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期,也是近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具体表现:
1.政治上:从帝国到民国
推翻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政治民主化、法制化。但是由于自身实力局限,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上台肆意践踏民主。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先后失败。
2.经济上: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辛亥革命的推动及欧洲列强暂时忙于一战,推动了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但一战后民族工业重新遭到打击。
3.思想文化上: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受十月革命影响走向宣传马克思主义。。
4.社会生活:从臣民到国民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除旧布新、移风易俗。改用阳历、剪发辫、易服饰、废止缠足等,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
2.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展现社会的巨变而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抉择,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通过辛亥革命后革命的困局、革命的破局感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从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发生与帝制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历程;
【历史解释】展现不同时空的辛亥革命历史叙述,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理解历史解释具有时代性、主观性,历史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渗透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设计:
本节课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一课,它上承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下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成为从晚清危机到灭亡再到北洋军阀时期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的过渡时期。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2.高一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辛亥革命相关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需要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图片、史料、合作探究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并落实好核心素养的要求,尤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点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那么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辛亥革命的爆发真的只是意外吗?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的背景)
(一)辛亥革命的含义:
1.狭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2.广义: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二)背景和条件:
材料二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这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
……资产阶级利用商会有组织的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与政治活动。
材料三 新式学堂勃兴和留学教育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发展,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成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材料四 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等人,联合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小团体,于东京正式成立中国同盟会, 会上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材料五
归纳为:
1.政治: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合流,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
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拓展: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背景:
为了应对严重的统治危机,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
2.“新政”(1901—1905)的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改革官制;
②军事上:编练新军;
③经济上:倡导创办工商业企业,奖励实业;
④教育上: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派留学生出国。
3.“预备立宪”(1906-1911)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皇帝。1911年,设立内阁。
4.评价:
(1)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2)客观上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3)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有所扩大,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新式军人群体开始产生,他们成为推进中国进一步改革的新生社会力量。
3.阶级: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
4.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5.组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
合作探究: 有人形容三民主义像三把利刃插入清政府的心脏,你如何理解?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评价:
积极: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
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6.军事:
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历史解释: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7.有利时机(导火线):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为革命提供了机遇。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英法德美享有筑路、投资优先权,未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问题思考: 对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人认为是必然的,有人认为是偶然的,你怎样看?
(1)必然性: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条件;
①时代环境(政局):《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②政治条件:“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无力挽救危机
③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④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⑤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
⑥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三民主义
⑦军事准备: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如浙皖起义、黄花岗起义)
(2)偶然性:有利时机
①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湖北新军入川,湖北防务空虚;
②革命计划泄露,不得不提前发动革命;
③湖北新军工程营的熊秉坤打响了第一枪。
偶然与必然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1.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由于革命计划泄露,新军工程第八营的熊秉坤等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2.结果: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3.影响:
①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②推动了共和政体的产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二)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采用公历,中华民国纪年。
政权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2.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1)南北议和:
1911年12月,南北双方代表在上海进行和谈
(2)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民国大总统。
问题探究: 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革命成果?
材料一 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
——1912年1月4日孙中山发给袁世凯电文
材料二 袁世凯具备孙中山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袁世凯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我认为,行动的时间已经到了,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他是稳定的保障。
——《德驻京公使哈豪森致外电》
提示:
①列强的支持:英国等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袁世凯。
②袁世凯军事实力强大和政治阴谋:奉清政府命率军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③革命派的妥协: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颁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的继续有效。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制定: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南京参议院制定。
(2)目的:
制袁世凯独裁(直接);
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材料: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问题思考: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3)内容及作用:
①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②平等自由(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③三权分立(防止专权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④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礼服成,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3月5日。
材料三 1912年,各省区新设工厂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38%。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士以及部分军阀、政客共同挥舞着“实业救国”的旗帜,形成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实业热潮。
——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材料四 正如参加过中国同盟会的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归纳为:
(一)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二)意义:
①政治民主化: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中华民国。
②思想理性化: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推动思想解放。
③经济工业化: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生活文明化:促进了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改变。
⑤世界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局限(失败):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反帝反封建)
问题思考:依据材料,归纳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材料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害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选集》
提示:
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2)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体现:
①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不能发动群众基础;
③缺乏统一而坚定的领导核心,同盟会组织涣散,倾向妥协;
④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装。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积极力量弱小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
材料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
提示: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他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是他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
(2)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三)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取的反帝反封建的胜利。
初试牛刀:
1.(2024·广东卷)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解析】据材料“欢迎同胞”“中华民国”“民国光复”可知该广告以“同胞”和 “民国”为主体,强调民众对“民国”的认可和支持,说明共和理念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推崇,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材料中当时民国政府尚未成立,排除A项;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净尽”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项;“英界南四川路”说明当时租界在上海依然合法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新课标卷)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广泛,国内学生和士人占据大多数,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对更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许多新军军官后来成为了革命党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新军的建立并没有起到抵制了列强入侵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新军军官来源构成,军阀势力扩大与新军的来源无关,排除B项;近代军阀混战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去世后军阀混战才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4·浙江卷1月)传统中国存在摈弃于四民之外的“贱民”阶层,如闽粤之蛋户、绍兴之堕民等。1912年,福建蛋民发起请愿活动,提出“临时中央政府组织法亦有人民一律平等之规定,其不能独外于蛋族也明矣”。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解决了近代中国的根本矛盾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传播了民主平等理念
【解析】 据材料可知,福建蛋民发起请愿活动,提出人民一律平等的要求,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平等理念,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项正确;“解决了近代中国的根本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未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完成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没有体现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思想影响,没有涉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浙江卷1月)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
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北议和时,部分革命党人反对孙中山“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的主张,反映了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C项正确;“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说法错误,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排除A项;南北议和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性质,排除B项;二次革命指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 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 “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 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晚清,商人阶层开始扩大;同时“士”和“商”开始结合,在晚清形成了所谓的“绅商”阶层。“绅商”作为近代社会中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绅商作为从传统商人演化而来的新商人,即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引领中国进步的革命性,又对旧势力存在妥协,即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了绅商对于社会转型的意义,但无法得出“主要动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尊士贱商”的内容,且“遭弃”的表述不符和史实,排除B项;“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新课标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 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 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 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 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解析】 据材料“1910 年” 具有“谘议局议长和士绅” “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模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更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强化清廷权威,排除A项;据材料“上奏朝廷” “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可以得出谘议局并未架空了督抚权力,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B、C项。故选D项。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辛亥革命的含义
背景和条件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建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性质
(二)评价
(三)失败原因及教训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辛亥革命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流畅。
教学反思:
本课能根据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间跨度虽不大,但史实内容极为丰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获得知识。
在教学中重视材料的解读和分析,有意识的强化史料的解读和分析,提升学生史料解读的能力。让学生将唯物史观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能够能够从历史中吸取到经验教训。
通过历史地图、时间轴、图像史料、文字史料等多重方式,渗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精神,培养学生历史核心观念。
但是,在教学选用的史料有点多,所以今后在史料的选择上仍需要更加谨慎,课时有限,教学节奏也需要把握,史料篇幅过长,不利于学生仔细分析史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