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22.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目录
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一
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三
概括主题、拓展延伸
四
学习任务一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为什么而读书?
让我们走进课文,听听少年周恩来的回答。
课前导入
周恩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助学资料
学习任务二
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课文
jué
fàn
崛
起
范
模
wèi
魏
校长
xiào
效
仿
huái
淮
安
huò
惑
疑
chéng
惩
处
xī
晰
清
xùn chì
斥
训
nàn
难
苦
我爱记笔记
肃
效
振
淮
范
崛
识字游戏
效
顾
训
斥
凡
mò
xī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xiào
fán
gù
xùn
chì
晰
振
胸
怀
赞
默
sù
肃
书写指导
zàn
左边的“先”的弯钩要变成提。
“厂”里是横折钩加竖提,不是“巳”。最后是点。
gù
书写指导
sù
下半边的笔顺为“先两边后中间”而非“从左到右”。
书写指导
学习任务三
少年周恩来的读书志向
第三件: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外国人欺侮而无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第二件: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第一件: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初读课文
试着将课文讲述的事件拟定小标题,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段落。
三部分
(1—10)
(11—14)
(15—17)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品读课文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家父
明理
光耀门楣
立志“振兴中华”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若有所思
晰而坚定
说这句话是出于一时冲动吗?
清
我们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地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周恩来说的话之后有什么反应?
为之一振
振奋、惊喜。
睁大眼睛
写出魏校长被这位同学的话震撼了。
你再说
一遍
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有何本质区别?
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
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被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其他同学:
周恩来:
为个人
为民族
课文讲了哪三件事情?
(1—10)
(11—14)
(15—17)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中华不振
耳闻“中华不振”
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
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难以忘怀
(1—10)
(11—14)
(15—17)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大伯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目睹“中华不振”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和别处大不相同
热闹非凡
反衬:别处的冷清与萧条,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谁知
反而
写出了周恩来的意外,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少年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受到了触动,明白了伯父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
少年周恩来背着伯父进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女人在哭诉着自己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而中国巡警却不予理会,反而训斥这个女人,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让少年周恩来深深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团
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振”字贯穿全文,有什么作用?
层层叙述,使一个志向远大、心系祖国的少年周恩来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联系课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指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能像巨人一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读书、学习。
周恩来是一个胸怀大志、心系中华振兴的人。
学习任务四
概括主题、拓展延伸
课文写周恩来( )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 )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 )。
少年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
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主旨概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切身体会
当效此生
板书设计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课外拓展
言 志
今日的中国
欢 迎 指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