬一线,却仍持一腔孤勇。尽管帝王将相如走马,家国天下转瞬间。
变化的是朝代更迭,他却以自己为模板,留下关于“仁”的注解,融入整个民族的骨血,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思想,将中华文明魂魄书写。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理解性默写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