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检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检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4 22:3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
  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2. 夏朝的建立者是( )
  A. 黄帝
  B. 尧
  C. 禹
  D. 启
  3. 商朝多次迁都,直到盘庚迁都到( ),才稳定下来。
  A. 阳城
  B. 亳
  C. 殷
  D. 镐京
  4. 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5. 下列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
  A.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
  B. 诸侯要向周天子纳贡
  C. 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D. 诸侯要按土地数量向周天子交税
  6. 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7. 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铸造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8.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9.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其中,城濮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 晋、楚
  B. 秦、晋
  C. 吴、越
  D. 齐、楚
  10.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成效最大的是( )
  A. 李悝变法
  B. 吴起变法
  C. 商鞅变法
  D. 申不害变法
  11. 都江堰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
  A. 李冰
  B. 商鞅
  C. 吴起
  D. 管仲
  12.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出现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13. 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周幽王的昏庸
  B. 少数民族的进攻
  C. 诸侯的反叛
  D. 平民的起义
  14.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15. 以下关于夏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 夏朝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 商朝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C.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
  D. 这一时期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
  16.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
  A.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C. 分封制逐渐瓦解
  D.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17.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东边的是( )
  A. 齐
  B. 楚
  C. 燕
  D. 秦
  18. “三家分晋” 中的 “三家” 是指( )
  A. 韩、赵、魏
  B. 齐、楚、燕
  C. 秦、赵、魏
  D. 韩、楚、秦
  19.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核心是( )
  A. “仁”
  B. “礼”
  C. “法”
  D. “道”
  20.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 “百家争鸣”。其中,主张 “兼爱”“非攻” 的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二、材料分析题(共 30 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1)材料一中的 “大同” 社会和材料二中的 “小康” 社会分别指的是什么样的社会?(6 分)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9 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 商鞅
  (1)商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6 分)
  (2)商鞅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句话的?这句话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9 分)
  三、简答题(共 30 分)
  1. 简述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10 分)
  2. 简述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10 分)
  3. 简述百家争鸣的背景和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10 分)
答案及解析
  1. 选择题答案及解析:
  答案:1-5:A、C、D、C、C;6-10:B、B、A、A、C;11-15:A、B、D、A、B;16-20:C、B、A、D、B;21-25:A、D、C、D、C。
  解析:
  第 1 题: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1。商朝在夏朝之后,西周和东周更是晚于夏朝,所以选 A。
  第 2 题:夏朝的建立者是禹,后来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1。黄帝是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尧也是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在夏朝之前,所以选 C。
  第 3 题:商朝多次迁都,直到盘庚迁都到殷才稳定下来1。阳城、亳也曾是商朝的都城,但不是最终稳定的都城,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所以选 C。
  第 4 题: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制度,世袭制是夏朝开始的王位继承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选 C。
  第 5 题: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诸侯要向周天子纳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等,但诸侯不需要按土地数量向周天子交税,所以选 D。
  第 6 题: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商朝1。夏朝青铜铸造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西周相对商朝有所发展,但不如商朝辉煌,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青铜文明逐渐走向衰落,所以选 B。
  第 7 题: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铸造于商朝1。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铸造的杰出代表,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第 8 题: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1。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通过 “尊王攘夷” 的口号,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成为春秋首霸。
  第 9 题:城濮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晋、楚1。这是春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晋军退避三舍,最终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第 10 题:战国时期成效最大的变法是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第 11 题:都江堰是由李冰主持修建的1。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 12 题:甲骨文出现于商朝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第 13 题: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周幽王的昏庸2。周幽王为了讨好宠妃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诸侯不再信任他,当西夷入侵时,无人救援,西周都城被攻破,幽王被杀。
  第 14 题: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世袭制1。夏朝已经开始实行世袭制,商朝继承了这一制度,王位在家族内部传承。
  第 15 题:夏商周时期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到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夏朝不可能使用铁制农具,商朝也没有翻车这种灌溉工具,所以 C 选项正确。
  第 16 题: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商业活动逐渐活跃、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分封制逐渐瓦解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不属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所以选 C。
  第 17 题:战国七雄中,位于最东边的是齐1。楚国位于南方,燕国位于北方,秦国位于西方。
  第 18 题:“三家分晋” 中的 “三家” 是指韩、赵、魏1。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形成了三个新的诸侯国。
  第 19 题: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1。“仁” 是一种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尊重。
  第 20 题:主张 “兼爱”“非攻” 的是墨家1。墨家代表平民的利益,反对战争,倡导平等、互助。
  2. 材料分析题答案及解析:
  答案:
  第 1 题:
  “大同” 社会指的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人人平等、社会和谐、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
  “小康” 社会指的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私有制产生、有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的社会。
  第 2 题:
  社会制度方面,从 “公天下” 变为 “家天下”,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社会关系方面,从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变为有等级差异,人们更注重亲族关系。
  道德观念方面,从讲信修睦、不追求个人私利变为注重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礼仪制度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解析:
  第 1 题:对于 “大同” 社会和 “小康” 社会的理解,需要结合材料中的描述进行分析。材料一中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等描述体现了 “大同” 社会的理想状态;材料二中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等描述则反映了 “小康” 社会的特点1。
  第 2 题: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可以从社会制度、社会关系、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社会制度上,夏朝建立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政权由公共所有变为家族传承;社会关系上,人们的关系从平等、互助变为有等级之分;道德观念上,从注重公共利益和道德规范变为更加关注个人和家族利益。
  3. 简答题答案及解析:
  答案:
  第 1 题: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无道,商汤起兵反叛,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商朝末年,商纣残暴专横,周武王发动 “武王伐纣” 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西周都城被攻破,幽王被杀,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2。
  第 2 题:
  内容: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加速了民族融合,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等级序列。
  第 3 题: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旧的制度逐渐瓦解,新的阶层崛起,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各国纷争不断,统治者需要不同的思想理论来指导国家治理,这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土壤1。
  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儒家:孔子主张 “仁”“礼”,提倡有教无类;孟子主张 “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 的思想。
  道家:老子主张 “道” 是万物的本原,提倡 “无为而治”;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
  墨家: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主的权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
  解析:
  第 1 题:简述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需要明确每个朝代的建立者、灭亡原因以及朝代更替的事件等关键信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2。
  第 2 题:分封制的内容要从分封的对象、诸侯的义务等方面进行回答;作用则要从对政治统治、疆域拓展、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第 3 题:百家争鸣的背景要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需要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核心思想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