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小小说,大感悟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基础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小小说,大感悟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基础知识清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4 17:37: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小小说,大感悟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次 九年级上册 单元 第四单元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作为其中一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强调要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
【学情分析】
诊断测试
请从《水浒传》中选取一回,为同学讲解其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谈谈你对《水浒
传》主旨的理解。
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77人)
故事情节:70%的学生可以完整复述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63%的学生能够讲解人物形象,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比
较浅显。
小说主旨:85%的学生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比较单一、浅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小说,从内容看,都写了少年时代的经历,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构成小说外显的情节线索;同时,正是这些人生经历与体验,让一个人发现世界,认识社会,从而推动自我的成长,这又构成小说内隐的思想线索。这几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文笔摇曳多姿,既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也激发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无尽思索。
《故乡》是鲁迅的小说名篇,具有卓绝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小说通过返乡的成年人“我”的视角,展现出故乡人事的一幅幅画面,举目所见,呈现的是一派萧条、破败、沦落的景象,与其形成对比的,则是由“闰土”这一人物勾连出的“我”的少年回忆,“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对比寄寓着作者对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无限关切与深沉思索。《我的叔叔于勒》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远赴美洲的于勒曾是一家人幻想中的救世主,当真相揭穿时,其形象跌落为穷困潦倒、老无可依的水手,成为家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前后的巨大反差揭示出残酷的社会现实,既刺痛了年少的“我”,也启发读者深思。《孤独之旅》的出场人物只有杜家父子二人,故事情节也十分简单,小说的“厚度”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和优美的、富有抒情性的环境描写上。“孤独之旅”,实际上是少年的成长之旅,读来令人受到心灵的启迪,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核心任务】
为了驱动学生研读小说文本并完成转换视角的叙写故事创建人物词汇库的兴趣,在语文老师的建议下,这期班报的主题是“小小说,大感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梳理情节和赏析人物的方法,发表对小说主题的看法,获得成长的启示。
【课段安排】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四个课段推进:第一课段:默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第二课段:通过手段,分析人物形象,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悉心体会描写的细节,是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第三课段:横向对比,理解主题,根据对情节归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及议论、抒情语句的理解,分析归纳每篇文章的主题。第四课段:完善班级板报
【单元目标】
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以及小说三要素;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品味小说的语言,解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加深对社会的理解,获得成长启示;
通过鉴赏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语言风格,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训练鉴赏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课段:默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三课时)
第二课段:通过手段,分析人物形象(三课时)
第三课段:对比分析,理解文章主旨(三课时)
第四课段:完善班级文化墙(一课时)
教学实施
第一课段 默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故乡》引导学生梳理小说叙事的顺序与小说情节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体会小说中反复以“现实”和“回忆”相穿插交织的特点
2.《我的叔叔于勒》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从不同方面梳理小说的情节,从而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
3.理清小说情节,梳理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
【课堂学习】
预习设计:文体掌握
小说
定义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 形象特征 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虚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侧面描写
情节 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线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展变化、情感发展变化、实物
环境 自然环境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 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事物及民风民俗等
任务一:理清“故乡”
活动一:《故乡》这篇小说主要抓住一个“变”字展开叙述,同学们可以在文中找到其中变的点,并根据其中的“变”梳理情节。
故乡
过去 现在
环境 环境
闰土 闰土
杨二嫂 杨二嫂
我 我
明确
故乡
过去 现在
环境:一幅美丽奇特,令人向往“神异的图画”环境 环境: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没有一些活气
闰土:活泼、小英雄、干净利落、热情纯真,与鲁迅兄弟相称 闰土:麻木、市侩、猥琐、寡言少语,对鲁迅称“老爷”
杨二嫂:豆腐西施、终日坐着、擦着白粉 杨二嫂:圆规似的站姿,贪婪,尖酸刻薄,与“我”拉关系
我:天真烂漫,安稳快乐 我:一个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
活动二: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根据线索分为三部分:
( )故乡——( )故乡——( )故乡
明确:
( 回 )故乡——( 在 )故乡——( 离 )故乡
开端(1-5) 发展、高潮(6-77) 结局(78-88)
任务二:梳理“我的叔叔于勒”
活动一: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着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结局(技巧)
明确: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
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 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逻辑
