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帝。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没有水旱灾害的年份,百姓家给人足,国家府库钱财充足。京师积累的铜钱很多,因年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些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知道汉武帝削弱地方势力、推动经济发展、尊崇儒术、北击匈奴等史实,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学习,理解汉武帝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作出的贡献。(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 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家国情怀)
素养目标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整体感知
大一统的含义:
指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秦朝确立
汉朝巩固
大一统与大统一的区别:“大一统”所涵盖的范围比“大统一”要广得多。“大一统”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而“大统一”就仅仅是地域上的统一了。
一、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
郡国并行制
诸侯势力强大
地方豪强发展起来
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材料:(豪强地主) “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相关史事 西汉建立后,刘邦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更,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朝廷出兵平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翻译:豪强地主利用财物作骄奢不法事,兼并土地的人家以及土豪巨党,以威势武力横行于乡里
一、削弱地方势力
2.措施
诸侯国土
封土分一次
封土再分
①实施“推恩令”
建议者:
主要目的:
内容:
效果:
主父偃(yǎn)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巧妙之处: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以和平的手段,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大多数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不会反抗中央,而且对此心存感激。
一、削弱地方势力
2.措施
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效果:
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材料1: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占列侯总数的一半。
——《史记》
材料2:不少诸侯王因“骄淫失道”,而被除国,如燕王刘定国与文康王姬通奸、夺弟妻为姬及杀人等罪,被主父偃告发处死刑而自杀国除。像类似刘定国这样犯罪或谋反而被除国的,还有燕、济川、齐、淮南、衡山、江都等九国。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汉书》
一、削弱地方势力
2.措施
③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效果:
这些豪强离开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材料1:凡是财富在300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
——武帝诏书《迁茂陵令》
材料2:“内实京师,外销奸猾。”“不诛而害除。”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一、削弱地方势力
2.措施
④建立刺史制度
效果:
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
相关史事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溢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颁布“推恩令”
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迁徙、打击地方豪强
建立刺史制度
作用: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二、加强经济管控
1.农业、手工业表现
农业:
②播种工具楼(lóu)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手工业:
汉朝耧车(模型)
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相关史事 汉武帝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有一年,他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背负薪柴参加堵口,终于成功堵住决口,止住水患。
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纺织、冶炼、 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经济管控
2.经济存在的问题
材料一: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liè)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而富商大贾或蹛[zhì]财役贫,转毂[ɡū]百数......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①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
②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③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
二、加强经济管控
3.措施及作用
经济问题 汉武帝的政策
私人铸币
富人控制盐铁经营权
富豪唯利是图
五铢钱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
作用:
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尊崇儒术
1.背景
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释义: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
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三、尊崇儒术
2. 实施
材料: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翻译:所有不属于儒家,六艺,范围之内,不符合孔子学说的学派,都禁绝其理论,不许它们与儒学并进,使邪恶不正的学说归于灭绝,这样做了就能政令统一,法度明确,臣民就知道该遵循什么了。
目的:
人物:
措施:
作用:
为稳固统治,统一思想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尊崇儒术
秦坑儒谷
汉代讲经图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根据左侧两幅图片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和共同目的分别是什么。
态度:秦——焚书坑儒,激化矛盾;汉——尊崇儒术,巩固统一。
目的:控制思想,巩固统治
四、北击匈奴
1.背景
(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
(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冒顿单于统一漠北草原,匈奴不断南下袭扰。
西汉初年
国力衰弱
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
国力强盛
战争反击
“文景之治”
和亲政策: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四、北击匈奴
2. 概况
(1)战役:
(2)将领:
(3)结果:
(4)影响:
①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②经过数次战争,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
霍去病、卫青
汉军大获全胜
四、北击匈奴
3.人物扫描(P70)
卫青墓
霍去病墓
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迪?一个人要具备怎样的精神才能建功立业?
我们应该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志向;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须有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精神。
4.相关史事:西汉初期,我国西南地区有夜郎、滇等地方政权,统称为“西南夷”。汉武帝派人去联络西南夷,夜郎主动归附西汉。汉武帝还在南方越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南海、合浦、交趾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大一统王朝
对比西汉与秦朝的疆域图,看看有什么变化?说一说汉武帝采取措施的影响?
汉朝疆域向西拓展,国家统治版图进一步扩张。
汉武帝一系列巩固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 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拓展
汉武帝确立察举制
西汉初期,汉文帝开始采用由各地推荐人才的方法选官,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汉武帝在位时期,将这种新的选官方法加以完善,形成察举制。各郡国每年按照人口比例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皇帝也下诏让公卿大臣举荐人才,经过考察,授予官职。通过察举制,西汉王朝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1.汉武帝即位以后,就有不少朝臣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武帝“数奏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夺”。对此,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军机处 B.设置转运使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锦衣卫
C
素养提升
2.考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从如图所示两枚钱币的考证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A. 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
B. 统治者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C. 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缓慢
D. 青铜制造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B
素养提升
3.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
素养提升
4.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 )
A.北击匈奴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
A
素养提升
素养提升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汉历史大事记(部分)
秦朝 统一中国 汉朝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建立郡县制 实施“推恩令”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张骞出使西域
派兵开凿灵渠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秦末农民大起义 尊崇儒术
选择大事记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例一:选择事件:秦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度量衡。
观点: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论述:秦国通过发动强大的攻势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统一后,在地方和中央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结论:总之,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素养提升
例二:选择事件:实施“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
论述:在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结论:总之,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素养提升
思维创新
P
推恩令、削爵、除国、刺史制度
S
经济
统一铸币(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等
E
尊崇儒术
创办太学
T
军事
北击匈奴
开疆扩土
西汉形势图
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政治
思想
感谢大家聆听!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