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十五 体液调节和稳态 考点1 内环境的组成及重要性(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十五 体液调节和稳态 考点1 内环境的组成及重要性(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14 23:3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专题十五 体液调节和稳态
考点1 内环境的组成及重要性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高考真题)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3.(2022·湖北·高考真题)人体中血红蛋白构型主要有T型和R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内、外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血红蛋白一氧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正常情况下,不同氧分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变化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
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
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
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有利于肌肉细胞代谢
4.(2022·北京·高考真题)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超氧化物积累会氧化生物分子引发细胞损伤。将生理指标接近的青年志愿者按吸烟与否分为两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体力消耗测试,受试者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如下图。基于此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氧化物主要在血浆中产生
B.烟草中的尼古丁导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
C.与不吸烟者比,蛋白质能为吸烟者提供更多能量
D.本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
5.(2023·重庆·高考真题)某团队用果蝇研究了高蛋白饮食促进深度睡眠的机制,发现肠道中的蛋白质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神经肽Y,最终Y作用于大脑相关神经元,利于果蝇保持睡眠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
B.肠道上皮细胞分泌Y会使细胞膜的表面积减小
C.肠道中的蛋白质增加使血液中的Y含量减少
D.若果蝇神经元上Y的受体减少,则容易从睡眠中醒来
6.(2024·浙江·高考真题)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关于淋巴细胞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存在于淋巴 B.只存在于血浆和淋巴
C.只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 D.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7.(2024·湖北·高考真题)磷酸盐体系(/)和碳酸盐体系(/)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缓冲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在机体内可转变为
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
C.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D.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
8.(2024·贵州·高考真题)将台盼蓝染液注入健康家兔的血管,一段时间后,取不同器官制作切片观察,发现肝和淋巴结等被染成蓝色,而脑和骨骼肌等未被染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结果说明,不同器官中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差异
B.脑和骨骼肌等未被染色,是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
C.肝、淋巴结等被染成蓝色,说明台盼蓝染液进入了细胞
D.靶向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分子大小与毛细血管通透性
9.(2022·海南·高考真题)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10.(2022·辽宁·高考真题)为研究中医名方—柴胡疏肝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小肠)的作用,科研人员设置4组实验,测得大鼠胃排空率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状态 胃排空率(%)
正常组 健康大鼠 55.80
模型组 患病大鼠未给药 38.65
柴胡疏肝散组 患病大鼠+柴胡疏肝散 51.12
药物A组 患病大鼠+药物A 49.92
注:药物A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
A.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降低
B.正常组能对比反映出给药组大鼠恢复胃排空的程度
C.与正常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
D.柴胡疏肝散与药物A对患病大鼠促进胃排空的效果相似
11.(2023·河北·高考真题)小鼠注射某药物造成肾功能异常,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血浆蛋白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丢失可造成血液中抗体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
B.血浆蛋白减少造成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
C.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高于血浆Na+和Cl-形成的渗透压
D.小鼠肾功能衰竭时,血浆中尿素氮升高
二、非选择题
12.(2019·海南·高考真题)人体血液中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成人体内生成红细胞的场所是 ;成熟红细胞不能合成血红蛋白,其原因是 。
(2)金属元素 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发生了 。
(3)无氧呼吸是成熟红细胞获得能量的途径,无氧呼吸产生能量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 。
(4)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创面会大量渗出细胞外液,通常需要给患者输入 (填“红细胞悬浮液”或“血浆”)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13.(2021·重庆·高考真题)人线粒体呼吸链受损可导致代谢物X的积累,由此引发多种疾病。动物实验发现,给呼吸链受损小鼠注射适量的酶A和酶B溶液,可发生如图所示的代谢反应,从而降低线粒体呼吸链受损导致的危害。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呼吸链受损会导致 (填“有氧”或“无氧”)呼吸异常,代谢物X是 .
(2)过程⑤中酶B的名称为 ,使用它的原因是 .