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归来解困→ 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
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心理)
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 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 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 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技巧)
任务三:理清“孤独之旅”
活动一:根据前两篇课文学习的经验,自主阅读,重点梳理杜小康成长的过程,找出写他心理变化的语句。
行程 心理变化 相关语句
明确:
行程 心理变化 相关语句
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带着哭腔”
途中 茫然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紧紧地挨着父亲”
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经历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八月的一天清晨 欣喜 “惊喜地跑过去”
第二课段 通过手段,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填写人物身份介绍卡品析人物形象。
2.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悉心体会描写的细节,把握人物形象,为班级板报的布置助力。
【课堂学习】
任务一:变化着的“闰土”和“杨二嫂”
闰土和杨二嫂都是《故乡》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他的变化。
要求:细读课文,摘抄关键词语,完成身份介绍表
闰土 少年 成年
外貌
动作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形象总结
明确
闰土 少年 成年
外貌 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肿的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手粗笨开裂,像松树皮。
动作 手捏一柄钢叉……用力刺去——怕羞,便和我说话——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带给我一包贝壳和鸟毛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浑身瑟缩着,手提着一个纸包,谈话过程只是摇头、沉默、默默地吸烟
语言 滔滔不绝的说新鲜事,乡间趣事 老爷……水生,给姥爷磕头老太太真是……是孩子不懂事……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 友好热情、与我的情谊深厚 恭恭敬敬呼“我与我生分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生活、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贫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形象总结 见多识广、热情开朗、朝气蓬勃、勇敢机灵、天真活泼,与“我”感情深厚的小英雄 迟钝麻木、缺少活力、因循守旧、迟钝麻木、淳朴善良,与“我”有很深的隔膜的木偶人
杨二嫂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语言
动作
形象总结
明确
杨二嫂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 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语言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么 我还抱过你咧!"“哼,忘了 这真是贵人眼高....”“那么,迅哥儿,你阔了,你还要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 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 吓,什么都瞒不过我。”“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有钱..
动作 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形象总结 十分貌美,讨人喜欢,端庄文静的女孩子 放纵、泼辣、刻薄、自私、爱贪小便宜,令人无比厌恶的女人。
任务二:不同的人眼中的“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了两个于勒形象,一个是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下面的身份介绍填写完整。
提示:可以从故事情节和社会关系两个角度分析
故事情节 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 “我”眼中的于勒
明确
故事情节 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 “我”眼中的于勒
开端:于勒早年荒唐败家,菲利普一家因于勒挥霍陷入困境 败家子 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可怜的穷人
发展: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整治、有良心、好心
高潮: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小子,家伙
结局: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贼、流氓
任务三:变化的杜小康
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并制作身份介绍卡
提示:从心理角度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行程 心理变化 相关语句 形象
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带着哭腔”
途中 茫然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紧紧地挨着父亲”
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经历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八月的一天清晨 欣喜 “惊喜地跑过去”
明确:
行程 心理变化 相关语句 形象
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带着哭腔” 不敢面对现实
途中 茫然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希望逃避现实
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紧紧地挨着父亲” 不敢面对现实
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慢慢接受现实
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勇敢面对现实
经历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在磨难中成长
八月的一天清晨 欣喜 “惊喜地跑过去” 坚强、成熟
第三课段:对比分析、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对比手法以及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小说的主旨
2.揣摩、讨论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用,搜集作者创作背景及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小说主题。
任务一:于变化中找原因
活动一:变化的“闰土”“杨二嫂”
《故乡》中的闰土
背景链接:《故乡》创作于 1921年 1月,被作者选入《呐喊》。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文中杨二嫂与闰土在鲁迅笔下都是变化极大的人物,那么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呢?
对比 杨二嫂 闰土
相同点
不同点 具体什么
记忆里的模样
现实的模样
作者的情感
文末的评价
明确:
对比 杨二嫂 闰土
相同点 社会底层百姓,遭遇破产困顿的命运
不同点 具体什么 城镇小市民 乡村农民
记忆里的模样 貌美端庄 健康博识
现实的模样 尖酸刻薄,贪小便宜 麻木守旧
作者的情感 厌恶、讽刺 同情、无奈
文末的评价 辛苦恣睢的人 辛苦麻木的人
活动二:探寻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可爱的少年沦为了一个麻木守旧的木偶人哪?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温柔美好的女子变得令人讨厌哪?
