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政权更迭;民族交融;江南开发
袁绍
曹操
孙策
刘表
刘璋
刘备
袁术
张鲁
马腾
公
孙
度
一、三国与两晋
1、三国鼎立
背景:东汉末年,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建 立 者:曹丕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20-265
建 立 者:刘备
都 城:成都
起止时间:221-263
建 立 者:孙权
都 城:建业
起止时间:222-280
三足鼎立
局部统一
西晋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263年 曹魏权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
吴,完成统一
2、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266-316)
东
汉
西晋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同归于晋”
(1)、西晋建立
(2)、五胡内迁(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迁移原因: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②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北方气候寒冷,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由北向南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还掠卖少数民族人为奴婢。因而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反抗。
影响:
①南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民族矛盾激化。
政治动荡,秩序大乱
实质:宗室争夺中央权力
3. 西晋的灭亡
(1)八王之乱
晋武帝死后,晋惠帝即位,但其毫无执政能力,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影响:①消极:西晋国力严重损耗,无力控制境内流民问题及民族起义,民族矛盾迅速激化。
②积极: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五胡乱华:
西晋时期内迁至中原的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灭亡 原因 五胡内迁、八王之乱
结果 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刘渊所灭(永嘉之乱)
影响 中国历史进入到东晋十六国的割据时期,后来演变为南北朝对峙
(3)西晋灭亡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二、东晋与南朝
1. 东晋
(1)东晋建立: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中原政权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后来东晋政权的主要大臣,大致都在此前后渡江。在王导的建议下,司马睿拉拢南北士族,在江南站稳脚跟。
士族专权
材料一:“士族”的特征是“士”与“族”的结合。“士”即士人、文化人。古人又云“学以居位曰士”,“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他们通过雄厚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门望。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皇帝与士族共同掌握政权
材料三(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日:"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依靠士族
(2)特政治点: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士族: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材料二:(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晋书·王导传》
威望不高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在建康定都,统称为“南朝”。
2、南朝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吴 孙权 222年--280年 建康
东晋 司马睿 317年—420年 建康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分析4个王朝疆域变化
疆域收缩:王朝北边疆域界线逐步退缩,控制区域逐渐缩小,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了四川和荆襄,说明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3. 江南经济开发: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二: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北人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1)思考点:东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1: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南朝梁沈约《宋书》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农业
手工业
农业、手工业发展
(2)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北朝白釉绿彩罐
北齐仰覆莲青瓷尊
(2)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
③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十六国疆域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材料一: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1、十六国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学习中原制度
材料二:勒清定五品,以张宾领选。复续定九品。署张班为左执法郎,孟卓为右执法郎,典定士族,副选举之任。今群僚及州郡岁各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
——《晋书·石勒载记》
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
存在依靠华夏文化来彰显国家正统的心态。
存在依靠华夏文化来彰显国家正统的心态。
2、前秦统一北方
(2)淝水之战
(3)影响:
前秦政权迅速崩溃,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1)前秦建立: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大举南下进攻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赢得了淝水之战。
3、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北魏政权。
(3)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五胡乱华);
②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俸禄制: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改善吏治,减轻人民赋役负担,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国家将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一般不得买卖,死后归还。
租调制(赋税制度):一对夫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县以下设三长直属于州郡,(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发赋役,管理生产,配合均田制,维护治安。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保证农时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恢复;增加政府收入
后期:孝文帝改革
(1)内容:
(2)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汉化政策:说汉语、改汉姓、
穿汉服、通汉婚等
鲜卑姓 拓跋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贺 刘
鲜卑姓 丘穆陵 步六孤 贺楼
汉姓 穆 陆 楼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子,同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生产方式农耕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活方式汉族化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5)影响:
①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94年迁都洛阳
581年
576年周灭齐
隋
589年隋灭陈
4、北朝的结束:北魏分裂与隋朝统一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本课小 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宋、齐、梁、陈
士族专权
江南开发
五胡内迁
魏
北朝
南北朝
南朝
蜀
吴
北方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
三国
西晋(短暂统一)
东晋、十六国
南方东晋
北人南迁
北魏:
孝文帝改革
东魏
隋
西魏
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