(3)过程④将代谢物X消耗,对内环境稳态的作用和意义是 .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
2.A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
B、 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
C、 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
D、 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A
【分析】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当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当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
【详解】A、由题意可知,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温度下降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故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时,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A正确;
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浆要为肾脏细胞提供氧气,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B错误;
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需要增加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C错误;
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氧分压偏低,血红蛋白饱和度偏低,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这样便于释放氧气用于肌肉呼吸,D错误。
故选A。
4.D
【分析】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吸烟与否对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吸烟组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高于不吸烟者,而超氧化物氧化生物分子生成物量的积累会引发细胞损伤,可见吸烟有害健康。
【详解】A、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可见超氧化物主要在活细胞中产生,A错误;
B、实验结果可说明吸烟可能导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但不能证明是尼古丁的作用,B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细胞中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提供能量,C错误;
D、据柱形图可知,吸烟组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高于不吸烟者,而超氧化物氧化生物分子生成物量的积累会引发细胞损伤,因此,本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D正确。
故选D。
5.D
【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详解】A、肠道属于外界环境,故肠道中的蛋白质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的过程不是发生在内环境,A错误;
B、肠道上皮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Y的过程中一部分细胞中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会使细胞膜的表面积增大,B错误;
C、根据题意,摄入的蛋白质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神经肽Y,C错误;
D、神经肽Y作用于大脑相关神经元,进而促进深度睡眠,故若果蝇神经元上Y的受体减少,则Y不能发挥作用,容易从睡眠中醒来,D正确。
故选D。
6.D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详解】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所以血浆和淋巴液中都有淋巴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需要进入组织液裂解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因此淋巴细胞也可分布在组织液中,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C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H2CO3 ,再由H2CO3形成H+和HCO3-,A正确;
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如在细胞呼吸中磷酸盐作为底物参与了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等过程,B正确;
C、缓冲体系的成分如HCO3-、HPO42 携带电荷,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C错误;
D、机体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够对乳酸起缓冲作用,但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D正确。
故选C。
8.C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内环境;内环境中包含水、激素、神经递质、缓冲物质、小分子有机物、无机盐等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如呼吸酶和血红蛋白等,不能进入细胞的大分子不属于内环境,如纤维素等,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细胞膜上的载体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不同,导致物质进出细胞有差异,实验结果说明,不同器官中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差异,A正确;
BC、有的器官可以被台盼蓝细胞染色,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组织液,而不能被台盼蓝染色的器官大分子不能进入组织液;脑和骨骼肌等未被染色,是因为台盼蓝染液未进入脑、骨骼肌细胞之间的组织液,且这些细胞的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肝、淋巴结等被染成蓝色,说明台盼蓝染液进入了肝、淋巴结细胞之间的组织液,B正确、C错误;
D、根据题目信息分析,只有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脑和骨骼肌,靶向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分子大小与毛细血管通透性,D正确。
故选C。
9.D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A、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 降至20 mmHg 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 A 正确;
B、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 CO2 ,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B 正确;
C、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 C 正确;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 pH 的稳定, D 错误。
故选D。
10.C
【分析】对照是实验所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详解】A、由表可知,正常组胃排空率为55.80%,模型组胃排空率为38.6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降低,A正确;
B、正常组为对照组,将给药之后的胃排空率和正常组比较,能反映出给药组大鼠恢复胃排空的程度,B正确;
C、由表可知,正常组胃排空率为55.80%,柴胡疏肝散组胃排空率为51.12%,正常组胃排空率更高,所以与正常组相比不能表明柴胡疏肝散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C错误;
D、由表可知,柴胡疏肝散组与药物A组的胃排空率相似,且均比模型组胃排空率高,柴胡疏肝散与药物A对患病大鼠促进胃排空的效果相似,D正确。
故选C。
11.C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
【详解】A、血浆蛋白是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抗体是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为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分布于血浆和组织液等。该小鼠的肾脏功能异常造成的血浆蛋白流失可引起血浆中抗体减少,机体免疫功能降低,A正确;
B、渗透压是血浆的主要理化性质之一,其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血浆蛋白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B正确;
C、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中Na+和Cl-的数目远多于血浆蛋白的数目,其形成的渗透压远高于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可通过尿液及时将代谢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血浆中尿素氮等代谢产物浓度升高,D正确。
故选C。
12. 骨髓 没有细胞核 铁 氨基酸的替换 细胞质基质 血浆
【分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可以用来制备细胞膜。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第三阶段可以产生大量的能量。人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可以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内环境的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1)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增殖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等,因此通常成人体内生成红细胞的场所是骨髓;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不能合成血红蛋白。
(2)金属元素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
(3)无氧呼吸的场所只有一个,是细胞质基质。
(4)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创面会大量渗出细胞外液,通常需要给患者输入血浆,增加细胞外液的量,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点睛】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可产生ATP,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可以产生少量ATP。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13.(1) 有氧 乳酸/C3H6O3
(2) 过氧化氢酶 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避免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害
(3)避免代谢产物的积累,维持细胞内的 PH;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
【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还原性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性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还原性氢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1)有氧呼吸主要在线粒体内,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人线粒体呼吸链受损,会导致有氧呼吸异常。丙酮酸能够分解转化成代谢产物X,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得出X是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
(2)酶B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所以为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的作用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避免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害作用。
(3)代谢物X为乳酸,过程④可以将其分解,避免了乳酸的大量积累,维持细胞内的 PH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