人物 文中语句 变化原因
“闰土”“杨二嫂”
明确:
人物 文中语句 变化原因
“闰土”“杨二嫂” 非常难……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种出来的东西,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多子多福的封建观念2.天灾3.人祸(帝、封、军阀统治三重压迫的具体体现)
任务二:在人物对比中探寻主题
活动一:回忆情节
故事情节 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 “我”眼中的于勒
开端:于勒早年荒唐败家,菲利普一家因于勒挥霍陷入困境 败家子 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可怜的穷人在“我”这里看到了亲情。
发展: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整治、有良心、好心
高潮: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小子,家伙
结局: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贼、流氓
活动二:于“对比”中突出主题
1.了解创作背景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陷入经济困境,人们渴望获得横财改变生活,拜金主义弥漫着整个社会,金钱至上成为共同的追求。

“我” 菲利普夫妇

“寄托”对人性的期望 “批判”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
任务三:探寻“孤独”
请找出描写芦苇荡、暴风雨、鸭群的相关语句,分析其作用。
提示: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交代环境背景;3.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人物——1.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2.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1.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2.按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制造悬念;
主题——暗示、深化主题。
芦苇荡 暴风雨 鸭群
广阔无边的芦苇荡害怕、胆怯 36段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按照时间推移和由远及近的顺序,极写天气的恶劣,渲染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为下文“找逃鸭”的情节做铺垫。 起初,鸭群的坚定与杜家父子的不安形成对比。途中,鸭子开始对陌生的环境生出畏怯之感,从侧面表现了杜家父子的孤独、恐慌。暴风雨中,鸭子对主人的依靠,衬托了杜小康的成长。结尾,鸭子长成了漂亮的大鸭,开始下蛋,象征着主人公的成熟。
宁静美好的芦苇荡反衬“恐慌”心理
第五课段:完善班级文化墙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目标】通过前三课段所学内容形成文字材料或图片布置班级文化墙
任务一:从本单元的小说中任选出一位或多位少年,结合他们的经历,谈谈给你的成长带来的启示。
从中选出5篇优秀作品,布置班级文化墙“特色成长经历”
任务二:整理本单元所学小说涉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写出你对该人物的评价。
从中选出5篇优秀作品,布置班级文化墙“人物特色栏”
任务三:归纳整理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题,归纳共性特征。
选出5篇优秀作品,布置文化墙“主题文化栏”
【单元设计反思】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四个课段推进:第一课段:默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第二课段:通过手段,分析人物形象,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悉心体会描写的细节,是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第三课段:横向对比,理解主题,根据对情节归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及议论、抒情语句的理解,分析归纳每篇文章的主题。第四课段:完善班级板报
【测试反馈】
1.必做题
从本单元三篇小说里选择一篇,尝试缩写,300 字左右。
提示:
(1)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列出缩写提纲。
(2)概括要准确,线索要清晰,结构要完整。
(3)语言要简明、通顺;不需要做评论或补充解释。
2.选做题
托尔斯泰曾认为莫泊桑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而是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来看事物”,因而“就能揭发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们爱那值得爱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请你从上述评价中任选一个角度来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上 第四单元 基础知识预习清单
字词积累
《故乡》
阴晦 萧索 祭祀 伶俐 愕然 鄙夷 嗤笑 应酬 世面 惘然 隔膜
恣睢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轻视、看不起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现在多写作“瑟缩”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畅快
恣睢:任意胡为
《我的叔叔于勒》
拮据 栈桥 糟蹋 别墅 褴褛 女婿 端详 恭维 阔绰 煞白 与日俱增 十拿九稳 郑重其事
拮据:缺少钱。经济状况不好。
褴褛:衣服破烂。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嘟囔:不断的,含混的自言自语。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十分可靠。
郑重其事:对待事情十分慎重,态度庄重认真,不敢有丝毫轻慢之心。
《孤独之旅》
茬 抠 家底 觅食 嬉闹 空旷 撩逗 炊烟 乖巧 参杂 驱除 镰刀 温顺 重叠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空旷: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
驱除:赶走;除掉。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异常。
文学常识
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莫泊桑:1850年8月5日出生,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一生》、《漂亮朋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草房子》《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火印》
检测评价量表
字词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字词 yīn huì ( ) xiāo suǒ( ) jì sì ( ) líng lì( ) è rán( ) bǐ yí( ) chī xiào( ) yìng chóu( ) shì miàn( ) wǎng rán( ) gē mó( ) zì suī( ) jié jū( ) zhàn qiáo( ) zāo tà ( ) biē shù( ) lán lǚ ( ) duān xiáng( ) gōng wéi ( ) kuò chuò( ) sh à bái ( ) chá ( ) jiā d ǐ( ) yǔ rì jù zēng( ) shí ná jiǔ wěn ( ) zhèng zhòng qí shì( ) zhì zhī bù lǐ( ) xiē sī dǐ lǐ ( ) 根据拼音写汉字: 全部写对(五颗星) 错1-3个(四颗星) 错3-5个(三颗星) 错超过五个(不合格)
理解词语
词语 释义 评价等级 根据词语写意思: 全部写对(五颗星) 错1-3个(四颗星) 错3-5个(三颗星) 错超过五个(不合格)
阴晦
萧索
伶俐
鄙夷
瑟索
恣睢
拮据
褴褛
阔绰
嘟囔
与日俱增
十拿九稳
郑重其事
眺望
空旷
驱除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文学常识
鲁迅 莫泊桑 曹文轩 能够说出对应人物的身份、作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